一种鱼苗捕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1814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鱼苗捕网,涉及鱼苗养殖领域。包括网体,网体为四棱锥型,网体的底端设置有四组滤苗组件,四组滤苗组件依次通过第一电动转轴铰接;滤苗组件包括两个通过第二电动转轴铰接的滤苗篮,且第一电动转轴的转动方向与第二电动转轴的转动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四棱锥型的网体,在落至水体底部时,形成供鱼苗活动的捕捞空间,降低网体与鱼苗接触的几率,从而降低鱼苗的死亡率;滤苗篮一方面通过自身重力帮助网体在水体中下落,另一方面在滤苗篮触至水体底部时,使成鱼能够逃脱,而鱼苗继续留在捕捞空间中。从而使得捕捞过程中鱼苗的逃脱率和死亡率有效降低,提高鱼苗的打捞效率和鱼苗养殖的利润。捞效率和鱼苗养殖的利润。捞效率和鱼苗养殖的利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鱼苗捕网


[0001]本技术涉及鱼苗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鱼苗捕网。

技术介绍

[0002]在渔业生产上,为了合理利用各个水层和各种天然饵料资源,就必须采取多种鱼类混养的养殖方式,以期获得尽可能高的鱼产量。混养就是在同一水体里放养栖息习性不同、食性各异的异种同龄和同种异龄不同规格的鱼类。养殖水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体空间,在这个空间的上层、中层和底层中,各类鱼分居各自的水层,充分发挥池水的最大功效。
[0003]在进行混养的水域中,鱼苗主要生活在水域底层接近水草、淤泥的区域,需要对鱼苗进行捕捞售卖时,捕捞网会将成鱼一起笼住,现有的捕捞网在捕捞鱼苗时成鱼的挣扎使得捕捞网不容易下落至水域底部,在捕捞网笼住鱼苗之前,鱼苗就已经逃脱捕捞网的捕捞范围,导致捕捞鱼苗的效率非常低;现有技术有通过在捕捞网四周加装铅块的方式,使捕捞网下落迅速,从而防止鱼苗逃离。但是,在铅块已经落至水体空间底部后,一方面,成鱼向四周挣扎逃离会顶起铅块和捕捞网,在成鱼的挣扎下,捕捞网四周出现缝隙,鱼苗容易趁机逃离;另一方面,成鱼挣扎时容易使捕捞网随机运动,从而导致捕捞网缠绕鱼苗,而鱼苗脆弱,打捞起的鱼苗的死亡率较高,使得打捞过程损失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降低鱼苗逃脱率和死亡率的鱼苗捕网。
[0005]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提供一种鱼苗捕网,其包括网体,网体为四棱锥型,网体的底端设置有四组滤苗组件,四组滤苗组件依次通过第一电动转轴铰接;滤苗组件包括两个通过第二电动转轴铰接的滤苗篮,且第一电动转轴的转动方向与第二电动转轴的转动方向相反。
[0007]进一步的,滤苗篮包括篮体,篮体靠近网体中心的一侧设置有篮门,篮门的顶端与篮体转动连接,且篮门的两侧分别与篮体的侧壁通过弹簧拉接;且篮体远离篮门的一侧为开口结构。
[0008]进一步的,篮体的开口结构处设置有第二篮门,第二篮门的顶端与篮体转动连接,且第二篮门的两侧分别与篮体的侧壁通过弹簧拉接。
[0009]进一步的,滤苗篮的篮体上设置有配重块。
[0010]进一步的,网体的顶端连接有抛投线。抛投线方便捕网的投放和打捞,在滤苗篮触底时,控制调节抛投线,使网体保持四棱锥型,避免网体中心下落缠绕鱼苗,降低鱼苗的死亡率。
[0011]进一步的,滤苗篮的底端设置有与滤苗篮平行的卡板,卡板竖直位于滤苗篮靠近网体中心的一端。卡板能够嵌入水体底部的淤泥中,在成鱼从滤苗篮处挣扎逃脱时,卡板和淤泥的配合能够稳定滤苗篮,使滤苗篮与水体底部之间不会产生供鱼苗逃脱的空隙。
[0012]进一步的,滤苗组件还包括第一滤板和第二滤板,第一滤板和第二滤板分别位于同一滤苗组件的第一滤苗篮和第二滤苗篮上;第一滤板的底端与第一滤苗篮的侧壁转动连接;且第一滤板位于第一滤苗篮靠近第二滤苗篮的一侧;第二滤板的底端与第二滤苗篮的侧壁转动连接;且第二滤板位于第二滤苗篮靠近第一滤苗篮的一侧。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4]本技术通过四棱锥型的网体,在落至水体底部时,形成供鱼苗活动的捕捞空间,降低网体与鱼苗接触的几率,从而降低鱼苗的死亡率;滤苗篮一方面通过自身重力帮助网体在水体中下落,另一方面在滤苗篮触至水体底部时,使成鱼能够逃脱,而鱼苗继续留在捕捞空间中。从而使得捕捞过程中鱼苗的逃脱率和死亡率有效降低,提高鱼苗的打捞效率和鱼苗养殖的利润。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投放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投放状态仰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打捞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打捞状态仰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隐藏网体后的打捞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滤苗组件前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滤苗组件后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1、网体;2、滤苗组件;3、第一电动转轴;4、滤苗篮;5、第二电动转轴;6、篮体;7、篮门;8、弹簧;9、第二篮门;11、抛投线;12、卡板;13、第一滤板;14、第二滤板;15、第一滤苗篮;16、第二滤苗篮。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
的技术人员理解本技术,但应该清楚,本技术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技术构思的技术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0024]如图1

7所示,一种鱼苗捕网,包括网体1,网体1为四棱锥型,网体1的顶端连接有抛投线11。网体1的底端设置有四组滤苗组件2,四组滤苗组件2依次通过第一电动转轴3铰接;滤苗组件2包括两个通过第二电动转轴5铰接的滤苗篮4,且第一电动转轴3的转动方向与第二电动转轴5的转动方向相反。网体1的底端通过绑绳固定连接在滤苗篮4靠近抛投线11的棱边上;滤苗篮4包括篮体6,篮体6靠近网体1中心的一侧设置有篮门7,篮门7的顶端与篮体6转动连接,且篮门7的两侧分别与篮体6的侧壁通过弹簧8拉接;且篮体6远离篮门7的一侧为开口结构。篮体6的开口结构处设置有第二篮门9,第二篮门9的顶端与篮体6转动连接,且第二篮门9的两侧分别与篮体6的侧壁通过弹簧8拉接。滤苗篮4的篮体6上设置有配重块(未图示)。在将网体1绑在滤苗组件2上时,根据网体1的材质可适当预留部分长度,为本鱼苗捕网在投放状态和打捞状态转换时的变形过程提供可伸缩量。保证本鱼苗捕网的变形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0025]滤苗篮4的底端设置有与滤苗篮4平行的卡板12,卡板12竖直位于滤苗篮4靠近网体1中心的一端。
[0026]滤苗组件2还包括第一滤板13和第二滤板14,第一滤板13和第二滤板14分别位于同一滤苗组件2的第一滤苗篮15和第二滤苗篮16上;第一滤板13的底端与第一滤苗篮15的侧壁转动连接;且第一滤板13位于第一滤苗篮15靠近第二滤苗篮16的一侧;第二滤板14的底端与第二滤苗篮16的侧壁转动连接;且第二滤板14位于第二滤苗篮16靠近第一滤苗篮15的一侧。第一滤板13和第二滤板14的底端的转轴均设置有90
°
的限位,且第一滤板13底端的转轴位于第二滤板14底端转轴的上方。处于打捞状态时,四组滤苗组件2的第一滤板13均位于第二滤板14的上方。
[0027]本技术的使用流程及工作原理:
[0028]将本鱼苗捕网投入水体中,不对抛投线11施加拉力,在滤苗篮4和配重块的重力的作用下,网体1保持四棱锥型徐徐下落,滤苗篮4下落至接触水体淤泥,卡板12卡入淤泥中,网体1内形成鱼苗的捕捞空间;此时,卡停抛投线11,避免抛投线11继续落入水体,维持捕捞空间。被笼住的成鱼向四周游动逃离,成鱼的力量顶开篮门7,使篮门7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苗捕网,其特征在于,包括网体(1),所述网体(1)为四棱锥型,所述网体(1)的底端设置有四组滤苗组件(2),所述四组滤苗组件(2)依次通过第一电动转轴(3)铰接;所述滤苗组件(2)包括两个通过第二电动转轴(5)铰接的滤苗篮(4),且所述第一电动转轴(3)的转动方向与第二电动转轴(5)的转动方向相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苗捕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苗篮(4)包括篮体(6),所述篮体(6)靠近网体(1)中心的一侧设置有篮门(7),所述篮门(7)的顶端与篮体(6)转动连接,且所述篮门(7)的两侧分别与篮体(6)的侧壁通过弹簧(8)拉接;且所述篮体(6)远离篮门(7)的一侧为开口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鱼苗捕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篮体(6)的开口结构处设置有第二篮门(9),所述第二篮门(9)的顶端与篮体(6)转动连接,且所述第二篮门(9)的两侧分别与篮体(6)的侧壁通过弹簧(8)拉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智严太明杨德英唐子婷高阔赖柏霖郑利焦圆圆陈铭强罗文杰刘飞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