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对车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0846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27
本申请公开了车对车充电装置,其中一种车对车充电装置包括第一电力变换模组和第二电力变换模组;所述第一电力变换模组包括电力变换逆变电路和第一谐振耦合器;所述电力变换逆变电路一端并联在供电车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电力变换逆变电路另一端耦接第一谐振耦合器;所述第二电力变换模组包括电力变换整流电路和第二谐振耦合器;所述电力变换整流电路一端并联在充电车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电力变换整流电路另一端耦接第二谐振耦合器;所述第一谐振耦合器的耦合线圈与第二谐振耦合器的耦合线圈互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支持车与车之间非接触充电。非接触充电。非接触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对车充电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车对车充电装置,属于非接触式充电


技术介绍

[0002]当前电动汽车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普及,而且发展前景广阔。然而电动汽车充电仍然面临较大的问题。首先,充电桩的数量短缺,特别是公共充电桩的建设还不够。充电桩的充电桩功率普遍较低,需要较长的时间充电。另外,现有的充电都需要人去拔插充电枪充电,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车对车充电装置,能够支持车与车之间非接触充电。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车对车充电装置,包括第一电力变换模组和第二电力变换模组;
[0006]所述第一电力变换模组包括电力变换逆变电路和第一谐振耦合器;
[0007]所述电力变换逆变电路一端并联在供电车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电力变换逆变电路另一端耦接第一谐振耦合器;
[0008]所述第二电力变换模组包括电力变换整流电路和第二谐振耦合器;
[0009]所述电力变换整流电路一端并联在充电车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电力变换整流电路另一端耦接第二谐振耦合器;
[0010]所述第一谐振耦合器的耦合线圈与第二谐振耦合器的耦合线圈互感。
[0011]进一步地,各谐振耦合器均包括相互耦接的谐振网络和耦合器。
[0012]进一步地,所述耦合器为线圈或电容极板。
[0013]进一步地,所述谐振网络包括谐振电感或谐振电容
[0014]进一步地,所述电力变换逆变电路为桥式逆变电路或多电平逆变电路;
[0015]所述电力变换整流电路为桥式整流电路或多电平整流电路。
[001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车对车充电装置,包括第一电力变换模组、第二电力变换模组以及中继耦合器;
[0017]所述第一电力变换模组包括电力变换逆变电路和第一谐振耦合器;
[0018]所述电力变换逆变电路一端并联在供电车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电力变换逆变电路另一端耦接第一谐振耦合器;
[0019]所述第二电力变换模组包括电力变换整流电路和第二谐振耦合器;
[0020]所述电力变换整流电路一端并联在充电车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电力变换整流电路另一端耦接第二谐振耦合器;
[0021]所述中继耦合器包括相互耦接的第三谐振耦合器和第四谐振耦合器;
[0022]所述第一谐振耦合器的耦合线圈与第三谐振耦合器的耦合线圈互感;
[0023]所述第二谐振耦合器的耦合线圈与第四谐振耦合器的耦合线圈互感。
[0024]进一步地,各谐振耦合器均包括相互耦接的谐振网络和耦合器。
[0025]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车对车充电装置,包括第一电力变换模组、第二电力变换模组以及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充电桩和第二充电桩;
[0026]所述第一电力变换模组包括电力变换逆变电路和第一谐振耦合器;
[0027]所述电力变换逆变电路一端并联在供电车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电力变换逆变电路另一端耦接第一谐振耦合器;
[0028]所述第二电力变换模组包括电力变换整流电路和第二谐振耦合器;
[0029]所述电力变换整流电路一端并联在充电车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电力变换整流电路另一端耦接第二谐振耦合器;
[0030]所述第一充电桩包括电力变换逆变电路Ⅱ和第一谐振耦合器Ⅱ;
[0031]所述第二充电桩包括电力变换整流电路Ⅱ和第二谐振耦合器Ⅱ;
[0032]所述电力变换整流电路Ⅱ一端耦接电力变换整流电路Ⅱ一端,电力变换整流电路Ⅱ另一端耦接第一谐振耦合器Ⅱ;
[0033]所述电力变换整流电路Ⅱ另一端耦接第二谐振耦合器Ⅱ;
[0034]所述第一谐振耦合器的耦合线圈与第二谐振耦合器Ⅱ的耦合线圈互感;
[0035]所述第二谐振耦合器的耦合线圈与第一谐振耦合器Ⅱ的耦合线圈互感。
[0036]进一步地,各谐振耦合器均包括相互耦接的谐振网络和耦合器。
[0037]进一步地,所述耦合器为线圈或电容极板。
[003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0039]本技术通过设置电力变换逆变电路、电力变换整流电路、第一谐振耦合器和第二谐振耦合器支持第一电力变换模组和第二电力变换模组之间相互无接触式传输能量。
[0040]本技术通过设置中继耦合器能够支持车对车充电时,供电车和充电车保持一定的车距,即提高第一电力变换模组和第二电力变换模组之间相互无接触式传输能量的稳定性。
[0041]本实施例通过在充电桩内设置电力变换电路和谐振耦合器,支持停电时供电车和充电车通过充电桩进行无接触式充电。
附图说明
[0042]图1所示为本技术车对车充电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43]图2所示为本技术电力变换电路的一种实施例电路图;
[0044]图3所示为本技术车对车充电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45]图4所示为本技术车对车充电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46]图5所示为本技术中继耦合器的一种实施例电路图;
[0047]图6所示为本技术车对车充电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48]图7所示为本技术车对车充电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49]图8所示为本技术车对车充电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5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
ꢀ“
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5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车对车充电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电力变换模组和第二电力变换模组;所述第一电力变换模组包括电力变换逆变电路和第一谐振耦合器;所述电力变换逆变电路一端并联在供电车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电力变换逆变电路另一端耦接第一谐振耦合器;所述第二电力变换模组包括电力变换整流电路和第二谐振耦合器;所述电力变换整流电路一端并联在充电车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电力变换整流电路另一端耦接第二谐振耦合器;所述第一谐振耦合器的耦合线圈与第二谐振耦合器的耦合线圈互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对车充电装置,其特征是,各谐振耦合器均包括相互耦接的谐振网络和耦合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对车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耦合器为线圈或电容极板。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对车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谐振网络包括谐振电感或谐振电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对车充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电力变换逆变电路为桥式逆变电路或多电平逆变电路;所述电力变换整流电路为桥式整流电路或多电平整流电路。6.车对车充电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第一电力变换模组、第二电力变换模组以及中继耦合器;所述第一电力变换模组包括电力变换逆变电路和第一谐振耦合器;所述电力变换逆变电路一端并联在供电车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电力变换逆变电路另一端耦接第一谐振耦合器;所述第二电力变换模组包括电力变换整流电路和第二谐振耦合器;所述电力变换整流电路一端并联在充电车电池的正极与负极之间,电力变换整流电路另一端耦接第二谐振耦合器;所述中继耦合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廷
申请(专利权)人:爻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