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冲击安全型三元锂电池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0692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抗冲击安全型三元锂电池组,包括外壳、盖体和电池组主体,所述电池组主体设置在外壳的内部,通过外壳为其提供外部防护,且外壳的上方固定有盖体,所述电池组主体的下方设置有缓冲板,且缓冲板和外壳之间构成上下滑动结构,并且缓冲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气囊。该抗冲击安全型三元锂电池组设置有缓冲板、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通过缓冲板和第一气囊可对电池组主体底部受到的冲击和震动进行缓冲吸收,且在外壳侧边受到冲击或挤压时,压力将作用到到第一气囊或第二气囊上,使第一气囊或第二气囊发生形变,气体在第二气囊之间或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之间进行转移,实现徐迪冲击力的缓冲,从而更好的为电池组主体提供保护。护。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冲击安全型三元锂电池组


[0001]本技术涉及三元锂电池组
,具体为一种抗冲击安全型三元锂电池组。

技术介绍

[0002]三元锂电池组是一种由三元锂电池构成的电池组,其内部由电池组、壳体和相关固定件构成,也是一种常见的锂电池组,但现有的三元锂电池组在使用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0003]如申请号为CN201821433929.3,2019年6月11日公开的一种三元锂电池组,过将胶层填充在壳体、电池组、固定支架和防护芯片之间的间隙内,且胶层设置为硅胶体,以实现将三元锂电池组全注胶,从而实现三元锂电池组防水、防爆、阻燃和防撞击的技术效果;采用此种结构,不仅可防止电池组与其他部件发生碰撞,以避免电池组发生损坏,还可以防止水进入到电池组中,但上述电池组由于内部全部填充胶层,会导致电池组的整体质量增加,同时也会增加电池组的散热负担,并且在后续壳体一侧受到冲击时冲击力也会通过胶体传递到电池上,造成电池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冲击安全型三元锂电池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冲击安全型三元锂电池组,包括外壳、盖体和电池组主体,所述电池组主体设置在外壳的内部,通过外壳为其提供外部防护,且外壳的上方固定有盖体,所述电池组主体的下方设置有缓冲板,且缓冲板和外壳之间构成上下滑动结构,并且缓冲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气囊,电池组主体摆放后可通过缓冲板对第一气囊进行挤压,所述外壳的内侧设置有四组第二气囊,且四组第二气囊分别位于外壳的四个侧表面,和电池组主体的侧边相互贴合,所述第二气囊的下方安装有第一连通管,第二气囊的内部空气通过第一连通管和第一气囊相互连通设置,所述第二气囊的外侧设置有第二连通管,相邻第二气囊之间通过第二连通管相互连通设置。
[0006]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气囊的弹性收缩力小于第二气囊的弹性收缩力,第一气囊受到的压力解除后第二气囊内的气体可自动向第一气囊内转移。
[0007]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四组边角缓冲块,通过边角缓冲块将电池组主体和外壳之间边角处的间隙进行填充,且边角缓冲块的俯视截面呈“L”形结构设计,通过边角缓冲块也能对电池组主体的摆放进行定位。
[0008]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边角缓冲块的下端位于缓冲板的上方,且边角缓冲块通过可拆卸机构和外壳相连接。
[0009]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可拆卸机构包括安装块、连接槽、复位弹簧、牵引绳、活动板和控制块;
[0010]安装块,成对设置在边角缓冲块的内部,且两组安装块相互垂直设置;
[0011]连接槽,开设在外壳的内部,且连接槽和安装块之间构成卡合结构;
[0012]复位弹簧,设置在安装块的内侧为安装块提供外推力;
[0013]牵引绳,固定在安装块的内端控制安装块的移动;
[0014]活动板,设置在边角缓冲块的内部和边角缓冲块之间构成上下滑动结构;
[0015]控制块,固定在活动板的上方,且控制块的上端漏出在边角缓冲块的上表面。
[0016]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槽的上方开设有引导槽,引导槽的上方呈开口状结构设计,且引导槽和安装块之间构成上下滑动结构,并且引导槽的内壁呈倾斜状结构设计。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该抗冲击安全型三元锂电池组设置有缓冲板、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通过缓冲板和第一气囊可对电池组主体底部受到的冲击和震动进行缓冲吸收,且在外壳侧边受到冲击或挤压时,压力将作用到到第一气囊或第二气囊上,使第一气囊或第二气囊发生形变,气体在第二气囊之间或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之间进行转移,实现徐迪冲击力的缓冲,从而更好的为电池组主体提供保护;
[0019](2)该抗冲击安全型三元锂电池组设置有边角缓冲块,可通过边角缓冲块将外壳和电池组主体之间进行连接,方便对电池组主体在外壳内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同时可提高外壳边侧的强度。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主剖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边角缓冲块俯剖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连接槽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安装块主剖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外壳;2、盖体;3、电池组主体;4、缓冲板;5、第一气囊;6、第二气囊;7、第一连通管;8、第二连通管;9、边角缓冲块;10、安装块;11、连接槽;12、复位弹簧;13、牵引绳;14、活动板;15、控制块;16、引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抗冲击安全型三元锂电池组,包括外壳1、盖体2和电池组主体3,电池组主体3设置在外壳1的内部,通过外壳1为其提供外部防护,且外壳1的上方固定有盖体2,电池组主体3的下方设置有缓冲板4,且缓冲板4和外壳1之间构成上下滑动结构,并且缓冲板4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气囊5,电池组主体3摆放后可通过缓冲板4对第一气囊5进行挤压,外壳1的内侧设置有四组第二气囊6,且四组第二气囊6
分别位于外壳1的四个侧表面,和电池组主体3的侧边相互贴合,第二气囊6的下方安装有第一连通管7,第二气囊6的内部空气通过第一连通管7和第一气囊5相互连通设置,第二气囊6的外侧设置有第二连通管8,相邻第二气囊6之间通过第二连通管8相互连通设置,第一气囊5的弹性收缩力小于第二气囊6的弹性收缩力,第一气囊5受到的压力解除后第二气囊6内的气体可自动向第一气囊5内转移;
[0028]在将电池组主体3安装到外壳1内后,电池组主体3向下挤压缓冲板4,使其对第一气囊5进行挤压,第一气囊5内的气体通过第一连通管7向第二气囊6内转移,使第二气囊6体积膨胀,对电池组主体3的侧边进行保护,后续当外壳1的侧边受到冲击时,冲击力作用到该侧的第二气囊6上,对第二气囊6进行压缩,第二气囊6到达最大变形量时,使该处第二气囊6内的气体通过第二连通管8向其他第二气囊6内转移,实现对冲击力的缓冲和吸收,外壳1底部受到冲击时同理,第一气囊5内的气体可向第二气囊6内转移,实现对电池组主体3的保护。
[0029]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四组边角缓冲块9,通过边角缓冲块9将电池组主体3和外壳1之间边角处的间隙进行填充,且边角缓冲块9的俯视截面呈“L”形结构设计,通过边角缓冲块9也能对电池组主体3的摆放进行定位,边角缓冲块9的下端位于缓冲板4的上方,且边角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冲击安全型三元锂电池组,包括外壳(1)、盖体(2)和电池组主体(3),所述电池组主体(3)设置在外壳(1)的内部,通过外壳(1)为其提供外部防护,且外壳(1)的上方固定有盖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主体(3)的下方设置有缓冲板(4),且缓冲板(4)和外壳(1)之间构成上下滑动结构,并且缓冲板(4)的下方设置有第一气囊(5),电池组主体(3)摆放后可通过缓冲板(4)对第一气囊(5)进行挤压,所述外壳(1)的内侧设置有四组第二气囊(6),且四组第二气囊(6)分别位于外壳(1)的四个侧表面,和电池组主体(3)的侧边相互贴合,所述第二气囊(6)的下方安装有第一连通管(7),第二气囊(6)的内部空气通过第一连通管(7)和第一气囊(5)相互连通设置,所述第二气囊(6)的外侧设置有第二连通管(8),相邻第二气囊(6)之间通过第二连通管(8)相互连通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安全型三元锂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囊(5)的弹性收缩力小于第二气囊(6)的弹性收缩力,第一气囊(5)受到的压力解除后第二气囊(6)内的气体可自动向第一气囊(5)内转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安全型三元锂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四组边角缓冲块(9),通过边角缓冲块(9)将电池组主体(3)和外壳(1)之间边角处的间隙进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锐辉
申请(专利权)人:漳州华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