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和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制备方法以及联合治疗疾病的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3690103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21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细胞外泌体和抗I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体和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制备方法以及联合治疗疾病的用途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物研究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抗体和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制备方法以及联合治疗疾病的用途。

技术介绍

[0002]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长期复发的炎症性疾病,影响胃肠道的各个部位,IBD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全球约有500万患者,且近年来该病的年轻人患病率显着增加。IBD包括两种常见的疾病,即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二者具有相同的临床过程,差异仅限于发炎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不同,克罗恩病是一种影响整个肠壁的透壁疾病,它可以间歇性地涉及肠道的任何部分,但大多数病例主要局限于小肠的远端;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一种结肠疾病,它从直肠连续延伸到大肠的近端,与CD不同,UC病变通常局限于上皮黏膜。
[0003]临床上,IBD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泻、血便、发烧、疲劳和体重减轻等等,除了上述经常报道的症状外,IBD患者还经常表现出肠外并发症,可能涉及皮肤病(结节性红斑和坏疽性脓皮病)、眼部疾病(结膜炎、葡萄膜炎)、风湿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和外周关节炎)、肝胆疾病(原发性硬化胆管炎)和泌尿系统疾病(肾结石)等等,上述症状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0004]IBD的确切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常被认为是遗传易感个体中针对内源性微生物的持续炎症过程的结果。这种疾病被证明是一种遗传疾病,双胞胎研究表明IBD的发生率一致,尤其是在同卵双胞胎中,同样多达25%至30%的病例存在阳性家族史。除了遗传因素外,IBD还由各种环境因素介导,包括吸烟、压力、口服避孕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维生素D缺乏、污染、饮食和早期抗生素使用等等。还有报道称,肠道微生物组对于IBD的发展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微生物多样性较少者易患该疾病,在这种情况下,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剧烈变化与IBD易感性增加有关。也有人将IBD归因于肠道上皮细胞水平的免疫反应失调引发的一种不受控制的炎症状态,它的出现是由于各种促炎途径的上调和几种调节途径的平行下调,首先可以归因于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受损,其次腔内病原体向肠壁的扩散使先天免疫细胞无法识别并最终消除入侵细菌,IL

1、IL

6、IL

12、IL

23和TNF

α等强效炎症分子的表达增加,导致微生物制剂的延迟清除和随后的过度炎症反应。
[0005]IBD的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对于轻度IBD,以美沙拉嗪为代表的氨基水杨酸盐类药物为首选治疗药物,美沙拉嗪通过直肠给药缓解UC或CD症状;对于美斯卡林耐药的中度疾病患者,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如TNF

α单克隆抗体(英夫利昔单抗)成为一种普遍的治疗方案;类固醇药物,如布地奈德,也是一种可选的治疗药物,但长期服用易产生全身性不良反应,故通常需在6周内截断类固醇药物。除药物治疗外,手术疗法也是常规的治疗手段,严重瘘管病患者施以分流造口术,UC重度患者施以全结肠切除术,但手术疗法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生活不便,同时还伴有复发风险。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开发
新型治疗药物或治疗技术,以便有效而长期缓解IBD症状。IBD疗法的主要作用机理为纠正免疫失调并抑制肠粘膜内的炎症反应,而细胞外泌体是近年来细胞生物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该类物质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因而成为了IBD治疗领域新的突破口。
[0006]1983年,Pan和Johnstone首次发现了在绵羊网织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转铁蛋白受体释放到细胞外空间与一种小囊泡有关,这是有关细胞外泌体的首次报道(Pan BT,Johnstone RM.Fate of the transferrin receptor during maturation of sheep reticulocytes in vitro:selective externalization of the receptor.Cell1983;33:967

78);1989年,Johnstone将这种功能性囊泡定义为外泌体(Johnstone RM,Bianchini A,Teng K.Reticulocyte maturation and exosome release:transferrin receptor containing exosomes shows multiple plasma membrane functions.Blood 1989;74:1844

51)。在随后的近三十年中,有关外泌体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也没有提出细胞外囊泡的统一概念,被称为“微泡”、“外泌体”、“微粒”的细胞外囊泡出现在不同的研究报道中;现在,研究人员根据细胞囊泡分泌的方式,将细胞外囊泡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被称为微泡,它直接从细胞膜上脱落;另一种称为外泌体,当多泡体与质膜融合时,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它们。外泌体可以从许多细胞类型中释放出来,例如血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血小板和平滑肌细胞,普遍认为外泌体可以通过在细胞外空间循环时运输脂质、蛋白质和核酸来调节受体细胞的生物活性,外泌体在免疫反应、肿瘤进展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0007]外泌体的组成成分丰富且复杂,主要包括蛋白质、微小RNA(miRNA)、信使RNA(mRNA)和脂质,已发现的外泌体蛋白包括单体G蛋白(Rab)的Ras超家族、粘附分子、细胞因子、热休克蛋白(如HSC73、HSC90)、膜联蛋白I、II、V和VI、细胞骨架蛋白(如肌动蛋白、膜突蛋白、白蛋白)、四跨膜蛋白(CD9、CD63、CD81、CD82)和GTPases等等;外泌体脂质包括胆固醇、磷脂(例如磷脂酸、磷脂酰丝氨酸)、甘油二酯、甘油磷脂、花生四烯酸(多不饱和omega

6脂肪酸)、神经酰胺和鞘磷脂等鞘脂;外泌体RNA种类相当丰富,外泌体RNA数据库报告了18333个mRNA、58330个环状RNA(circRNA)和15501个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这些RNA参与调节干细胞分化、造血、器官发生、肿瘤发生和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表达,并在蛋白转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0008]有大量研究表明外泌体可参与IBD的生理过程,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包括:(1)参与细胞免疫调节,如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获得的全身给药外泌体可大大减轻各种IBD模型中的结肠炎,该治疗导致M2b巨噬细胞极化而不导致肠道纤维化,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并下调炎症反应,这些外泌体还参与调节多种生物抗结肠炎活性的蛋白质,特别是参与抑制炎症反应的金属硫蛋白

2;外泌体诱导的免疫系统细胞调节;将外泌体施用于炎症性肠病(IBD)环境可通过以下途径促进抗炎反应将巨噬细胞极化为M2表型,抑制树突状细胞活化并诱导其免疫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IL

17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抗IL

17抗体的重链可变区包括如SEQ ID NO:1所示的HCDR1、SEQ ID NO:2所示的HCDR2和SEQ ID NO:3所示的HCDR3,所述抗IL

17抗体的轻链可变区包括如SEQ ID NO:4所示的LCDR1、SEQ ID NO:5所示的LCDR2和SEQ ID NO:6所示的LCDR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抗IL

17抗体的重链可变区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所述抗IL

17抗体的轻链可变区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8所示。3.一种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药物组合物,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细胞外泌体和如权利要求1

2任一项所述的抗IL

17抗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细胞外泌体选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内皮祖细胞外泌体、神经干细胞外泌体中的至少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细胞外泌体为脐带间充质干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化杰裴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绎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