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医穴位康复护理用穴位刺激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壁安装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的表面分别安装有圆盘一和圆盘二,所述圆盘一的表面安装有传动组件一,所述传动组件一的表面安装有按压组件一,所述圆盘二的表面安装有传动组件二,所述传动组件二的表面安装有圆板,所述圆板的表面安装有按压组件二,所述壳体正面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壳体的正面和背面均焊接有把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备机械按压穴位刺激、点压和大面积按压的优点,解决了由于在医护持久的按摩中体力会大量消耗,随着时间的增加,容易使护理人员疲劳,导致穴位按压刺激效果不好,造成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造成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造成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医穴位康复护理用穴位刺激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穴位刺激
,具体为一种中医穴位康复护理用穴位刺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穴位刺激的应用愈加广泛,穴位,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部分穴位并不在经络上,但对其的刺激亦可产生疗效,人体共有七百多个穴位,对这些穴位进行按压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人体穴位最早是由中医发现的,穴位之说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现代科技发达,医学也相当科技化,但是利用穴位治疗的方式却从未被淘汰,由于在医护持久的按摩中体力会大量消耗,随着时间的增加,容易使护理人员疲劳,导致穴位按压刺激效果不好,造成治疗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医穴位康复护理用穴位刺激装置,具备机械按压穴位刺激、点压和大面积按压的优点,解决了由于在医护持久的按摩中体力会大量消耗,随着时间的增加,容易使护理人员疲劳,导致穴位按压刺激效果不好,造成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医穴位康复护理用穴位刺激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壁安装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的表面分别安装有圆盘一和圆盘二,所述圆盘一的表面安装有传动组件一,所述传动组件一的表面安装有按压组件一,所述圆盘二的表面安装有传动组件二,所述传动组件二的表面安装有圆板,所述圆板的表面安装有按压组件二,所述壳体正面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壳体的正面和背面均焊接有把手。
[0005]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均与壳体的内壁焊接,所述支撑板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贯穿支撑板并固定连接有锥形齿轮一,所述壳体内壁的顶部通过轴承活动镶嵌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表面固定套设有锥形齿轮二,所述锥形齿轮一与锥形齿轮二啮合,所述圆盘一的左侧与转杆的右端焊接,所述圆盘二的右侧与转杆的左端焊接。
[0006]优选的,所述传动组件一包括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一端通过转轴与圆盘一的右侧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杆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表面活动套设有短板一,所述短板一的左侧与壳体右侧的底部焊接。
[0007]优选的,所述按压组件一包括凹槽,所述凹槽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弹簧一,所述弹簧一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按摩头。
[0008]优选的,所述传动组件二包括短杆,所述短杆的右端与圆盘二的左侧焊接,所述短杆的表面活动套设有移动框,所述移动框的顶部焊接有移动杆,所述移动杆远离移动框的
一端与圆板的底部焊接,所述移动杆的表面活动套设有短板二,所述短板二的右侧与壳体左侧的顶部焊接。
[0009]优选的,所述按压组件二包括竖杆,所述竖杆的一端滑动贯穿在圆板的顶部,所述竖杆表面的顶部套设焊接有连接块,所述竖杆的表面活动套设有弹簧二,所述弹簧二的两端分别与圆板和连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竖杆的顶部活动镶嵌连接有顶球,所述竖杆的底部焊接有限位板。
[0010]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可充电电池,所述壳体正面的底部开设有充电孔。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本技术通过壳体、驱动组件、圆盘一、圆盘二、传动组件一、按压组件一、传动组件二、圆板、按压组件二、控制面板和把手进行配合,具备机械按压穴位刺激、点压和大面积按压的优点,解决了由于在医护持久的按摩中体力会大量消耗,随着时间的增加,容易使护理人员疲劳,导致穴位按压刺激效果不好,造成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左视立体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局部剖视立体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图3中A的放大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驱动组件立体示意图;
[0018]图6为本技术按压组件二立体示意图。
[0019]图中:1壳体、2驱动组件、21支撑板、22驱动电机、23锥形齿轮一、24转杆、25锥形齿轮二、3圆盘一、4圆盘二、5传动组件一、51活动杆、52移动板、53短板一、6按压组件一、61凹槽、62弹簧一、63按摩头、7传动组件二、71短杆、72移动框、73移动杆、74短板二、8圆板、9按压组件二、91竖杆、92连接块、93弹簧二、94顶球、10控制面板、11把手、12可充电电池、13充电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请参阅图1
‑
图6,一种中医穴位康复护理用穴位刺激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内壁安装有驱动组件2,驱动组件2的表面分别安装有圆盘一3和圆盘二4,圆盘一3的表面安装有传动组件一5,传动组件一5的表面安装有按压组件一6,圆盘二4的表面安装有传动组件二7,传动组件二7的表面安装有圆板8,圆板8的表面安装有按压组件二9,壳体1正面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10,壳体1的正面和背面均焊接有把手11;
[0021]驱动组件2包括支撑板21,支撑板21的两侧均与壳体1的内壁焊接,支撑板21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22,驱动电机22的转轴贯穿支撑板21并固定连接有锥形齿轮一23,壳体1内壁的顶部通过轴承活动镶嵌连接有转杆24,转杆24的表面固定套设有锥形齿轮二25,锥形齿轮一23与锥形齿轮二25啮合,圆盘一3的左侧与转杆24的右端焊接,圆盘二4的右侧与转杆24的左端焊接,通过设置支撑板21、驱动电机22、锥形齿轮一23、转杆24和锥形齿轮二25,实现对圆盘一3和圆盘二4的驱动转动,进而带动传动组件一5和传动组件二
7进行运行;
[0022]传动组件一5包括活动杆51,活动杆51的一端通过转轴与圆盘一3的右侧转动连接,活动杆51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移动板52,移动板52的表面活动套设有短板一53,短板一53的左侧与壳体1右侧的底部焊接,通过设置活动杆51、移动板52和短板一53,在转动的圆盘一3的作用配合下使按压组件一6进行上下往复移动,对患者的穴位进行点压刺激;
[0023]按压组件一6包括凹槽61,凹槽61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弹簧一62,弹簧一6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按摩头63,凹槽61开设在移动板52的底部,通过设置凹槽61、弹簧一62和按摩头63,在传动组件一5的作用下实现对患者穴位的点压刺激;
[0024]传动组件二7包括短杆71,短杆71的右端与圆盘二4的左侧焊接,短杆71的表面活动套设有移动框72,移动框72的顶部焊接有移动杆73,移动杆73远离移动框72的一端与圆板8的底部焊接,移动杆73的表面活动套设有短板二74,短板二74的右侧与壳体1左侧的顶部焊接,通过设置短杆71、移动框72、移动杆73和短板二74,在转动的圆盘二4的作用配合下使圆板8和按压组件二9进行上下往复移动,可对患者进行大面积的穴位按压刺激;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穴位康复护理用穴位刺激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安装有驱动组件(2),所述驱动组件(2)的表面分别安装有圆盘一(3)和圆盘二(4),所述圆盘一(3)的表面安装有传动组件一(5),所述传动组件一(5)的表面安装有按压组件一(6),所述圆盘二(4)的表面安装有传动组件二(7),所述传动组件二(7)的表面安装有圆板(8),所述圆板(8)的表面安装有按压组件二(9),所述壳体(1)正面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10),所述壳体(1)的正面和背面均焊接有把手(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穴位康复护理用穴位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包括支撑板(21),所述支撑板(21)的两侧均与壳体(1)的内壁焊接,所述支撑板(21)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22),所述驱动电机(22)的转轴贯穿支撑板(21)并固定连接有锥形齿轮一(23),所述壳体(1)内壁的顶部通过轴承活动镶嵌连接有转杆(24),所述转杆(24)的表面固定套设有锥形齿轮二(25),所述锥形齿轮一(23)与锥形齿轮二(25)啮合,所述圆盘一(3)的左侧与转杆(24)的右端焊接,所述圆盘二(4)的右侧与转杆(24)的左端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穴位康复护理用穴位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一(5)包括活动杆(51),所述活动杆(51)的一端通过转轴与圆盘一(3)的右侧转动连接,所述活动杆(51)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移动板(52),所述移动板(52)的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丽平,
申请(专利权)人:丁丽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