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总成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7953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1: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总成及汽车,换热总成包括换热器和电子膨胀阀,换热器包括多个沿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依次交替排列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且在换热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冷却液换热组件、包括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和电池冷却液换热部。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和电池冷却液换热部在厚度方向上彼此独立地布置在换热器的两端,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上设置有乘客舱冷却液通道。电池冷却液换热部设置有电池冷却液通道。换热器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制冷剂换热部,且制冷剂换热部上设置有制冷剂通道。并且,电子膨胀阀设置在制冷剂通道的输入管道上。该换热总成具有结构紧凑、所需的布置空间小、使用安全、换热效率高的优势。换热效率高的优势。换热效率高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总成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对于制冷剂替代方案之一的R290(丙烷)的开发越来越多,R290制冷剂属于天然环保碳氢制冷剂,但其主要问题是可燃。为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对于使用R290的换热系统一般采用二次回路设计,即可燃的制冷剂不进入乘客舱,而通过制冷剂与冷却液换热后,由冷却液进入乘客舱进行制热和制冷,同样电池热管理的介质也是冷却液。换热系统需将电池热管理冷却液和乘客舱冷却液分开成独立回路,故电池热管理和乘客舱热管理需要两个独立的换热器,如图1所示。该方案中,可通过制冷剂侧两个独立的电子膨胀阀20控制两个换热器10的换热量,以方便实现电池热管理和乘客舱热管理的冷量或者热量的精确分配。但此种设置方式的制冷剂侧需要两个电子膨胀阀20和两个换热器 10,无法实现制冷剂侧的小型化布置。
[0003]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存在总体结构较为复杂以及所需的布置空间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存在总体结构较为复杂以及所需的布置空间较大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换热总成,包括换热器和电子膨胀阀,换热器包括多个沿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依次交替排列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其中,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均具有空腔,并且,在厚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一换热板与第二换热板的相邻壁面彼此贴合。
[0006]进一步地,在换热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冷却液换热组件,冷却液换热组件包括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和电池冷却液换热部。其中,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和电池冷却液换热部在厚度方向上彼此独立地布置在换热器的两端,并且,第一换热板的空腔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一侧,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上设置有贯穿其所在部分的第一换热板的空腔、以及第二换热板的乘客舱冷却液通道。电池冷却液换热部设置有贯穿其所在部分的第一换热板的空腔、以及第二换热板的电池冷却液通道。
[0007]换热器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制冷剂换热部,且第二换热板的空腔位于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制冷剂换热部上设置有贯穿其所在部分的第二换热板的空腔、以及第一换热板的制冷剂通道。并且,电子膨胀阀设置在制冷剂通道的输入管道上。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和电池冷却液换热部在厚度方向上彼此独立地布置在换热器的两端,故在厚度方向上,该换热总成的乘客舱冷却液能够流经换热器的一端,电池冷却液能够流经换热器的另一端,而制冷剂能流经整个换热器。故制冷剂能够与流经换热器的一端的乘客舱冷却液换热,以完成乘客舱的热管理过程,且制冷剂能够
与流经换热器的另一端的电池冷却液换热,以完成电池的热管理过程。因此,该换热总成将乘客舱换热器和电池换热器集成为一体,以使得该换热总成的结构更加紧凑、所需的布置空间更小。
[0009]并且,该换热总成仅需在制冷剂通道的输入管道上设置一个电子膨胀阀即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在乘客舱热管理换热器的制冷剂通道的输入管道和电池热管理换热器的制冷剂通道的输入管道上设置的两个电子膨胀阀,进一步减小了该换热总成所需的布置空间,使得该换热总成的结构更加紧凑。
[0010]另外,换热器中的制冷剂是存在安全风险的,而该换热总成将乘客舱的热管理和电池的热管理做并联换热设计,即流经换热器的制冷剂可同时与乘客舱冷却液和电池冷却液换热,故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分别独立设置的乘客舱热管理换热器和电池热管理换热器,将乘客舱换热器和电池换热器集成为一体该换热总成的换热器所需的制冷剂的注入量更少,故制冷剂带来的安全风险更低,且相同注入量的制冷剂的利用率更高,进而使得该换热总成的使用更加安全、换热效率更高。
[001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换热总成,在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上,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自换热器的一端面至换热器的中间位置,且电池冷却液换热部自换热器的另一端面至换热器的中间位置,并且,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与电池冷却液换热部在换热器的中间位置彼此空间隔开。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和电池冷却液换热部沿厚度方向上在换热器的中间位置隔开,以使得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和电池冷却液换热部在厚度方向上彼此独立地布置在换热器的两端。并且,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和电池冷却液换热部布置在换热器的两端能够在保证乘客舱换热器和电池换热器集成为一体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和电池冷却液换热部之间的互相影响。
[0013]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换热总成,每个第一换热板包括沿换热器宽度延伸、在厚度方向上间隔并排排列的第一换热片和第二换热片。其中,第一换热板的空腔位于第一换热片和第二换热片之间、宽度方向上一侧,并且第一换热板的空腔自第一换热板的一侧端面沿宽度方向向中部延伸。第一换热片和第二换热片的周侧密封连接,并且第一换热板的空腔的周侧与相邻的第二换热板密封。
[0014]每个第二换热板包括沿换热器宽度延伸、在厚度方向上间隔并排排列的第三换热片和第四换热片。其中,第二换热板的空腔位于第三换热片和第四换热片之间、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并且第二换热板的空腔自第二换热板的另一侧端面沿宽度方向向中部延伸。第三换热片和第四换热片的周侧密封连接,并且第二换热板的空腔的周侧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密封。并且,在厚度方向上,第二换热片与第三换热片相邻并彼此贴合。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乘客舱冷却液经过换热器的一端面至换热器的中间位置的全部第一换热板的空腔流经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电池冷却液经过换热器的另一端面至换热器的中间位置的全部第一换热板的空腔流经电池冷却液换热部,制冷剂经过换热器的全部第二换热板的空腔流经制冷剂换热部,以使得交替排列的第一换热板中的乘客舱冷却液和/或电池冷却液与第二换热板中的制冷剂交换热量。
[0016]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片和第二换热片之间存在间隙、且第一换热片和第二换热片的周侧密封连接,以使得第一换热板内形成流动空间。第一换热板的空腔的周侧与相邻的
第二换热板密封,以避免设置于第一换热板内的乘客舱冷却液或电池冷却液流入设置有制冷剂的第二换热板内。第三换热片和第四换热片之间存在间隙、且第三换热片和第四换热片的周侧密封连接,以使得第二换热板内形成流动空间。第二换热板的空腔的周侧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密封,以避免设置于第二换热板内的制冷剂流入设置有乘客舱冷却液或电池冷却液的第二换热板内。并且,在厚度方向上,第二换热片与第三换热片相邻并彼此贴合能够避免因第二换热片与第三换热片之间存在间隙而导致热量的损失,提高第一换热板与第二换热板之间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该换热总成的换热效率。
[0017]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换热总成,第二换热片与第三换热片形成为一体。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换热片与第三换热片形成为一体,即为第二换热片与第三换热片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和电子膨胀阀,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沿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依次交替排列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其中,所述第一换热板和所述第二换热板均具有空腔,并且,在所述厚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板与所述第二换热板的相邻壁面彼此贴合;其中在所述换热器的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冷却液换热组件,所述冷却液换热组件包括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和电池冷却液换热部;其中,所述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和所述电池冷却液换热部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彼此独立地布置在所述换热器的两端,并且,所述第一换热板的空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一侧,所述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上设置有贯穿其所在部分的所述第一换热板的空腔、以及所述第二换热板的乘客舱冷却液通道,所述电池冷却液换热部设置有贯穿其所在部分的所述第一换热板的空腔、以及所述第二换热板的电池冷却液通道;所述换热器在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制冷剂换热部,且所述第二换热板的空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所述制冷剂换热部上设置有贯穿其所在部分的所述第二换热板的空腔、以及所述第一换热板的制冷剂通道;并且所述电子膨胀阀设置在所述制冷剂通道的输入管道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总成,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自所述换热器的一端面至所述换热器的中间位置,且所述电池冷却液换热部自所述换热器的另一端面至所述换热器的中间位置,并且,所述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与所述电池冷却液换热部在所述换热器的中间位置彼此空间隔开。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总成,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换热板包括沿所述换热器宽度延伸、在所述厚度方向上间隔并排排列的第一换热片和第二换热片;其中,所述第一换热板的空腔位于第一换热片和所述第二换热片之间、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一侧,并且所述第一换热板的空腔自所述第一换热板的一侧端面沿所述宽度方向向中部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片和所述第二换热片的周侧密封连接,并且所述第一换热板的所述空腔的周侧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板密封;每个所述第二换热板包括沿所述换热器宽度延伸、在所述厚度方向上间隔并排排列的第三换热片和第四换热片;其中,所述第二换热板的空腔位于所述第三换热片和所述第四换热片之间、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并且所述第二换热板的空腔自所述第二换热板的另一侧端面沿所述宽度方向向中部延伸;其中,所述第三换热片和所述第四换热片的周侧密封连接,并且所述第二换热板的所述空腔的周侧与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板密封;并且在所述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二换热片与所述第三换热片相邻并彼此贴合。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总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换热片与所述第三换热片形成为一体。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总成,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乘客舱冷却液换热部中,所述乘客舱冷却液通道与其内部的每个所述第一换热板的空腔流动连通、且与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凤仙潘乐燕周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