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纵梁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6748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纵梁结构及汽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纵梁结构以及用于汽车,包括前纵梁外板,与A柱的第一侧面相连;前纵梁内板,设置在前纵梁外板的内侧,前纵梁内板包括沿汽车的车头到车尾的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段包括沿汽车高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传力部和第二传力部,部分第一传力部和部分第二传力部延伸出前纵梁外板,延伸出前纵梁外板的部分第一传力部与A柱的第二侧面的上部相连,延伸出前纵梁外板的部分第二传力部与A柱的第二侧面的下部相连,从而前纵梁结构与A柱之间具有两个传力通道,从而相对更少的碰撞能量传递到结构较为薄弱的前围横梁上,保证了乘员舱结构的稳定性。定性。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纵梁结构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前纵梁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产业技术的发展,整车碰撞工况越来越严格,如碰撞速度的增加、壁障与车身重合量减少、低速碰撞维修经济性等。同时,纯电动汽车的整备质量相比传统燃油车也有所增加,导致整车的碰撞能量也相应的增加。
[0003]汽车车架包括前纵梁、横梁、A柱等结构,汽车前纵梁是车身结构的基本承载单元和结构中吸能碰撞能量的关键构件,需要承受正面碰撞的撞击力,因此汽车前纵梁需与车架的其他部件连接来进行撞击力的传递,减少碰撞产生的伤害,但相关技术中,前纵梁一般采用直梁结构,前部与前防撞梁连接,中部与前围横梁,后部与A柱连接,当前纵梁受到正面碰撞力后,能量会经前纵梁依次传递到前围横梁、 A柱,但由于前围横梁的结构相对薄弱,受到大量碰撞力容易损坏,从而对乘员舱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的前纵梁结构及汽车,解决了相关技术中。传统车辆在受到正面碰撞后的传力路径较单一,能量较集中,导致车辆的碰撞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前纵梁结构,用于汽车,所述汽车包括A柱,所述A柱具有相邻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朝向所述汽车的车头设置,所述第二侧面朝向所述汽车内侧设置,所述前纵梁结构包括:
[0006]前纵梁外板,与所述A柱的第一侧面相连;
[0007]前纵梁内板,设置在所述前纵梁外板的内侧,所述前纵梁内板包括沿汽车的车头到车尾的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二段包括沿所述汽车高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传力部和第二传力部,部分所述第一传力部和部分第二传力部延伸出所述前纵梁外板,延伸出所述前纵梁外板的部分所述第一传力部与所述A柱的第二侧面的上部相连,延伸出所述前纵梁外板的部分所述第二传力部与所述A柱的第二侧面的下部相连。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纵梁内板的第二段设有弯曲部,以使延伸出所述前纵梁外板的部分所述第一传力部和部分所述第二传力部与所述A柱的第二侧面相接。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汽车包括前舱上边梁,所述前纵梁外板与同侧的所述前舱上边梁相连。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纵梁结构还包括前部加强环,所述前部加强环设置在所述前纵梁结构朝向所述汽车车头的一端。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汽车还包括前副车架,所述前纵梁结构还包括前副车架连接加强机构,所述前副车架连接加强机构包括:
[0012]盒体,底部敞口,所述盒体与所述前纵梁内板的内壁相连,所述盒体的顶部设有连接通孔;
[0013]套筒,设置在所述盒体中,所述套筒的底部与所述前纵梁内板的内壁相连、顶端设置在所述连接通孔中,且所述套筒的顶端与所述连接通孔的内壁相连,所述套筒内设有螺纹,所述前副车架通过连接螺栓螺接于所述套筒内。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纵梁结构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置于所述前纵梁内板的所述第二段的弯曲部,所述加强件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加强件的第一面的一侧与第一传力部相连,所述加强件的第一面的另一侧与第二传力部相连,所述加强件的第二面与带动前纵梁外板相连。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纵梁内板的所述第一段设有第一凹筋,所述第一凹筋沿所述前纵梁内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纵梁外板上与所述前纵梁内板的第一段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凹筋,所述前纵梁外板上与所述前纵梁内板的第二段的第一传力部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三凹筋,所述前纵梁外板上与所述前纵梁内板的第二段的第二传力部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四凹筋,所述第二凹筋、第三凹筋以及第四凹筋连通设置。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汽车还包括前减震塔,所述前纵梁结构与所述前减震塔连接。
[0018]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以上所述的前纵梁结构。
[0019]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
[0020]本申请提供的前纵梁结构及汽车,当汽车受到正面碰撞后,正面碰撞能量传递到前纵梁结构,由于第一传力部与A柱的第二侧面的上部相连,第二传力部与A 柱的第二侧面的下部相连,因此,前纵梁结构与A柱之间具有两个传力通道,即第一传力部可传递一部分能量到A柱上部,第二传力部可传递一部分能量到A柱下部,碰撞能量可以沿着上下两个通道进行传递,从而更多的碰撞能量可传递到更粗壮,结构更强的A立柱上,进而相对更少的碰撞能量传递到结构较为薄弱的前围横梁上,避免了前围横梁结构损坏,保证了乘员舱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
[0022]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结构的爆炸图;
[0023]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结构的局部结构图;
[0024]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结构与A柱的装配示意图;
[0025]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结构与A柱的另一角度的装配示意图;
[0026]图5为图1中前纵梁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前部加强环设置在前纵梁内板的第一段与前纵梁外板围成的端面示意图;
[0028]图7为图1中加强件以及前副车架连接加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
A柱,11

第一侧面,12

第二侧面,2

前舱上边梁,3

前减震塔,100

前纵梁外板,110

第二凹筋,120

第三凹筋,130

第四凹筋,200

前纵梁内板,210

第一段,211

第一凹
筋,220

第二段,221

第一传力部,222

第二传力部,223

弯曲部,300

加强件,400

前部加强环,500

前副车架连接加强机构,510

盒体,520
‑ꢀ
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纵梁结构,用于汽车,所述汽车包括A柱,所述A柱具有相邻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朝向所述汽车的车头设置,所述第二侧面朝向所述汽车内侧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结构包括:前纵梁外板,与所述A柱的第一侧面相连;前纵梁内板,设置在所述前纵梁外板的内侧,所述前纵梁内板包括沿汽车的车头到车尾的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二段包括沿所述汽车高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传力部和第二传力部,部分所述第一传力部和部分第二传力部延伸出所述前纵梁外板,延伸出所述前纵梁外板的部分所述第一传力部与所述A柱的第二侧面的上部相连,延伸出所述前纵梁外板的部分所述第二传力部与所述A柱的第二侧面的下部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内板的第二段设有弯曲部,以使延伸出所述前纵梁外板的部分所述第一传力部和部分所述第二传力部与所述A柱的第二侧面相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前舱上边梁,所述前纵梁外板与同侧的所述前舱上边梁相连。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结构还包括前部加强环,所述前部加强环设置在所述前纵梁结构朝向所述汽车车头的一端。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还包括前副车架,所述前纵梁结构还包括前副车架连接加强机构,所述前副车架连接加强机构包括:盒体,底部敞口,所述盒体与所述前纵梁内板的内壁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瞿刚张哲袁东孙凌飞陈彦龙
申请(专利权)人: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