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检测系统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一种搭乘电梯模拟装置,包括测试架、控制盒、升降机构和感应片;控制盒固定安装于测试架,控制盒包括控制器和感应器,控制器与感应器电连接;升降机构安装于测试架,升降机构与控制器电连接;感应片设置于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感应片同步运动,感应片同步运动的运动轨迹可从感应器的感应区域穿过;其中,控制器用于接收机器人的搭乘指令,并根据搭乘指令控制升降机构以驱动感应片同步运动。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逆向思维设计,控制盒固定不动,方便软件和硬件的调试,感应片替代实际的电梯轿厢运动,达到测试的目的,提高机器人乘梯测试的效率和方便性。提高机器人乘梯测试的效率和方便性。提高机器人乘梯测试的效率和方便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搭乘电梯模拟装置以及检测系统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检测系统
,特别是涉及一种搭乘电梯模拟装置以及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技术被应用于诸多领域中。
[0003]其中,由于不同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多机器人被赋予不同的能力,例如,机器人在城市的楼宇中工作时,需要具备自动呼叫电梯并搭乘电梯的能力。此类机器人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往往需进行大量自动呼叫电梯以及模拟搭乘电梯的测试。
[0004]在实际测试的过程中,机器人与电梯控制盒之间需要经过大量的调试,例如电子接线或软件升级等硬件和软件的操作。然而,在机器人前期开发的实际测试中,若将机器人放置于楼宇中的电梯进行测试,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并妨碍楼宇中的电梯的正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降低测试效率和方便性。因此,需要一款机器人自动呼叫并搭乘电梯的模拟装置进行乘梯测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搭乘电梯模拟装置,能够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搭乘电梯模拟装置,包括测试架、控制盒、升降机构和感应片;所述控制盒可滑动地安装于测试架,所述控制盒包括控制器和感应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感应器电连接,所述感应器设置于所述测试架;所述升降机构安装于所述测试架,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感应片设置于所述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感应片同步运动,所述感应片同步运动的运动轨迹可从所述感应器的感应区域穿过;其中,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机器人的搭乘指令,并根据搭乘指令控制升降机构以驱动所述感应片同步运动。
[0007]可选地,所述测试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多个立柱;多个所述立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以形成所述测试架,所述测试架为中空的长方体形设置;沿所述立柱的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滑动槽,所述控制盒通过所述第一滑动槽安装于所述测试架的内部。
[0008]可选地,所述多个立柱中的一个立柱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滑动槽,所述感应器通过所述第二滑动槽安装于所述测试架,所述感应器可沿所述立柱升降移动。
[0009]可选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传送带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转动轮转动设置于所述测试架的底部,所述第二转动轮转动设置于所述测试架的顶部,所述传送带绕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测试架,所述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动轮或第二转动轮转动,以带动所述传送带运动,所述感应片设置于所述传送带。
[0010]可选地,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
[0011]可选地,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第三转动轮,所述第三转动轮转动设置于所述测试架,所述第三转动轮位于所述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之间设置,所述传送带绕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和第三转动轮。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三转动轮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转动轮均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之间,多个所述第三转动轮间隔设置。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为链轮,所述传送带为链条。
[0014]可选地,所述感应器为信号发生器,所述感应片为位置校准挡片;其中,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机器人的搭乘指令,并根据搭乘指令控制升降机构以驱动所述位置校准挡片同步运动至所述信号发生器的信号传递区域。
[001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检测系统,包括上述搭乘电梯模拟装置和机器人。
[0016]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实施例采用逆向思维设计,通过将控制盒固定于测试架,即控制器和感应器均固定于测试架,使得控制盒在大量的调试测试中,提高对控制盒的电子接线或软件升级等硬件和软件操作的方便性。
[0017]同时,使用感应片替代实际电梯轿厢的移动,感应器替代实际的楼层,并通过感应片和感应器的感应,以此达到实际电梯轿厢在接收机器人的指令后是否能准确移动到位的测试目的,有效提高在机器人前期开发时,机器人搭乘电梯模拟测试的效率和方便性。
[0018]此外,通过感应片替代实际电梯轿厢的移动的方式,可减少在实际电梯测试中带来的种种不便因素。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搭乘电梯模拟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
[0022]图3是图1中的B部放大图。
[0023]图中:1测试架、10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立柱、120第一滑动槽、121第二滑动槽、2控制盒、20感应器、3升降机构、30第一转动轮、31第二转动轮、32传送带、33驱动电机、34第三转动轮、4感应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
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5]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6]请参阅图1,所述搭乘电梯模拟装置包括测试架1、控制盒2、升降机构3和感应片4;所述控制盒2可滑动地安装于测试架1,所述控制盒2包括控制器(图未示)和感应器20,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感应器20电连接,所述感应器20设置于所述测试架1;所述升降机构3安装于所述测试架1,所述升降机构3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感应片4设置于所述升降机构3,所述升降机构3用于驱动所述感应片4同步运动,所述感应片4同步运动的运动轨迹可从所述感应器20的感应区域穿过。
[0027]本技术实施例中,搭乘电梯模拟装置的测试过程如下:首先,机器人与控制器建立信号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搭乘电梯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测试架;控制盒,所述控制盒可滑动地安装于测试架,所述控制盒包括控制器和感应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感应器电连接,所述感应器设置于所述测试架;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安装于所述测试架,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感应片,所述感应片设置于所述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感应片同步运动,所述感应片同步运动的运动轨迹可从所述感应器的感应区域穿过;其中,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机器人的搭乘指令,并根据搭乘指令控制升降机构以驱动所述感应片同步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搭乘电梯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多个立柱;多个所述立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以形成所述测试架,所述测试架为中空的长方体形设置;沿所述立柱的长度方向设有第一滑动槽,所述控制盒通过所述第一滑动槽安装于所述测试架的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搭乘电梯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立柱中的一个立柱沿长度方向设有第二滑动槽,所述感应器通过所述第二滑动槽安装于所述测试架,所述感应器可沿所述立柱升降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搭乘电梯模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传送带和驱动电机;所述第一转动轮转动设置于所述测试架的底部,所述第二转动轮转动设置于所述测试架的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沛,吴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优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