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及物体移取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4887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6: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柱塞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及物体移取组件,包括泵体和活塞杆,泵体上设置有与泵腔连接的接头,泵体上还设置有负压通道;泵腔的腔壁上于负压通道的两侧还设置有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二密封组件,活塞杆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活塞杆的外壁面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活塞杆内还设置有连通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连通通道。活塞杆在接头与第一密封组件之间往复移动时,利用泵腔的体积变化形成负压,通过负压作用吸取物体;当吸附结构的端面与目标物体之间无法达到完全密封时,活塞杆轴向活动使第二通孔位于第一密封组件与第二密封组件之间,负压设备通过负压通道提供持续性的负压吸附力,从而将目标物体吸附在吸附结构上。吸附在吸附结构上。吸附在吸附结构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及物体移取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柱塞泵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及物体移取组件。

技术介绍

[0002]柱塞泵是一种活塞式结构,靠活塞往复运动,使得泵腔工作容积周期变化,实现吸入和排出液体;另外活塞往复运动压缩泵腔空间除了可实现吸排液功能外,还可以实现吸附目标物体的功能。在采用柱塞泵移取目标物体,例如球形物体时,柱塞泵通常与吸附结构连接,吸附结构的吸附面与球形物体接触,柱塞泵内的负压使球形物体紧贴在吸附结构的吸附面上。
[0003]受困于泵腔容积,柱塞泵的活塞能够压缩的空间有限,通常为泵腔的体积。一旦吸附面与被吸附的目标物体神之间形成间隙,无法达成完全密封造成卸压,目标物体与吸附结构之间的吸附力容易大幅度降低甚至丧失,进而导致无法吸附目标物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柱塞泵在移取物体时吸附力容易降低导致无法吸附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物体移取组件。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包括具有泵腔的泵体和轴向导向装配在所述泵腔内的活塞杆,所述泵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泵腔连接的接头,所述泵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泵腔连通的负压通道,所述负压通道用于与外设的负压设备连接;
[0006]所述泵腔的腔壁上还轴向间隔设置有与所述活塞杆密封配合的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二密封组件,所述第一密封组件位于所述负压通道的靠近所述接头的一侧,所述第二密封组件位于所述负压通道远离所述接头的一侧;
[0007]所述活塞杆的朝向所述接头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活塞杆的外壁面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活塞杆内还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连通通道,所述活塞杆在移动行程中具有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接头与所述第一密封组件之间的第一吸附状态、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密封组件与所述第二密封组件之间的第二吸附状态。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包括第一O型圈和第一聚四氟乙烯密封圈,所述第一聚四氟乙烯密封圈的内侧设置有朝向所述接头的第一内壁,所述第一O型圈套装在所述第一内壁的外侧。
[0009]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组件包括第二O型圈和第二聚四氟乙烯密封圈,所述第二聚四氟乙烯密封圈的内侧设置有背离所述接头的第二内壁,所述第二O型圈套装在所述第二内壁的外侧。
[0010]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组件还包括密封挡板,所述密封挡板上设置有嵌入所述泵
腔的凸台,所述第二O型圈布置在所述第二内壁与所述凸台之间。
[0011]优选地,所述第二密封组件还包括密封垫,所述密封垫布置在所述密封挡板与所述泵体之间,所述密封垫上设置有供所述凸台穿过的穿孔。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聚四氟乙烯密封圈与所述第二聚四氟乙烯密封圈之间还顶压装配有弹簧,所述弹簧套装在所述活塞杆的外侧。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通孔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径向对称布置在所述活塞杆的两侧,所述连通通道与两个所述第二通孔分别连通。
[0014]优选地,所述泵腔于所述泵体内并列布置有多个,各所述泵腔内均布置有所述活塞杆、所述第一密封组件、所述第二密封组件,所述泵体上设置有与各所述泵腔一一对应连接的所述接头,所述负压通道贯穿各所述泵腔布置。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物体移取组件,使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还包括负压设备与移取套筒,所述负压设备与所述负压通道之间、所述移取套筒与所述接头之间均通过连接管连通。
[0016]优选地,所述负压设备包括真空泵和稳压瓶,所述稳压瓶连接在所述真空泵与所述负压通道之间。
[001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及物体移取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第一密封组件与接头之间、第一密封组件与第二密封组件之间在活塞杆轴向活动时分别形成负压腔体,在移取物体时,活塞杆在泵腔内轴向活动,活塞杆在接头与第一密封组件之间的负压腔体内往复移动时处于第一吸附状态,利用泵腔的体积变化形成负压,通过负压作用吸取物体;当吸附结构的端面与目标物体之间无法达到完全密封时,活塞杆轴向活动使第二通孔位于第一密封组件与第二密封组件之间的负压腔体内,连通通道将两个负压腔体连通,此时活塞杆处于第二吸附状态,外设的负压设备通过负压通道提供持续性的负压吸附力,从而将目标物体吸附在吸附结构上,实现物体移取。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图1的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的主视图;
[0020]图3是图2的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沿A-A线的剖视图;
[0021]图4是图3的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2]图5是图3的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的B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3]图6是图3的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的C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4]图7是图3的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的D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5]图8是图3的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的E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6]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物体移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0是图9的物体移取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泵体,11、泵腔,12、负压通道,2、活塞杆,21、第一通孔,22、第二通孔,23、连通通道,3、接头,4、第一密封组件,41、第一O型密封圈,42、第一聚四氟乙烯密封圈,43、第一内壁,5、第二密封组件,51、第二O型密封圈,52、第二聚四氟乙烯密封圈,53、第二内壁,54、密封挡板,55、凸台,56、密封垫,6、弹簧,7、真空泵,8、稳压瓶,9、移取套筒,10、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30]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至图8所示,该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包括泵体1、活塞杆2、接头3、第一密封组件4和第二密封组件5,活塞杆2、接头3、第一密封组件4、第二密封组件5均布置在泵体1上。
[0031]泵体1为长方体结构,泵体1内开设有泵腔11,泵腔11为圆柱体结构。活塞杆2为圆柱体结构,活塞杆2导向装配在泵腔11内,并且柱塞杆与泵腔11滑动密封配合,使活塞杆2在轴向往复活动时产生负压并移取物体。泵体1的顶部还设置有接头3,接头3与泵腔11连通,并且接头3用于与外设的移取结构连接,以使移取结构吸附目标物体。
[0032]第一密封组件4、第二密封组件5均布置在泵腔11的腔壁上,第一密封组件4、第二密封组件5沿泵腔11的轴向间隔布置,并且第一密封组件4、第二密封组件5均与活塞杆2滑动密封配合。第一密封组件4相对第二密封组件5布置在靠近接头3的一侧,接头3与第一密封组件4、第一密封组件4与第二密封组件5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泵腔的泵体和轴向导向装配在所述泵腔内的活塞杆,所述泵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泵腔连接的接头,所述泵体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泵腔连通的负压通道,所述负压通道用于与外设的负压设备连接;所述泵腔的腔壁上还轴向间隔设置有与所述活塞杆密封配合的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二密封组件,所述第一密封组件位于所述负压通道的靠近所述接头的一侧,所述第二密封组件位于所述负压通道远离所述接头的一侧;所述活塞杆的朝向所述接头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活塞杆的外壁面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活塞杆内还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的连通通道,所述活塞杆在移动行程中具有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接头与所述第一密封组件之间的第一吸附状态、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密封组件与所述第二密封组件之间的第二吸附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组件包括第一O型圈和第一聚四氟乙烯密封圈,所述第一聚四氟乙烯密封圈的内侧设置有朝向所述接头的第一内壁,所述第一O型圈套装在所述第一内壁的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组件包括第二O型圈和第二聚四氟乙烯密封圈,所述第二聚四氟乙烯密封圈的内侧设置有背离所述接头的第二内壁,所述第二O型圈套装在所述第二内壁的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持续性吸附的柱塞泵,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剑锋黄炯华张伟蔡树衡刘汉旭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凯普科技智造有限公司广州凯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