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菌变色内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4079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5: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感菌变色内衣,包括内衣大身、肩带以及下摆,所述下摆为双罗纹组织,所述内衣大身包括面层、填充层以及贴肤层,所述面层与贴肤层均为纬平针组织,所述面层一侧设有记忆棉填充层,所述填充层远离面层的一侧设有贴肤层,所述贴肤层的远离填充层的一侧设有感菌变色油墨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内衣贴肤层设置感菌变色油墨层,有效解决了内衣与皮肤接触部位细菌数量难以检测的问题。肤接触部位细菌数量难以检测的问题。肤接触部位细菌数量难以检测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感菌变色内衣


[0001]本技术涉及纺织面料
,尤其是涉及一种感菌变色内衣。

技术介绍

[0002]内衣,是指穿在其他衣物内的衣服,通常为直接接触皮肤,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服饰之一。内衣具有吸湿排汗、矫正体形、承托身体、舒适保暖等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内衣的需求已不再仅限于亲肤类材质或保暖、矫形类的功能性内衣,更多的,由于内衣在穿着时会吸收大量汗液、分泌物、皮脂等,这些物质会促使细菌在面料上快速繁殖,而现有面料缺乏对病菌数量的检测,因此人们对内衣的感菌功能提出诉求。
[0003]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感菌变色内衣,通过在内衣贴肤层设置感菌变色油墨层,有效解决了内衣与皮肤接触部位细菌数量难以检测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感菌变色内衣,包括内衣大身、肩带以及下摆,所述下摆为双罗纹组织,所述内衣大身包括面层、填充层以及贴肤层,所述面层与贴肤层均为纬平针组织,所述面层一侧设有记忆棉填充层,所述填充层远离面层的一侧设有贴肤层,所述贴肤层的远离填充层的一侧设有感菌变色油墨层。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衣大身与下摆之间设有防滑条,所述防滑条为硅胶防滑条,所述内衣大身的凸起部位设有与防滑条垂直的支撑条。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纬平针组织为锦纶纤维纱与棉/海藻纤维复合纱交替编织,所述纬平针组织为四路一循环,所述纬平针组织的第一路与第三路为70D/36F锦纶纤维纱编织,所述纬平针组织的第二路与第四路为50/50的棉/海藻纤维复合纱编织。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面层与贴肤层为缝合连接,所述面层与贴肤层均以纬平针组织的反面相对连接。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双罗纹组织为20D/40D600捻锦氨包覆纱,所述双罗纹组织为1+1双罗纹组织。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双罗纹组织上下针盘相对出针,所述双罗纹组织为滞后成圈。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内衣大身采用50/50的棉/海藻纤维复合纱,按照1:1的比例将两者混纺,有助于提高纱线的条干均匀度,并提升纱线质量。海藻纤维与棉纤维均有良好的吸湿性,能够提高面料的抗静电性能,棉纤维具有亲肤性以及柔软舒适的手感,海藻纤维较为环保,并且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0014]2、感菌变色油墨层通过印花的方式,与贴肤层连接。在穿着时,感菌变色油墨层由于受到挤压,其中的感菌变色微胶囊囊材被破坏,释放出囊芯材料;而囊芯为脂溶性色素,由于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可溶于油脂类物质,并且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分泌油脂类物质,这类脂类物质含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会与脂溶性色素发生显色反应,因此能够检测内衣织物上的细菌含量。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内衣大身的面料截面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内衣大身的编织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内衣下摆的编织图。
[0019]图中:内衣大身1、纬平针组织11、支撑条2、肩带3、防滑条4、下摆5、双罗纹组织51、面层6、填充层7、贴肤层8、感菌变色油墨层9。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如图1~图4所示,一种感菌变色内衣,包括内衣大身1、肩带3以及下摆5。内衣大身1包括面层6、填充层7以及贴肤层8,所述填充层7设置于面层6与贴肤层8之间,面层6、填充层7以及贴肤层8仅在边缘部分做缝合连接。贴肤层8远离填充层7的一侧通过喷涂或印花等方式设置有感菌变色油墨层9。
[0022]面层6与贴肤层8均采用纬平针组织11进行编织,纬平针组织11编织后正反两面的组织不同,由于织物正面较反面更加光滑、平整,因此面层6与贴肤层8均以纬平针组织11的反面相对连接,正面显露在内衣外侧。
[0023]纬平针组织11为锦纶纤维纱与棉/海藻纤维复合纱交替编织。纬平针组织11以为四路一循环,其中第一路与第三路的材质一致,为70D/36F锦纶纤维纱编织;第二路与第四路的材质一致,为50/50的棉/海藻纤维复合纱编织。
[0024]70D/36F锦纶纤维纱为纱支为70旦,每根纱线中含有36根锦纶纤维长丝,锦纶纤维的弹性、强力、耐磨性均佳,能够大大增加面料的弹性以及耐磨性等,同时,锦纶纤维表面光泽,制成织物的表面具有一定的光泽感,较为美观。
[0025]50/50的棉/海藻纤维复合纱为棉纤维与海藻纤维的混纺比为1:1的纱线,按此比例将两者混纺,有助于提高纱线的条干均匀度,进而提升纱线质量。海藻纤维与棉纤维均有良好的吸湿性,能够提高面料的抗静电性能,棉纤维具有亲肤性以及柔软舒适的手感,海藻纤维是以从海洋中的藻类植物中提取得到的海藻酸为原料制得的纤维,因此较为环保,并且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0026]填充层7采用记忆棉填充,记忆棉又名慢回弹海绵,记忆棉具有缓慢变形的能力,当受到外力挤压使其变形后,会缓慢恢复既定形状,因此作为内衣的填充层,对使用者的胸
部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并且内衣整体形状不易发生变形。
[0027]感菌变色油墨层9为:在普通的印花油墨配方中加入感菌变色微胶囊,以获得感菌变色油墨,通过印花的方式,使之与贴肤层8连接。在穿着时,感菌变色油墨层9由于受到挤压,其中的感菌变色微胶囊囊材被破坏,释放出囊芯材料;而囊芯为脂溶性色素,由于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可溶于油脂类物质,并且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分泌油脂类物质,这类脂类物质含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会与脂溶性色素发生显色反应,因此能够检测内衣织物上的细菌含量。本技术的感菌变色油墨层9选用点状印花,能够在达到检测目的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
[0028]下摆5为双罗纹组织51,双罗纹组织51为20D/40D600捻锦氨包覆纱,高支高密高捻度的锦氨包覆纱手感更加细腻,弹性优良;双罗纹组织51采用1+1双罗纹组织,1+1双罗纹组织的抗脱散性较好,作为下摆具有良好的包裹性,不易发生卷边现象。
[0029]双罗纹组织51上下针盘相对出针,织物的两面均只能看到正面线圈,即使在拉伸时,也不会露出反面的线圈纵行,更加美观;双罗纹组织51为滞后成圈,编织时弯纱张力较小,对纱线强度的要求相对较低,同时有利于提高线圈的均匀性。
[0030]内衣大身1与下摆5之间设有防滑条4,防滑条4为硅胶防滑条,有助于增加内衣的支撑性,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感菌变色内衣,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衣大身(1)、肩带(3)以及下摆(5),所述下摆(5)为双罗纹组织(51),所述内衣大身(1)包括面层(6)、填充层(7)以及贴肤层(8),所述面层(6)与贴肤层(8)均为纬平针组织(11),所述面层(6)一侧设有记忆棉填充层(7),所述填充层(7)远离面层(6)的一侧设有贴肤层(8),所述贴肤层(8)的远离填充层(7)的一侧设有感菌变色油墨层(9)。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感菌变色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衣大身(1)与下摆(5)之间设有防滑条(4),所述防滑条(4)为硅胶防滑条,所述内衣大身(1)的凸起部位设有与防滑条(4)垂直的支撑条(2)。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感菌变色内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纬平针组织(11)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海明朱文斌应梦霞金竹贤郑炎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纤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