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板模块及其电子计算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4020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5: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板模块及其电子计算机。触控板模块包括触压板、拖架、至少一压电震动单元以及至少一弹性元件。拖架配置于触压板的下方。拖架包括至少一第一贯穿孔,部分的触压板从第一贯穿孔露出。压电震动单元相对于拖架的第一贯穿孔配置,并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弹性元件配置于拖架并抵靠于压电震动单元的第二表面。当压电震动单元产生震动时,第一表面与从第一贯穿孔露出的部分触压板之间产生第一反作用力。第二表面与弹性元件之间产生第二反作用力。元件之间产生第二反作用力。元件之间产生第二反作用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板模块及其电子计算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输入装置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触控功能的输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电子设备的蓬勃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许多的便利性,因此如何让电子设备的操作更人性化是重要的课题。举例来说,日常生活常见的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手机、卫星导航装置等,由于这些电子设备的储存容量以及处理器运算效能大幅提升,使得其所具有的功能日益变得强大且复杂。为了能有效率地操作这些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制造商使用了触控板模块作为输入装置以操控这些电子设备。
[0003]触控板模块设置于笔记本电脑的外壳中,并至少部分显露于外以供使用者接触而对笔记本电脑进行操作,例如,使用者可通过手指接触触控板模块且于触控板模块上滑动以移动屏幕上的光标,亦可通过按压触控板模块而使笔记本电脑执行特定功能,借以使触控板模块替代鼠标的功用,令使用者不需因额外携带或装设鼠标而带来不便。
[0004]触控板模块包括触压板模块的结构包括配置于笔记本电脑框架内相对两侧的铰链结构、触发部以及触压板,触压板连接于铰链结构,使得触压板能以铰链结构为支点而相对于触发部摆动,使得位于触压板下方的开关(switch)抵顶于触发部,进而使得开关被触发而输出开关信号予笔记本电脑,由此令笔记本电脑执行相对应的功能。
[0005]然而,上述触控板模块的缺点在于,铰链结构所在的区域无法下压动作,只有非铰链结构所在的区域能够下压动作。也就是说,触控板模块的触压仅有局部可下压动作,无法整面可下压动作。
[0006]有鉴于此,另外一种可进行全区触压的触觉触控板模块(haptics trackpad)被提出。触觉触控板模块具有压力感测器(force sensor),例如电容式、电阻式、或应变规式的压力感测器,通过压力感测器检测使用者的输入动作。此外,为了扩增触觉触控板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模式,更另外在触觉触控板模块内增设触觉反馈的元件,借以使触觉触控板模块的部分区域产生震动,令使用者通过感受震动以达到反馈或互动的目的。而目前具有触觉反馈功能的触觉触控板模块,主要是在触觉触控板模块内配置压电震动元件(piezo),并通过压电震动元件产生震动。
[0007]然而,目前触觉触控板模块的结构,其压电震动元件只有单面贴合在触压板上,因此当压电震动元件产生震动而同时带动触压板产生震动时,压电震动元件只会受到来自于触压板的反作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压电震动元件的震动加速度无法提升,进而使得使用者所能得到的震动手感较差。因此,如何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改善,实为本领域相关人员所关注的焦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板模块,其结构设计可使压电震动单元得到较高的震动加速度,借以提升使用者的操作手感。
[0009]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计算机,其触控板模块的结构设计可使压电震动单元得到较高的震动加速度,借以提升使用者的操作手感。
[0010]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11]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板模块,应用于电子计算机,触控板模块配置于电子计算机的框架内。触控板模块包括触压板、拖架、至少一压电震动单元以及至少一弹性元件。拖架配置于触压板的下方,拖架包括至少一第一贯穿孔,部分的触压板从第一贯穿孔露出。压电震动单元相对于拖架的第一贯穿孔配置,压电震动单元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弹性元件配置于拖架并抵靠于压电震动单元的第二表面。当压电震动单元产生震动时,第一表面与从第一贯穿孔露出的部分触压板之间产生第一反作用力,第二表面与弹性元件之间产生第二反作用力。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触压板包括电路板与上盖板,电路板位于上盖板与拖架之间,部分的电路板从拖架的第一贯穿孔露出。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拖架还包括第二贯穿孔。第二贯穿孔位于第一贯穿孔的一侧,触控板模块还包括软性电路板以及电连接器,软性电路板的一端配置于压电震动单元的第一表面,软性电路板的另一端连接于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穿过第二贯穿孔而连接于电路板。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压电震动单元还包括压电陶瓷元件以及承载片,压电陶瓷元件包括第一表面,承载片包括第二表面。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拖架还包括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从第一贯穿孔内缘的一侧延伸而出,第二固定部从第一贯穿孔内缘的相对另一侧延伸而出,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分别连接于弹性元件。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弹性元件包括平板状结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平板状结构具有抵靠面,抵靠面抵靠于压电震动单元的第二表面。第一连接部连接于平板状结构与拖架的第一固定部之间。第二连接部连接于平板状结构与拖架的第二固定部之间。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平板状结构朝第一方向延伸而位压电震动单元的第二表面的下方,且平板状结构与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之间在第二方向上具有间距,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彼此垂直。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弹性元件包括第一U字型片状结构、第二U字型片状结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一U字型片状结构具有二第一延伸部,这些第一延伸部抵靠于压电震动单元的第二表面的一侧。第二U字型片状结构具有二第二延伸部,这些第二延伸部抵靠于压电震动单元的第二表面的另一侧,且这些第二延伸部与这些第一延伸部朝靠近彼此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连接于第一U字型片状结构与拖架的第一固定部之间。第二连接部连接于第二U字型结构与拖架的第二固定部之间。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U字型片状结构与第一连接部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二U字型片状结构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一夹角的角度等于第二夹角的角度。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拖架第一贯穿孔的数量为两个,压电震动单元的数量为两个,弹性元件的数量为两个,这些第一贯穿孔分别位于拖架的两侧,这些压电震动
单元对应于这些第一贯穿孔配置,且这些弹性元件分别抵靠于对应的压电震动单元。
[0021]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亦提供一种电子计算机,包括外壳、处理器以及触控板模块。外壳具有向内凹陷的框架。处理器配置于外壳内。触控板模块配置于框架内并与处理器电性相连,触控板模块包括触压板、拖架、至少一压电震动单元以及至少一弹性元件。拖架配置于触压板的下方,拖架包括至少一第一贯穿孔,部分的触压板从第一贯穿孔露出。压电震动单元相对于拖架的第一贯穿孔配置,压电震动单元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弹性元件配置于拖架并抵靠于压电震动单元的第二表面。当压电震动单元产生震动时,第一表面与从第一贯穿孔露出的部分触压板之间产生第一反作用力,第二表面与弹性元件之间产生第二反作用力。
[002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触控板模块,其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板模块,应用于一电子计算机,该触控板模块配置于该电子计算机的一框架内,该触控板模块包括:一触压板;一拖架,配置于该触压板的下方,该拖架包括至少一第一贯穿孔,部分的该触压板从该至少一第一贯穿孔露出;至少一压电震动单元,相对于该拖架的该至少一第一贯穿孔配置,该至少一压电震动单元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以及至少一弹性元件,配置于该拖架并抵靠于该至少一压电震动单元的该第二表面,其中当该至少一压电震动单元产生震动时,该第一表面与从该至少一第一贯穿孔露出的部分该触压板之间产生一第一反作用力,该第二表面与该至少一弹性元件之间产生一第二反作用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模块,其中该触压板包括一电路板与一上盖板,该电路板位于该上盖板与该拖架之间,部分的该电路板从该拖架的该至少一第一贯穿孔露出。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板模块,其中该拖架还包括一第二贯穿孔,该第二贯穿孔位于该至少一第一贯穿孔的一侧,该触控板模块还包括一软性电路板以及一电连接器,该软性电路板的一端配置于该至少一压电震动单元的该第一表面,该软性电路板的另一端连接于该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穿过该第二贯穿孔而连接于该电路板。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模块,其中该至少一压电震动单元还包括一压电陶瓷元件以及一承载片,该压电陶瓷元件包括该第一表面,该承载片包括该第二表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板模块,其中该拖架还包括一第一固定部以及一第二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从该至少一第一贯穿孔内缘的一侧延伸而出,该第二固定部从该至少一第一贯穿孔内缘的相对另一侧延伸而出,该第一固定部与该第二固定部分别连接于该至少一弹性元件。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板模块,其中该至少一弹性元件包括:一平板状结构,具有一抵靠面,该抵靠面抵靠于该至少一压电震动单元的该第二表面;一第一连接部,连接于该平板状结构与该拖架的该第一固定部之间;以及一第二连接部,连接于该平板状结构与该拖架的该第二固定部之间。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板模块,其中该平板状结构朝一第一方向延伸而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佳峰郑凯文李昌泽苏冠豪
申请(专利权)人: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