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板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3455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板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封头、传热管、管板,壳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进料接管和出料接管,壳体内设置折流板,出料接管位于壳体的中部,壳体内还设置有:固定杆;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连接部,连接有传动杆,与传动杆可拆卸设置;折流板,与套管连接,折流板沿自身侧面设置有刮板,折流板与传热管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清洁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无需对封头和管板进行开孔,避免流体泄露,同时,在折流板的边缘设置刮板,不必在壳体内增加新的清洗板,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不会侵占壳体内部太多空间,亦能保证壳体内的流体按照预先设计的流速流动。按照预先设计的流速流动。按照预先设计的流速流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板式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器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板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管板式换热器属于间壁式换热器的一种,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制造等领域的热交换。其主要由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壳体多呈圆形,内部装有平行管束或者螺旋管,管束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在管板式换热器内进行换热的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一种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
[0003]流体在壳体中流动的过程中,流体中的矿物质容易在束管的外壁和壳体的内壁结垢,影响散热效率,且有可能会诱发腐蚀。申请号为CN202021412704.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管板式换热器,包括设置在壳体中部的清洗机构和设置在其左侧用于驱动清洗机构的驱动机构,清洗机构包括贯穿设置于换热器壳体和管板中部的长杆,长杆上套设有多个清洗板,清洗板上设有多个清洗套,清洗套套设在换热器壳体内的传热管上,所述清洗板在靠近换热器壳体的一侧设有刮板。
[0004]上述清洗机构中包括在壳体内设置的多个清洗板,且清洗板横向设置,其正面垂直于壳体的长度方向,使流体在壳体中流动时受到清洗板的阻挡,降低了流体的流速,导致出料速度变慢。同时,上述的清洗机构长杆贯穿封头和管板,而管板式换热器对密封效果要求严格,随意在封头和管板上开洞,增加了流体的泄露和混合的概率,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板式换热器,具有能够清理壳体内壁和传热管外壁的结垢的特点,同时不会影响流体在壳体内的流动且无需在封头和管板上开洞。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管板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封头、传热管、管板,壳体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进料接管和出料接管,壳体内设置折流板,其特征在于,出料接管位于壳体的中部,壳体内还设置有:
[0007]固定杆,沿壳体长度方向设置,其两端分别与管板固定连接;
[0008]套管,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两者都与固定杆滑动连接,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上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
[0009]连接部,同时与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转动连接,连接部上连接有传动杆,传动杆的一端延伸至出料接管的外部,连接部与传动杆可拆卸设置,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传动杆的转动轨迹所在的平面互相平行;
[0010]折流板,与套管固定连接,折流板靠近壳体内壁的一侧沿自身侧面设置有刮板,折流板与传热管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清洁套,清洁套套设在传热管上。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换热器进行维护时,将传动杆穿过出料接管并与连接部连接,上下移动传动杆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驱动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往复运动,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往复运动时,刮板和清洁套对壳体的内壁和传热管的
外壁进行刮擦,进而将结垢清理掉,清理完毕后拆下传动杆,本技术无需对封头和管板进行开孔,避免流体泄露,同时,在折流板的边缘设置刮板,不必在壳体内增加新的清洗板,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不会侵占壳体内部太多空间,亦能保证壳体内的流体按照预先设计的流速流动。
[0012]作为优选,连接部的顶部开设第一螺纹槽,传动杆的端部设置与第一螺纹槽匹配的螺纹,连接部与传动杆螺纹连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传动杆与第一螺纹槽进行螺纹连接,实现传动杆与连接部的可拆卸连接。
[0014]作为优选,固定杆的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导向条,套管的内壁沿其长度方向开设与导向条匹配的导向槽,导向条与导向槽滑动连接,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都位于套管的正上方。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条与导向槽对套管起到限位作用,当套管沿固定杆往复运动时,套管与固定杆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转动,同时使第一转动杆与第二转动杆保持在套管的正上方,也使连接部保持朝上的状态,在安装和拆卸传动杆时,更加方便找准位置。
[0016]作为优选,壳体中竖直设置导向管,传动杆贯穿导向管设置,壳体的内壁设置有支架,支架与导向管固定连接。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用外力驱动传动杆往复运动时,导向管限制了驱动杆的运动方向,使传动杆只能沿竖直方向上下运动。
[0018]作为优选,固定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限位块,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处于水平状态时,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端部分别与限位块相抵,此时第一螺纹孔对准导向管。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每次清理完水垢后,向下移动驱动杆,使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的端部分别与限位块相抵,使第一螺纹槽保持对准导向管的状态,对第一螺纹槽起到定位作用,在下一次使用时,将传动杆穿过导向管深入壳体中,便能直接插入第一螺纹槽中,故在安装传动杆时更加方便。
[0020]作为优选,出料接管的上方设置气缸,气缸的动力输出轴竖直向下并与传动杆连接,气缸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连接臂,每一连接臂上沿竖直方向贯穿开设有螺纹孔,每一螺纹孔分别螺纹连接有螺纹杆,壳体上表面位于螺纹孔正下方开设有第二螺纹槽,螺纹杆与螺纹槽螺纹连接。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驱动传动杆上下运动时,通过第二螺纹槽、螺纹杆、连接臂的配合,将气缸固定在出料接管的上方,利用气缸驱动传动杆运动,更加省力,将结垢清理完毕后将螺纹杆移出第二螺纹槽,将传动杆移出第一螺纹槽,进而能将气缸、传动杆取下,从而不影响出料接口的正常使用。
[0022]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无需对封头和管板进行开孔,避免流体泄露,同时,在折流板的边缘设置刮板,不必在壳体内增加新的清洗板,在节省成本的同时,不会侵占壳体内部太多空间,亦能保证壳体内的流体按照预先设计的流速流动。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实施例1中壳体的剖视图;
[0024]图2是图1中圆圈部的放大示意图;
[0025]图3是实施例1中固定杆的剖视图;
[0026]图4是实施例2中气出料接管的剖视图。
[0027]图中,1、壳体;11、封头;12、传热管;13、管板;14、进料接管;15、出料接管;16、折流板;2、固定杆;21、套管;22、第一套管;23、第二套管;24、第一转动杆;25、第二转动杆;3、连接部;31、传动杆;33、刮板;34、清洁套;4、第一螺纹槽;5、导向条;51、导向槽;6、导向管;61、支架;7、限位块;8、气缸;81、连接臂;82、螺纹孔;83、螺纹杆;84、第二螺纹槽;85、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9]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0030]实施例1:一种管板式换热器,如图1所示,壳体1呈圆柱形,其两端分别连接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板式换热器,包括壳体(1)、封头(11)、传热管(12)、管板(13),壳体(1)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置进料接管(14)和出料接管(15),壳体(1)内设置折流板(16),其特征在于,出料接管(15)位于壳体(1)的中部,壳体(1)内还设置有:固定杆(2),沿壳体(1)长度方向设置,其两端分别与管板(13)固定连接;套管(21),包括第一套管(22)和第二套管(23),两者都与固定杆(2)滑动连接,第一套管(22)和第二套管(23)上分别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24)和第二转动杆(25);连接部(3),同时与第一转动杆(24)和第二转动杆(25)转动连接,连接部(3)上连接有传动杆(31),传动杆(31)的一端延伸至出料接管(15)的外部,连接部(3)与传动杆(31)可拆卸设置,第一转动杆(24)、第二转动杆(25)、传动杆(31)的转动轨迹所在的平面互相平行;折流板(16),与套管(21)固定连接,折流板(16)靠近壳体(1)内壁的一侧沿自身侧面设置有刮板(33),折流板(16)与传热管(12)的连接处固定连接有清洁套(34),清洁套(34)套设在传热管(12)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连接部(3)的顶部开设第一螺纹槽(4),传动杆(31)的端部设置与第一螺纹槽(4)匹配的螺纹,连接部(3)与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春艳许占猛路春雷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邦久石化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