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级螺杆压缩机及空调机组。双级螺杆压缩机,包括:壳体;间隔板;低压级转子对;高压级转子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双级螺杆压缩机及空调机组,在高压级壳体上设置补气结构,从而克服双级螺杆压缩机不具有联轴器而无法布置现有技术中的补气结构的问题,而且使补气结构的补气出口朝向间隔板,使得低压级壳体的排气和补气结构的补气相对冲,从而尽快的将排气和补气进行混合,使得高压级转子对的吸气压力稳定,避免高压级转子对发生喘振等现象,从而在保证补气可靠的前提下,保证压缩机的运行可靠,从而降低级间压力脉动损失,提升压缩机效率。提升压缩机效率。提升压缩机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级螺杆压缩机及空调机组
[0001]本技术涉及空气处理设备
,特别是一种双级螺杆压缩机及空调机组。
技术介绍
[0002]同轴直驱转子是近几年提出的螺杆压缩机新结构。它只通过一对转子实现两级压缩,相比于单机双级压缩机,其结构更加精简,减少了联轴器和轴承的数量,从而降低了压缩机的传动损耗,具有很深远的应用前景。
[0003]目前常规单机双级压缩机中,一级压缩结构和二级压缩结构之间设置有联轴器,其补气口可以设置在联轴器的位置处,从而实现对二级压缩结构进行补气的目的,但同轴直驱螺杆压缩机低压级阶段和高压级阶段之间的距离很近,不需要联轴器连接,没有布置常规补气腔的空间,双级螺杆压缩机并不能直接运用其补气技术,造成无法对双级螺杆压缩机进行补气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对双级螺杆压缩机进行补气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在高压级壳体上设置补气结构进行补气的双级螺杆压缩机及空调机组。
[0005]一种双级螺杆压缩机,包括:
[0006]壳体;
[0007]间隔板,所述间隔板将所述壳体分隔成相互连通的低压级壳体和高压级壳体;
[0008]低压级转子对,所述低压级转子对设置于所述低压级壳体内;
[0009]高压级转子对,所述高压级转子对设置于所述高压级壳体内;
[0010]所述低压级转子对的阳转子与所述高压级转子对的阳转子共轴设置,且所述低压级转子对的阴转子与所述高压级转子对的阴转子共轴设置;
[0011]所述高压级壳体上设置有补气结构,所述补气结构的补气出口朝向所述间隔板。
[0012]所述间隔板上设置有连通口,所述补气出口朝向所述连通口。
[0013]高压级壳体上设置有补气腔,所述补气腔构成所述补气结构。
[0014]所述补气腔朝向所述高压级壳体内部的侧壁的厚度相等。
[0015]所述高压级壳体上设置有补气入口,所述补气腔通过所述补气入口与外部气源连通。
[0016]所述补气出口设置于所述补气腔朝向所述间隔板的侧壁上,所述补气入口设置于所述补气腔远离所述壳体内部的侧壁上。
[0017]所述补气腔的体积A与所述补气入口的补气体积流量Q1和所述低压级壳体的排气体积流量Q2的关系为Q1*t+Q2*t≤A≤1.5(Q1*t+Q2*t);
[0018]其中,t为高压级转子对中阳转子转过一个齿槽的时间。
[0019]所述补气出口的流速范围为8m/s至10m/s。
[0020]所述压缩机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低压级转子对连接。
[0021]一种空调机组,包括上述的双级螺杆压缩机。
[0022]本技术提供的双级螺杆压缩机及空调机组,在高压级壳体上设置补气结构,从而克服双级螺杆压缩机不具有联轴器而无法布置现有技术中的补气结构的问题,而且使补气结构的补气出口朝向间隔板,使得低压级壳体的排气和补气结构的补气相对冲,从而尽快的将排气和补气进行混合,使得高压级转子对的吸气压力稳定,避免高压级转子对发生喘振等现象,从而在保证补气可靠的前提下,保证压缩机的运行可靠,从而降低级间压力脉动损失,提升压缩机效率。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剖视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另一剖视图;
[0025]图中:
[0026]1、壳体;11、间隔板;12、低压级壳体;13、高压级壳体;41、低压级转子对;42、高压级转子对;5、补气腔;51、补气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的双级螺杆压缩机,包括:壳体1;间隔板11,所述间隔板11将所述壳体1分隔成相互连通的低压级壳体12和高压级壳体13;低压级转子对41,所述低压级转子对41设置于所述低压级壳体12内;高压级转子对42,所述高压级转子对42设置于所述高压级壳体13内;所述低压级转子对41的阳转子与所述高压级转子对42的阳转子共轴设置,且所述低压级转子对41的阴转子与所述高压级转子对42的阴转子共轴设置;所述高压级壳体13上设置有补气结构,所述补气结构的补气出口朝向所述间隔板11。在高压级壳体13上设置补气结构,从而克服双级螺杆压缩机不具有联轴器而无法布置现有技术中的补气结构的问题,而且使补气结构的补气出口朝向间隔板11,使得低压级壳体12的排气和补气结构的补气相对冲,从而尽快的将排气和补气进行混合,使得高压级转子对42的吸气压力稳定,避免高压级转子对42发生喘振等现象,从而在保证补气可靠的前提下,保证压缩机的运行可靠,从而降低级间压力脉动损失,提升压缩机效率
[0029]所述间隔板11上设置有连通口,所述补气出口朝向所述连通口。高压级壳体13和低压级壳体12通过连通口进行连通,也即连通口构成了低压级壳体12的排气口,此时补气出口的气流与低压级壳体12的排气进行正面冲撞,实现对冲效果,使得气体迅速融合,最终被高压级转子对42吸入的气体的压力稳定,保证高压级转子对42的压缩效果,从而降低级间压力脉动损失,提升压缩机效率。
[003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高压级壳体13上设置有补气腔,所述补气腔构成所述补气结构。用于补气的气体可以先输送至补气腔内,并在补气腔内稳定气压后由补气腔排出,从而进一步保证高压级转子对42的吸气压力的稳定,保证高压级转子对42的压缩效果。
[0031]其中,所述补气腔的体积A与所述补气入口51的补气体积流量Q1和所述低压级壳体12的排气体积流量Q2的关系为Q1*t+Q2*t≤A≤1.5(Q1*t+Q2*t);其中,t为高压级转子对42中阳转子转过一个齿槽的时间。由于压缩机结构的限制,使得A并不能过大,而当A过小时,补气气体和低压级壳体12的排气无法充分混合,会导致处于高压级壳体13的吸气压力脉动严重,严重影响压缩机的压缩效率。只有当A处于Q1*t+Q2*t≤A≤1.5(Q1*t+Q2*t)的范围时,才能够保证补气腔的体积满足补气气体和低压级壳体12的排气的充分混合,还能够避免压缩机高压级壳体13吸气压力下降问题。
[0032]为了保证补气腔对高压级壳体13的补气效果,补气入口51和补气出口的面积需要与补气流量进行适配,保证所述补气出口的流速范围为8m/s至10m/s。也即补气流量与补气入口51和补气出口的面积和的比值需要处于8m/s至10m/s的范围内,如果流速过小,则无法保证对高压机壳体1的补气效果,如果流速过大,会影响低压级壳体12的排气,反而会影响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0033]为了保证高压级壳体13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尽可能的增加补气腔额体积,所述补气腔朝向所述高压级壳体13内部的侧壁的厚度相等。也即补气腔朝向高压级壳体13内部的侧壁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级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间隔板(11),所述间隔板将所述壳体(1)分隔成相互连通的低压级壳体(12)和高压级壳体(13);低压级转子对(41),所述低压级转子对(41)设置于所述低压级壳体(12)内;高压级转子对(42),所述高压级转子对(42)设置于所述高压级壳体(13)内;所述低压级转子对(41)的阳转子与所述高压级转子对(42)的阳转子共轴设置,且所述低压级转子对(41)的阴转子与所述高压级转子对(42)的阴转子共轴设置;所述高压级壳体(13)上设置有补气结构,所述补气结构的补气出口朝向所述间隔板(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级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板(11)上设置有连通口,所述补气出口朝向所述连通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级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级壳体(13)上设置有补气腔(5),所述补气腔(5)构成所述补气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级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气腔(5)朝向所述高压级壳体(13)内部的侧壁的厚度相等。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治平,武晓昆,毕雨时,张益钦,刘志华,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