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包装箱结构,包括外箱,外箱设置有下支撑垫板、矩形缓冲支撑、第一置物内箱、第二置物内箱、上支撑垫板;下支撑垫板嵌合设置在外箱内腔底部,第一置物内箱设置在下支撑垫板的上表面;第一置物内箱与外箱另一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一置物空间;矩形缓冲支撑对应设置在第一置物空间内;第二置物内箱对应设置在第一置物内箱的上表面;上支撑垫板对应盖设在第一置物空间的上方,上支撑垫板的三侧面分别与外箱内侧壁的三侧相贴接触,上支撑垫板的一侧面与第二置物内箱相贴接触;第一置物内箱内嵌合设置有与产品形态对应的第一缓冲支撑架;第二置物内箱内嵌合设置有第二缓冲支撑架。内部结构紧凑,抗震防摔能力强。抗震防摔能力强。抗震防摔能力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包装箱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瓦楞纸包装纸箱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装箱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市面上,对于集尘宝和扫地机一般是一体销售,而在包装上,普遍会采用瓦楞纸箱,为了缩小包装箱的占地面积,一般会将两个装置放置在一个包装箱内,而对于空余的空间就填塞纸团,这样的内部结构设置存在的缺陷是:结构不紧凑,装置在包装箱内部容易发生晃动或位移,并且抗震防摔能力弱,不能对产品进行有效的保护。鉴于这种情况,亟待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装箱结构,内部结构紧凑,抗震防摔能力强。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包装箱结构,包括外箱,所述外箱设置有下支撑垫板、矩形缓冲支撑、第一置物内箱、第二置物内箱、上支撑垫板;所述下支撑垫板嵌合设置在所述外箱内腔底部,所述第一置物内箱设置在所述下支撑垫板的上表面并且一侧与所述外箱的内侧壁相贴接触;所述第一置物内箱与所述外箱另一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一置物空间;所述矩形缓冲支撑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置物空间内;所述第二置物内箱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置物内箱的上表面并且其一侧壁与所述外箱的内侧壁相贴接触;所述上支撑垫板对应盖设在所述第一置物空间的上方,所述上支撑垫板的三侧面分别与所述外箱内侧壁的三侧相贴接触,所述上支撑垫板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二置物内箱相贴接触;所述第一置物内箱内嵌合设置有与产品形态对应的第一缓冲支撑架;所述第二置物内箱内嵌合设置有第二缓冲支撑架。
[000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缓冲支撑架设置为井字形,所述第一缓冲支撑架的四侧均形成有缓冲凸台,四所述缓冲凸台围设形成产品嵌合空间;所述产品嵌合空间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承放板。
[000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下支撑垫板和所述上支撑垫板均包括一纸成型的底板以及依次成型于所述底板四侧的第一缓冲部、第二缓冲部、第三缓冲部、第四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和所述第三缓冲部均由三折面靠向所述底板一侧依次相互90
°
折设形成;所述第二缓冲部由五折面靠向所述底板一侧依次相互90
°
折设形成;所述第四缓冲部由两折面靠向所述底板一侧180
°
折设形成。
[000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缓冲部和所述第三缓冲部各折面靠向所述第二缓冲部的一次均形成支撑舌板。
[0008]作为优选方案,第二缓冲支撑架包括一体成型的折面、折面B、折面C、折面D、折面E、折面F、折面G、折面H;所述折面A长度方向的一侧与所述折面A连接,所述折面A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折面C连接;所述折面D长度方向的一侧与所述折面C连接,所述折面D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折面E连接;所述折面E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折面F宽度方向的一
侧连接;所述折面G长度方向的一侧与所述折面F连接,所述折面G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与所述折面H连接;所述折面E向上90
°
折设,所述折面D远离所述折面F的方向折设180
°
与所述折面E相贴接触,所述折面B向上折设90
°
,所述折面A靠向所述折面C的一侧折设90
°
;所述折面G向上90
°
折设,所述折面H靠向所述折面F的方向折设90
°
;所述折面A、折面B、折面围设形成第二置物空间。
[000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折面H的中部横跨裁设形成有镂空部。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外箱内通过下支撑垫板、第一置物内箱、第二置物内箱、上支撑垫板划分形成第一置物空间,第一置物内箱内形成产品嵌合空间,有效将产品紧密收纳在箱内保护产品免受损坏,内部结构紧凑,抗震防摔能力强。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处于分解状态的立体视图。
[0012]图2为第一置物内箱处于分解状态的立体视图。
[0013]图3为下支撑垫板的立体视图以及展开对比视图。
[0014]图4为第二置物内箱处于分解状态的立体视图。
[0015]图5为第二缓冲支撑架的立体视图以及展开对比视图。
[0016]附图标记为:外箱10、下支撑垫板11、矩形缓冲支撑12、第一置物内箱13、第二置物内箱15、上支撑垫板14、第一缓冲支撑架16、承放板17、第一缓冲部18、第二缓冲部22、第三缓冲部21、第四缓冲部20、底板19、第二缓冲支撑架23、折面A24、折面B25、折面C26、折面D27、折面E28、折面F29、折面G30、折面H32、缓冲凸台33、镂空部34。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8]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9]请参照图1
‑
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包装箱结构,包括外箱10,外箱10设置有下支撑垫板11、矩形缓冲支撑12、第一置物内箱13、第二置物内箱15、上支撑垫板14;下支撑垫板11嵌合设置在外箱10内腔底部,第一置物内箱13设置在下支撑垫板11的上表面并且一侧与外箱10的内侧壁相贴接触;第一置物内箱13与外箱10另一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一置物空间;矩形缓冲支撑12对应设置在第一置物空间内;第二置物内箱15对应设置在第一置物内箱13的上表面并且其一侧壁与外箱的内侧壁相贴接触;上支撑垫板14对应盖设在第一置物空间的上方,上支撑垫板14的三侧面分别与外箱10内侧壁的三侧相贴接触,上支撑垫板14的一侧面与第二置物内箱15相贴接触;第一置物内箱13内嵌合设置有与产品形态对应的第一缓冲支撑架16;第二置物内箱15内嵌合设置有第二缓冲支撑架23。
[0020]第一缓冲支撑架16设置为井字形,第一缓冲支撑架16的四侧均形成有缓冲凸台
33,四缓冲凸台33围设形成产品嵌合空间;产品嵌合空间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承放板17。
[0021]下支撑垫板11和上支撑垫板14均包括一纸成型的底板19以及依次成型于底板19四侧的第一缓冲部18、第二缓冲部22、第三缓冲部21、第四缓冲部20;第一缓冲部18和第三缓冲部21均由三折面靠向底板19一侧依次相互90
°
折设形成;第二缓冲部22由五折面靠向底板19一侧依次相互90
°
折设形成;第四缓冲部20由两折面靠向底板19一侧180
°
折设形成。
[0022]第一缓冲部18和第三缓冲部21各折面靠向第二缓冲部22的一次均形成支撑舌板31,提升第一缓冲部18和第三缓冲部21的支撑硬度。
[0023]第二缓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装箱结构,包括外箱(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10)设置有下支撑垫板(11)、矩形缓冲支撑(12)、第一置物内箱(13)、第二置物内箱(15)、上支撑垫板(14);所述下支撑垫板(11)嵌合设置在所述外箱(10)内腔底部,所述第一置物内箱(13)设置在所述下支撑垫板(11)的上表面并且一侧与所述外箱(10)的内侧壁相贴接触;所述第一置物内箱(13)与所述外箱(10)另一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一置物空间;所述矩形缓冲支撑(12)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置物空间内;所述第二置物内箱(15)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置物内箱(13)的上表面并且其一侧壁与所述外箱的内侧壁相贴接触;所述上支撑垫板(14)对应盖设在所述第一置物空间的上方,所述上支撑垫板(14)的三侧面分别与所述外箱(10)内侧壁的三侧相贴接触,所述上支撑垫板(14)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二置物内箱(15)相贴接触;所述第一置物内箱(13)内嵌合设置有与产品形态对应的第一缓冲支撑架(16);所述第二置物内箱(15)内嵌合设置有第二缓冲支撑架(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支撑架(16)设置为井字形,所述第一缓冲支撑架(16)的四侧均形成有缓冲凸台(33),四所述缓冲凸台(33)围设形成产品嵌合空间;所述产品嵌合空间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承放板(1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装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垫板(11)和所述上支撑垫板(14)均包括一纸成型的底板(19)以及依次成型于所述底板(19)四侧的第一缓冲部(18)、第二缓冲部(22)、第三缓冲部(21)、第四缓冲部(20);所述第一缓冲部(18)和所述第三缓冲部(21)均由三折面靠向所述底板(19)一侧依次相互90
°
折设形成;所述第二缓冲部(22)由五折面靠向所述底板(19)一侧依次相互9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凌杰,邹林强,郭锐先,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至美环保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