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音隧三弦胡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1496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0:18
一种带音隧三弦胡琴,其特征在于:由琴弓和琴身两部分组成,琴身主要由共鸣箱、琴杆、琴马以及至少三根琴弦组成。共鸣箱包括琴筒,琴筒正面开口处蒙上正面皮膜,反面开口处蒙上反面皮膜。共鸣箱正面内侧壁面上开设有上十字形沟槽,形成上横向音隧和上纵向音隧,共鸣箱反面内侧壁面上开设有下十字形沟槽,形成下横向音隧和下纵向音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双皮膜振动式拉弦乐器,该乐器音色优美,琴声穿透力强。声穿透力强。声穿透力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音隧三弦胡琴


[0001]本技术涉及拉弦乐器,特别涉及一种带音隧三弦胡琴。所谓三弦胡琴可以是小三弦胡琴、中三弦胡琴、大三弦胡琴等系列三弦胡琴。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拉弦乐器是在胡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种类振繁多,主要包括二胡、京胡、板胡、高胡、中胡、革胡、马头琴等。其音色柔和,擅长演奏歌唱性旋律。它以各种不同的弓法、指法等技巧塑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形象,具有丰富、细腻的表现力。
[0003]现有技术中,没有三弦胡琴。在我国拉弦乐器中,只有单皮膜振动的拉弦乐器,比如二胡,没有双皮膜振动的拉弦乐器。本技术三弦胡琴是双皮膜振动的拉弦乐器。琴弦暂定为三根,可以增加到四根,甚至更多。一个三弦胡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大、中、小三个三弦胡琴的组合音域可以达到六个八度,即在中三弦胡琴四个八度的基础上,小三弦胡琴高一个八度,大三弦胡琴低一个八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全新的带音隧双皮膜振动的三弦胡琴。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音隧三弦胡琴,其创新在于:由琴弓和琴身两部分组成,其中,琴身主要由共鸣箱、琴杆、琴马以及至少三根琴弦组成。
[0006]所述琴杆的近端与共鸣箱的一侧固定连接,琴杆的远端作为第一端,共鸣箱的另一侧作为第二端,共鸣箱设有正面和反面,琴马站立在共鸣箱正面上,各根琴弦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端位置处,各根琴弦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端位置处,同时各根琴弦架设在琴马上。
[0007]所述共鸣箱包括琴筒,该琴筒由侧板沿共鸣箱侧部边缘围合成筒状体,筒状体的两端均为开口,其中一端的开口处为正面,另一端的开口处为反面;在琴筒的正面开口处蒙上正面皮膜,在琴筒的反面开口处蒙上反面皮膜;在正面皮膜的内壁上固定粘贴正面托膜,正面托膜位于正面皮膜中央,且正面托膜的四周边缘至琴筒之间留有间距;在反面皮膜的内壁上固定粘贴反面托膜,反面托膜位于反面皮膜中央,且反面托膜的四周边缘至琴筒之间留有间距。
[0008]在所述正面托膜的内壁上开设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所对应区域的正面托膜被去除,第一沟槽与第二沟槽在正面皮膜的内壁上交叉布置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一沟槽在正面皮膜的内壁上形成上横向音隧,第二沟槽在正面皮膜的内壁上形成上纵向音隧。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0010]1. 上述方案中,所述“共鸣箱”对于三弦胡琴来说亦称音箱。三弦胡琴共鸣箱的长度方向是指与琴弦大约一致的方向,共鸣箱的宽度方向是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方向。所述“内
壁”对于共鸣箱来说就是指内侧的壁面,比如正面皮膜的内壁是指靠共鸣箱的正面皮膜内侧的壁面,正面托膜的内壁是指靠共鸣箱正面托膜内侧的壁面。
[0011]2. 上述方案中,所述“皮膜”是指适合制做乐器蒙面的皮质膜或者人工制造膜,其中,人工制造膜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塑料膜。所述“托膜”是指衬托在皮膜内侧的皮膜,托膜也可以是皮质膜或者人工制造膜,其中,人工制造膜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塑料膜。
[0012]3. 上述方案中,可以在所述反面托膜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所对应区域的正面托膜被去除,第三沟槽与第四沟槽在反面皮膜的内壁上呈十字交叉并且相互贯通,其中,第三沟槽在反面皮膜的内壁上形成下横向音隧,第四沟槽在反面皮膜的内壁上形成下纵向音隧。
[0013]4. 上述方案中,在所述第一沟槽与上音梁交叉的位置上均设置有音柱,该音柱的一端顶在第一沟槽的沟底,另一端抵在上音梁上。
[0014]5. 上述方案中,所述琴筒的截面形状为葫芦形、圆形、椭圆形、矩形、棱形或多边形。当琴筒的截面形状为葫芦形时,所述共鸣箱内设有弧形撑板,该弧形撑板支撑在葫芦形的颈部。
[0015]本技术设计原理和构思是:为了获得一种音色优美,琴声穿透力强的全新的双皮膜振动式三弦胡琴,本技术在拉弦乐器二胡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多项重大改革:第一,将二胡琴筒单面皮膜蒙面改为双面皮膜蒙面,即由单皮膜振动模式改为双皮膜振动模式;第二,将琴弦设计为至少三根;第三,在共鸣箱的正面内侧壁面上开设有沟槽(即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形成上横向音隧和上纵向音隧。本技术重点对以往拉弦乐器的共鸣箱设计以及发声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打破了以往拉弦乐器共鸣箱设计的束缚,大胆提出了本技术的全新设计方案,这种全新设计方案将共鸣箱以往的自由振动模式改变为现在的规范振动模式,从振动、共鸣、发声的角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证明该全新设计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并且获得了明显的技术效果。
[0016]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以最佳实施方式即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加以说明):
[0017]1.本技术在正面皮膜的内侧中央粘贴有正面托膜,在反面皮膜的内侧中央粘贴有反面托膜。这种技术手段一方面能够保持复合后皮膜的振动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变膜面中央与四周边缘区域厚薄差距的变改。这对改善高音区和低音区的音色和音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0018]2.本技术在正面内侧壁面上开设有上十字形沟槽(即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该上十字形沟槽在正面内侧壁面上实际形成了上十字形音隧。同时,在反面内侧壁面上开设有下十字形沟槽(即第三沟槽和第四沟槽),该下十字形沟槽在反面内侧壁面上实际形成了下十字形音隧。由于低音相对高音振幅大、频率低,低音共鸣集中在共鸣箱的中央区域,高音共鸣集中在共鸣箱的四周边缘区域,琴弦振动由十字形音隧的中心区域收集,并通过上十字形音隧和下十字形音隧(即声音的隧道)迅速向共鸣箱四周传递,这对改善高音区的音色和音质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对改善低音区的音色和音质起到了良好作用。
[0019]3.本技术十字形音隧的设计,在俯视状态下将共鸣箱正面对应的空间分割成四个共鸣区域,同时,将共鸣箱反面对应的空间也分割成四个共鸣区域,共计八个共鸣区域。当三弦胡琴演奏时琴弦振动先传递到音隧交叉的中心区域,然后通过音隧传递至这八
个共鸣区域,并产生共鸣和振动,以此将弦声放大为共鸣箱的共鸣声。本技术三弦胡琴演奏时可以产生十个声波量,其中,八个共鸣区域产生八个声波量,加上一个弦波量,再加上一个击发波量,共计十个声波量。声波量即声波的数量,对于具体共鸣箱的拉弦乐器来説,除了一个弦波量和一个击发波量而外,主要取决于共鸣箱内的共鸣区域数量,通常情况下乐器在演奏时每个共鸣区域产生一个声波量,有多少个共鸣区域就会产生多少个声波量。另外,声波量直接影响乐器的音色、穿透力和音量。因此本技术三弦胡琴从高音区至低音区都具有很好的音色和穿透力。
[0020]以上优点和效果均是以最佳方式来加以说明。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本技术来说在正面托膜内壁上开设沟槽的措施比在反面托膜内壁上采用对等措施更为重要,相对而言作用和效果也更好。原因是正面皮膜上设有琴弦,而反面皮膜与琴弦不直接相连。因此在正面托膜内壁上开设沟槽是解决本技术技术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音隧三弦胡琴,其特征在于:由琴弓和琴身两部分组成,其中,琴身主要由共鸣箱(26)、琴杆(19)、琴马(22)以及至少三根琴弦(21)组成;所述琴杆(19)的近端与共鸣箱(26)的一侧固定连接,琴杆(19)的远端作为第一端,共鸣箱(26)的另一侧作为第二端,共鸣箱(26)设有正面和反面,琴马(22)站立在共鸣箱(26)正面上,各根琴弦(21)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端位置处,各根琴弦(21)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端位置处,同时各根琴弦(21)架设在琴马(22)上;所述共鸣箱(26)包括琴筒(5),该琴筒(5)由侧板沿共鸣箱(26)侧部边缘围合成筒状体,筒状体的两端均为开口,其中一端的开口处为正面,另一端的开口处为反面;在琴筒(5)的正面开口处蒙上正面皮膜(1),在琴筒(5)的反面开口处蒙上反面皮膜(3);在正面皮膜(1)的内壁上固定粘贴正面托膜(2),正面托膜(2)位于正面皮膜(1)中央,且正面托膜(2)的四周边缘至琴筒(5)之间留有间距;在反面皮膜(3)的内壁上固定粘贴反面托膜(4),反面托膜(4)位于反面皮膜(3)中央,且反面托膜(4)的四周边缘至琴筒(5)之间留有间距;在所述正面托膜(2)的内壁上开设第一沟槽(8)和第二沟槽(9),第一沟槽(8)和第二沟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海鸥吴念博何新喜朱信智李碧英杨萍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礼乐乐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