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环保循环节约用地型养殖池和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81316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生态环保循环节约用地型养殖池和养殖方法,节约用地型养殖池包括养殖池、出水管、二级沉淀溢水口、漂浮植物、二级沉淀池、一级沉淀池、排水排污管道、砂石过滤池、过滤池溢水口、三级沉淀池、四级沉淀池、进水管;实现了对养殖尾水的再次利用,大大节约了水资源,降低了优质水资源的利用,节省了成本,并且养殖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的水域排放养殖废水,不会污染养殖池周围的水质环境,在养殖过程中对于水质的调控更加容易;且相较于传统养殖池,占地面积更小,节约用地;提高了单位水体的养殖价值,使得可以在同样的养殖区域实现更大的养殖经济收益。殖经济收益。殖经济收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环保循环节约用地型养殖池和养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生态环保循环节约用地型养殖池和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中国是世界上从事水产养殖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南方的“鱼塭”和北方的“港养”方式已经延续了数百年之久,中国的池塘综合养殖(池塘生态养殖)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建国以来,随着国家对农业工作的重视和水产工作者的努力,“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精养法为池塘综合养殖高产模式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就是在“水”(优良的水质环境条件)、“种”(质优体健的苗种)、“饵”(营养全面、适口的饵料)物质基础上,采取“密”(合理的放养密度)、“混”(多种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混养)、“轮”(轮捕轮放始终保持密度合理)的方法,同时掌握养殖周期和养殖节令,加强“防”(防止浮头泛池、防治病害)、“管”(精心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以实现整体结构合理、功能协调,达到优质和高效生产的目的。
[0003]但是现有养殖池经过多年发展,总结其养殖效果,依然存在着如下的问题,水质调控不易、富营养化严重、单位水体养殖产量不高等劣势,且现有技术的传统养殖池养殖方式,与国家近年来提倡的经济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现有技术无法对养殖产生的污染水资源进行利用,养殖尾水排放量高,对周围水体环境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对优质水资源的依赖程度高,并且现有技术的传统渔业养殖对整体水源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使紧缺的水资源环境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整体发展态势。
[0004]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生态环保循环节约用地型养殖池和养殖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现有技术中,水质调控不易、富营养化严重、单位水体养殖产量不高,无法对养殖产生的污染水资源进行利用,养殖尾水排放量高,对周围水体环境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对优质水资源的依赖程度高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生态环保循环节约用地型养殖池,包括养殖池、出水管、二级沉淀溢水口、漂浮植物、二级沉淀池、一级沉淀池、排水排污管道、砂石过滤池、过滤池溢水口、三级沉淀池、四级沉淀池、进水管;
[0007]所述养殖池整体形状可为圆形或长方形,高度为1m~3m;所述养殖池的池底设置有砂石过滤池;
[0008]所述养殖池共四级的沉淀池、四级的植物净化池、一个砂石过滤池;
[0009]所述一级过滤池位于养殖池出水管一侧,所述一级过滤池的两侧,分别设有二级沉淀池;
[0010]所述二级沉淀池位于一级过滤池的两侧,可以接收一级过滤池过滤后的养殖尾水;
[0011]所述二级沉淀池的养殖尾水,可以通过设置在二级沉淀池内的二级沉淀溢水口排入砂石过滤池内;所述砂石过滤池位于养殖池的池底;
[0012]所述养殖池进水管一侧,有三级沉淀池与四级沉淀池;所述砂石过滤后的养殖尾水,可以通过设置在砂石过滤池外侧的过滤池溢水口,进入养殖池另一侧的两个三级沉淀池内;
[0013]所述四级沉淀池位于养殖池进水管一侧,所述三级沉淀池位于四级沉淀池的两侧,所述三级沉淀池可以将过滤后的养殖废水排入四级沉淀池内;
[0014]所述排水排污管道连通着一级沉淀池,可以将养殖池产生的养殖尾水排入一级沉淀池内;
[0015]所述第四过滤池与进水管连通,进水管可以将过滤处理好的第四级沉淀池的水提入到养殖池内;
[0016]进一步地,所述每级沉淀池都设置有,漂浮盘种植植物进行净化;经过多级物理和植物净化的养殖尾水,最终从第四级沉淀池提入养殖池,重复使用;
[0017]进一步地,所述养殖池为圆形时,圆形池圆心处即为排污口,池底四周向圆心存在一定坡度;所述坡度的设置为10
°‑
15
°

[0018]进一步地,所述养殖池为长方形时,长方形池沿宽边中线设置多个排污口,每隔2m—4m设置1个,两个长边向中线设置一定坡度,所述坡度的设置为10
°‑
15
°
;排污管设在排污口下,直通一级沉淀池;
[0019]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生态环保循环节约用地型养殖池的养殖方法,
[0020]步骤1、建造养殖池;
[0021]步骤2、鱼苗投放;
[0022]步骤3、养殖与日常管理;
[0023]步骤4、疾病预防;
[0024]步骤5、捕捞运输;
[0025]所述步骤1养殖池的建造完成后,需要在四级的沉淀池都种植上漂浮植物,并且使得沉淀池的漂浮植物都大部分存活后,最后再往养殖池内蓄水;
[0026]所述步骤2鱼苗的投放可以选择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或各名特优鱼类如淡水石斑鱼、斑点叉尾鮰、加州鲈、鳜鱼;
[0027]所述步骤3养殖与日常管理包括定时投喂、定时巡塘、养殖池排污;
[0028]所述步骤3的定时投喂,主要是使用饲料投喂机定时定量的进行饲料的投喂;
[0029]所述步骤3的定时巡塘,主要是观察养殖池的水位情况,以及鱼的活动情况;
[0030]所述步骤3的养殖池排污,主要由人工操作排污,排污的频率为每天排污2次;
[0031]所述步骤4的疾病防控,即如同传统养殖池的养殖方法中对养殖池中的鱼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0032]所述步骤5的捕捞运输;即如同传统养殖池的养殖方法中对养殖池中的鱼进行捕捞运输售卖;
[003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的定时巡塘在养殖池水位较低的情况下,需要及时进行人工
干预补水,在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时,若养殖池上漂浮有死鱼应当及时捞出,防止死鱼腐败破坏水质;
[0034]采用以上方案,本专利技术公开的生态环保循环节约用地型养殖池和养殖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0035](1)本专利技术的生态环保循环节约用地型养殖池,具有多级的沉淀池,可以将养殖尾水经过沉淀过滤后,重新用于养殖用水,实现了对养殖尾水的再次利用,大大节约了水资源,降低了优质水资源的利用,节省了成本,并且养殖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的水域排放养殖废水,不会污染养殖池周围的水质环境,在养殖过程中对于水质的调控更加容易;且相较于传统养殖池,占地面积更小,节约用地;
[0036](2)本专利技术的生态环保循环节约用地型养殖池和养殖方法,可以实现四大家鱼的混养,以及各名特优鱼类的养殖,提高了单位水体的养殖价值,使得可以在同样的养殖区域实现更大的养殖经济收益;
[0037]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公开的生态环保循环节约用地型养殖池和养殖方法,实现了对养殖尾水的再次利用,大大节约了水资源,降低了优质水资源的利用,节省了成本,并且养殖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的水域排放养殖废水,不会污染养殖池周围的水质环境,在养殖过程中对于水质的调控更加容易;且相较于传统养殖池,占地面积更小,节约用地;提高了单位水体的养殖价值,使得可以在同样的养殖区域实现更大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环保循环节约用地型养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养殖池(1)、出水管(2)、二级沉淀溢水口(3)、漂浮植物(4)、二级沉淀池(5)、一级沉淀池(6)、排水排污管道(7)、砂石过滤池(8)、过滤池溢水口(9)、三级沉淀池(10)、四级沉淀池(11)、进水管(12);所述养殖池(1)整体形状可为圆形或长方形,高度为1m~3m;所述养殖池(1)的池底设置有砂石过滤池(8);所述养殖池(1)共四级的沉淀池、四级的植物净化池、一个砂石过滤池(8);所述一级过滤池位于养殖池(1)出水管(2)一侧,所述一级过滤池的两侧,分别设有二级沉淀池(5);所述二级沉淀池(5)位于一级过滤池的两侧,可以接收一级过滤池过滤后的养殖尾水;所述二级沉淀池(5)的养殖尾水,可以通过设置在二级沉淀池(5)内的二级沉淀溢水口(3)排入砂石过滤池(8)内;所述砂石过滤池(8)位于养殖池(1)的池底;所述养殖池(1)进水管(12)一侧,有三级沉淀池(10)与四级沉淀池(11);所述砂石过滤后的养殖尾水,可以通过设置在砂石过滤池(8)外侧的过滤池溢水口(9),进入养殖池(1)另一侧的两个三级沉淀池(10)内;所述四级沉淀池(11)位于养殖池(1)进水管(12)一侧,所述三级沉淀池(10)位于四级沉淀池(11)的两侧,所述三级沉淀池(10)可以将过滤后的养殖废水排入四级沉淀池(11)内;所述排水排污管道(7)连通着一级沉淀池(6),可以将养殖池(1)产生的养殖尾水排入一级沉淀池(6)内;所述第四过滤池与进水管(12)连通,进水管(12)可以将过滤处理好的第四级沉淀池(11)的水提入到养殖池(1)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生态环保循环节约用地型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为圆形时,圆形池圆心处即为排污口,池底四周向圆心存在一定坡度;所述坡度的设置为10
°‑
1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显波刘霆胡锦丽赵飞罗天逊赵振新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