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DC电源的串并联自动切换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09404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DC电源的串并联自动切换控制电路,包括在光伏组件上通过多个N沟道MOS管的相互连接,并采用继电器K1在串联和并联之间进行切换,实现对两侧进行不同电压的输出。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通过开关投切,简单实现DC电源串联并联的自动切换,方便了电源的组合使用。源的组合使用。源的组合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DC电源的串并联自动切换控制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路
,特别涉及一种DC电源的串并联自动切换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一些场合下直流电源供电需要高电压输出和低电压输出互相切换,亦即需要实现串联和并联的切换。
[0003]现有技术上多采用二极管实现这样切换的技术,但是由于二极管导通功率损失较多,增加了运行成本。
[0004]本专利提出使用MOS管实现串并联切换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具有低损耗、高安全且切换方便的DC电源的串并联自动切换控制电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DC电源的串并联自动切换控制电路,包括若干光伏组件,光伏组件的负极端均连接有一个N沟道MOS管A,正极端均连接有一个N沟道的MOS管B,光伏组件、MOS管A和MOS管B均组成的若干个基本单元之间相互并联组成基本电路,基本电路一端外接有单体或并联蓄电池组,单体或并联蓄电池组上连接有继电器K1,继电器K1包括线圈K1、常开触点K1

1和常闭触点K1

2,继电器K1上设置有开关K2;光伏组件的负极端均连接有一个N沟道的MOS管C,且其连接在源极,MOS管C的漏极连接在相邻光伏组件的正极,组成光伏组件的串联供电模式;其中一个光伏组件的两端并联有一个DC/DC升压电路,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端上连接有延时电路OP2,常闭触点K1

2串联在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端上,延时电路OP2输出端分别与MOS管A、B的栅极连接;另一个光伏组件的两端并联有延时电路OP1,延时电路OP1的输出端均连接在MOS管C的栅极上,常开触点K1

1串联在延时电路OP1的输入端上;光伏组件组成的串联电源负极端MOS管C的漏极连接有一个高电压串联蓄电池组的负极,串联蓄电池组的另一端连接在光伏组件组成的串联电源的正极端。
[0007]进一步设置为:MOS管A包括MOS管Q5、MOS管Q6、MOS管Q7和MOS管Q8,MOS管Q6

Q8的栅极上设置有二极管。
[0008]进一步设置为:MOS管C的漏极与源极之间跨接有瞬态二极管。
[0009]进一步设置为:延时电路OP1和延时电路OP2均包括比较器和串联在光伏组件正负极上的两个电阻,比较器的Vn和Vp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电阻之间,比较器Vp端所在且靠近光伏组件一端的电阻上均并联有电容,电阻电容并联电路接入Vp之前经过二极管D。
[0010]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开关投切,简单实现DC电源串联并联的自动切换,方便了电源的组合使用。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3]一种DC电源的串并联自动切换控制电路,主要用于对直流电源进行并联和串联之间的切换,包括由V1、V2、V3和V4共四个光伏组件。
[0014]光伏组件V1

V4的两端分别各设置有一个N沟道的MOS管,其中根据功能,连接在负极一侧的MOS管为MOS管A,位于正极一侧的MOS管为MOS管B。具体的光伏组件V1的负极连接有MOS管Q8,正极连接有MOS管Q1;光伏组件V2的负极连接有MOS管Q7,正极连接有MOS管Q2;光伏组件V3的负极连接有MOS管Q6,正极连接有MOS管Q3;光伏组件V4的负极连接有MOS管Q5,正极连接有MOS管Q4。其中Q1

Q4归为MOS管B,Q5

Q8为MOS管A。
[0015]由光伏组件V1

V4分别和两端对应的MOS管A和MOS管B组成为一个基本单元,基本单元之间相互并联形成一个基本电路,基本电路上外接有一个单体或并联蓄电池组。单体或并联蓄电池组上连接有一个继电器K1,继电器K1包括线圈K1、常开触点K1

1和常闭触点K1

2,继电器K1上设置有开关K2。
[0016]在光伏组件V1、V2、V3和V4的负极上分别连接有一个MOS管Q9、MOS管Q10、MOS管Q11和MOS管Q12,MOS管Q9

MOS管Q12归类为MOS管C。MOS管Q9的源极连接在光伏组件V1的负极,漏极连接在光伏组件V2的正极;MOS管Q10的源极连接在光伏组件V2的负极,漏极连接在光伏组件V3的正极;MOS管Q11的源极连接在光伏组件V3的负极,漏极连接在光伏组件V4的正极;MOS管Q12的源极连接在光伏组件V4的负极,漏极上连接有一个串联蓄电池组的负极,串联蓄电池的另一端正极连接在光伏组件V1的正极。Q9

Q12导通后可以使四个独立光伏电源组成一个串联供电电源。
[0017]光伏组件V1的两端并联有一个延时电路OP1,常开触点K1

1连接在该延时电路的输入端上。MOS管Q9、Q10、Q11和Q12的栅极均连接在延时电路OP1的输出端。
[0018]光伏组件V4的两端并联有一个DC/DC升压电路,常闭触点K1

2设置在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端上。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端上设置有延时电路OP2,延时电路OP2的输出端分别连接在MOS管Q1

Q8的栅极。
[0019]其中,以上MOS均采用N沟道MOS管,在MOS管Q9

Q12的漏极和源极之间设置有瞬态二极管TVS1

TVS4。因Q9

Q12不可能同时导通,最后导通的MOS管的漏极与源极之间就会承受高电压,甚至超过自身的极限电压,MOS管有被击穿的危险。TVS瞬态二极管的使用就是为了在这种情况下保护MOS管不被击穿。
[0020]在MOS管Q6

Q8的栅极设置有二极管D2

D4,能够防止在电源串联时向并联MOS管的栅极供电触发并联MOS管导通。以图中的二极管D2为例说明:如果没有D2,电源串联时,Q11导通,PV4的正极经过Q11、R5会向Q5的栅极供电,触发Q5管导通。加入D2之后就可避免此Q5的导通。
[0021]延时电路OP1和延时电路OP2均包括比较器和串联在光伏组件正负极上的两个电阻,比较器的Vn和Vp端分别连接在两个电阻之间,比较器Vp端所在且靠近光伏组件一端的电阻上均并联有电容,电阻电容并联电路接入Vp之前经过二极管D。
[0022]延时电路OP1和OP2目的是为了避免MOS管处于半导通、半关断时,串并联电路互通,损坏电源或负载。
[0023]工作原理:(1)当开关K2断开,继电器K1

2常闭触点导通,DC/DC升压稳压器输出电压,R19R20分压后向电压比较器OP2的Vp正相供电。由于OP2组成的电路具有延时给电快速失电特性,Q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DC电源的串并联自动切换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光伏组件,光伏组件的负极端均连接有一个N沟道MOS管A,正极端均连接有一个N沟道的MOS管B,光伏组件、MOS管A和MOS管B均组成的若干个基本单元之间相互并联组成基本电路,基本电路一端外接有低压单电池或并联蓄电池组,低压单电池或并联蓄电池组上连接有继电器K1,继电器K1包括线圈K1、常开触点K1

1和常闭触点K1

2,继电器K1上设置有开关K2;光伏组件的负极端均连接有一个N沟道的MOS管C,且其连接在源极,MOS管C的漏极连接在相邻光伏组件的正极,组成光伏组件的串联供电模式;其中一个光伏组件的两端并联有一个DC/DC升压电路,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端上连接有延时电路OP2,常闭触点K1

2串联在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端上,延时电路OP2输出端分别与MOS管A、B的栅极连接;另一个光伏组件的两端并联有延时电路OP1,延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宗威张宗芳张爱伦张友伦罗伊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合田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