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极片在线面密度测量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0892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32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极片在线面密度测量仪,包括底座、机架、射线发射装置、射线接收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和过辊组件,第一驱动装置可驱动射线发射装置和射线接收装置在机架上做同步运动,机架安装在底座上,射线发射装置包括第一盒体、射线光管和第一闪烁探测器,射线光管和第一闪烁探测器均设置在第一盒体内,第一闪烁探测器位于射线光管与第一发射孔之间,第一闪烁探测器用于获取射线光管发出的射线强度,射线接收装置包括第二盒体和第二闪烁探测器,第二闪烁探测器设置在第二盒体内,第二盒体上设置有一接收孔,第二闪烁探测器用于获取从第一发射孔发出且穿过电池极片后的射线强度。本申请大大的提高了电池极片面密度的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极片在线面密度测量仪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极片面密度测量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电池极片在线面密度测量仪。

技术介绍

[0002]单位面积上极片的质量,称为极片的面密度。极片的面密度是决定电池的一致性的最重要的因素。由Kr85(氪85)衰变产生的β射线,穿透电池极片时,一部分射线被极片吸收。导致穿透极片后的射线强度相对于入射射线强度有一定的衰减。衰减比例与被穿透极片的面密度呈负指数关系。通过填充有特殊气体电离室测量射线穿透极片前后的射线强度,即可推算出极片的面密度。
[0003]如图1所示,
[0004]I0为透射前的射线强度,可以理解为没有极片阻挡时的射线强度;
[0005]I为透射后的射线强度,可以理解为射线穿过极片时的射线强度;
[0006]二者满足m=1/λ(

(I0/I))的关系;
[0007]其中λ为极片单位面积的吸收系数;
[0008]m为面密度;面密度定义为极片单位面积s的重量。如果被测物的的密度ρ定,则被测物的面密度与厚度d成正比:面密度=m/s=ρd。由于锂电涂布生产工艺无法保证密度恒定,所以无法直接通过测量厚度来计算极片面密度。
[0009]现有技术中一般测量透射前的射线强度I0时,首先会在没有极片的位置来获取射线强度,因此,需要测量仪的电离室和射线发射器运动到没有极片的地方,然后在静止的情况下获取射线强度,每次获取射线强度时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导致测量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提高测量效率的电池极片在线面密度测量仪。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12]一种电池极片在线面密度测量仪,包括底座、机架、射线发射装置、射线接收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和过辊组件,所述射线接收装置和射线发射装置上下相对的设置在机架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可驱动射线发射装置和射线接收装置在机架上做同步运动,所述机架安装在底座上,所述过辊组件设置在机架的两侧,用于对电池极片进行导向,使得电池极片位于射线发射装置与射线接收装置之间移动,所述射线发射装置包括第一盒体、射线光管和第一闪烁探测器,所述射线光管和第一闪烁探测器均设置在第一盒体内,所述射线光管发出的射线通过第一盒体的第一发射孔发出,所述第一闪烁探测器位于射线光管与第一发射孔之间,所述第一闪烁探测器用于获取射线光管发出的射线强度,所述射线接收装置包括第二盒体和第二闪烁探测器,所述第二闪烁探测器设置在第二盒体内,所述第二盒体上设置有一接收孔,所述接收孔与第一盒体的第一发射孔相对应,所述第二闪烁探测器用于获取从第一发射孔发出且穿过电池极片后的射线强度。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射线接收装置设置在机架的下横梁上,所述射线接收装置设置在机架的上横梁上。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射线接收装置设置在机架的上横梁上,所述射线接收装置设置在机架的下横梁上。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盒体的接收孔上设置有第一遮光片。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盒体内还设置防辐射罩,所述防辐射罩罩设在第二闪烁探测器上。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盒体的第一发射孔上设置有第二遮光片。
[00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盒体内还设置有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用于对射线光管进行冷却。
[00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油箱和高压绝缘油,所述高压绝缘油设置油箱内,所述射线光管安装在油箱内后且浸泡在高压绝缘油中,所述油箱上对应第一发射孔设置有第二发射孔。
[00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油箱外对应第二发射孔设置有临时关闭装置,所述临时关闭装置用于关闭第二发射孔发出射线。
[00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临时关闭装置包括关闭气缸和阻挡板,所述关闭气缸可驱动阻挡板靠近第二发射孔或远离第二发射孔。
[0022]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在将现有技术中的电离室设置为2个闪烁探测器,分别包括第一闪烁探测器和第二闪烁探测器,其中第一闪烁探测器设置在射线光管与第一盒体的第一发射孔之间,第二闪烁探测器设置在第二盒体内,当射线发射装置和射线接收装置在电池极片上移动测量时,第一闪烁探测器跟随射线发射装置移动的同时实时获取射线光管发出的射线强度,该射线强度为I0,即为透射前的射线强度,由于第二闪烁探测器相比现有的电离室体积要小,测量精度高要,从而可以实现在射线发射装置内设置第二闪烁探测器,这样可以实现实时获取透射前的射线强度,另外本申请获取的透射前的射线强度是跟随射线发射装置移动时获取的,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测量精度,因为现有技术获取透射前的射线强度是静止的,而射线发射装置在测量透射后的射线强度是移动的,由于射线发射装置在移动时会导致射线产生高压波动,这样就会导致现有技术的透射前的射线强度和透射后的射线强度是在不同环境下获取的,从而导致其测量精度降低;
[0024]另外本申请第一闪烁探测器跟随射线发射装置移动的同时实时获取射线光管发出的射线强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无需驱动射线发射装置移动到电池极片外来获取透射前的射线强度,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测量效率。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是现有技术中面密度测试仪的测试原理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在线面密度测量仪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极片在线面密度测量仪的主视图;
[0028]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射线发射装置和射线接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射线发射装置和射线接收装置的剖视图;
[0030]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过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底座;2、机架;3、射线发射装置;4、射线接收装置;5、第一驱动装置;6、过辊组件;7、电池极片;
[0033]31、第一盒体;32、射线光管;33、第一闪烁探测器;34、第一发射孔;35、第二遮光片;36、冷却装置;37、临时关闭装置;
[0034]41、第二盒体;42、第二闪烁探测器;43、第一遮光片;44、防辐射罩;45、接收孔;
[0035]361、油箱;362、高压绝缘油;363、密封圈密;
[0036]371、关闭气缸;372、阻挡板;
[0037]61、光纤感应器;62、高度测量感应器;63、上辊组;64、下辊组;65、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8]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0039]电池极片7:电池极片7制造工艺一般流程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极片在线面密度测量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机架、射线发射装置、射线接收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和过辊组件,所述射线接收装置和射线发射装置上下相对的设置在机架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可驱动射线发射装置和射线接收装置在机架上做同步运动,所述机架安装在底座上,所述过辊组件设置在机架的两侧,用于对电池极片进行导向,使得电池极片位于射线发射装置与射线接收装置之间移动,所述射线发射装置包括第一盒体、射线光管和第一闪烁探测器,所述射线光管和第一闪烁探测器均设置在第一盒体内,所述射线光管发出的射线通过第一盒体的第一发射孔发出,所述第一闪烁探测器位于射线光管与第一发射孔之间,所述第一闪烁探测器用于获取射线光管发出的射线强度,所述射线接收装置包括第二盒体和第二闪烁探测器,所述第二闪烁探测器设置在第二盒体内,所述第二盒体上设置有一接收孔,所述接收孔与第一盒体的第一发射孔相对应,所述第二闪烁探测器用于获取从第一发射孔发出且穿过电池极片后的射线强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极片在线面密度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射线接收装置设置在机架的下横梁上,所述射线接收装置设置在机架的上横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极片在线面密度测量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射线接收装置设置在机架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一民李志勋吴刚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爱康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