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栽种装置及栽种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0508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10
川芎栽种装置及栽种方法,包括机体,机体上设置有搭载件、转移机构和扶正筒,搭载件上设置有用于放置待栽种的川苓子的放置槽,转移机构用于将放置槽内的川苓子移动至扶正筒,扶正筒用于向落入其中的川苓子提供偏转或翻转的空间,并限定川苓子的落点。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巧妙地对川苓子进行了预处理后,使得川苓子在下落过程中能够偏转/翻转,利用移动机构将放置槽内的川苓子移动至扶正筒中后,扶正筒为川苓子提供偏转/翻转的空间并限定其落点,使得放置槽内的川苓子能够依次、有序地经扶正筒偏转/翻转,以短茎干在下、长茎干在上的姿态落入苓子孔穴中,实现川苓子芽口向上地栽种于孔穴内,从而达到机械化栽种川苓子的目的,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泛的推广价值。泛的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川芎栽种装置及栽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领域,具体涉及川芎栽种装置及栽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川芎是载入国家药典的传统中药材,也是四川产量最大的道地药材之一。川芎采用无性繁殖,其繁殖材料为地上茎节,俗称苓子、芎苓子、川苓子等。如图1所示,川苓子具有膨大成盘状的节盘,上下两端均连接有一节茎干,且节盘的一端具有芽口。
[0003]川苓子的栽种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使川苓子两头的茎干一根在土中,另一根在地表,并且节盘上具有芽口的一端需要朝上裸露于泥土表面,不可朝向苓子孔穴内。因此,目前川芎的栽种基本依靠人工在节盘两侧修剪出茎干后得到图1所示的川苓子,再将川苓子的芽口朝上栽入苓子孔穴内,缺乏机械化手段,用工成本高,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且无规范化可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川芎栽种装置,该栽种装置针对两端茎干长度不同的川苓子具有重心偏移的特点,在将川苓子转移至扶正筒后,川苓子在扶正筒内下落的过程中,由于自身重心偏移而产生偏转/翻转,使得川苓子从扶正筒中落出至苓子孔穴中时,能够呈茎干短的一端朝下,茎干长的一端朝上的姿态,从而仅需将川苓子具有芽口的一端的茎干的长度修剪得更长,即能实现从扶正筒底端落出的川苓子的芽口朝上落入苓子孔穴内,从而实现了川苓子的机械化栽种,解决了现有的川苓子栽种基本依靠人工的问题,显著地提高了川苓子的栽种效率。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6]川芎栽种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上设置有搭载件、转移机构和扶正筒,所述搭载件上设置有用于放置待栽种的川苓子的放置槽,所述转移机构用于将放置槽内的川苓子移动至扶正筒,所述扶正筒用于向落入其中的川苓子提供偏转或翻转的空间,并限定所述川苓子的落点。
[0007]本技术方案中,川芎栽种装置的机体可以设置如轮子、履带等行走机构实现移动,也可以将机体安装在拖车等外部移动装置上实现机体的移动。
[0008]机体上设置有搭载件,搭载件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放置槽以用于装载待栽种的川苓子。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川苓子可以通过机体上设置的下料机构移动至放置槽内,也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将川苓子装入各放置槽中。在部分实施例中,搭载件包括第一电机,以及受第一电机驱动而旋转的转盘,若干放置槽沿转盘的周向等间距或不等间距设置。在第一电机的驱动下,转盘每次转动一定的角度以将装载有川苓子的放置槽转动至便于转移机构抓取/推动的第一位置,并在川苓子转移后将下一个川苓子移动至第一位置。
[0009]机体上设置的移动机构用于将放置槽内的川苓子移动至扶正筒中。移动机构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机构可以采用机械臂,所述机械臂可以采用
现有技术中的任一种液压式、电动式、气动式或机械式的通用机械臂,机械臂的末端执行器采用与机械臂匹配的机械爪,利用机械臂可以夹取川苓子,并将川苓子转移至扶正筒上方,在机械爪松开后,川苓子落入扶正筒中。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配合滑轨和搭载件上的滑槽设置,移动机构可以采用更加简易的推杆结构,具体地,移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的活动端上设置有推板,利用第二电机的转动驱动连接杆的活动端旋转一定的角度,进而将放置槽内的川苓子沿滑轨、滑槽推动至扶正筒的上方,最终落入扶正筒内。
[0010]本技术方案中,扶正筒优选设置在机体的一侧,特别地,扶正筒位于待种植的苓子孔穴上方,以使得经扶正筒落下的川苓子的落点刚好位于待栽种的苓子孔穴内。扶正筒的作用有二,其一,为从其上端进入的川苓子提供偏转或翻转的空间,使其在下落过程中由于重心偏移而产生偏转/翻转,并在从下端落出时,有很大地概率呈现长茎干在上,短茎干在下的姿态,从而确保节盘上有芽口的一面在上;其二,扶正筒的下端位于苓子孔穴的上方,因此,调整好姿态的川苓子能够经扶正筒顺利地落入苓子孔穴中。
[0011]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川芎栽种装置在使用前,需要对待栽种的川苓子进行预处理,使得川苓子节盘两侧的茎秆长度存在差异,且有芽口的节盘的一侧的茎干为长茎干,而没有芽口的节盘另一侧的茎干为短茎干。优选地,长茎干的长度为短茎干的长度的1.5~4倍,进一步优选地,长茎干的长度为5~8厘米,短茎干的长度为2~3厘米。
[0012]使用时,将预处理后的川苓子放入至放置槽内,各放置槽在转盘的转动下依次经过便于移动机构转移的第一位置,当放置槽在第一位置处停留时,移动机构移动第一位置处的川苓子,至扶正筒的上方后,川苓子落入扶正筒内。由于川苓子的重心不再位于中心处,因此在下落过程中短茎干的一侧更倾向于位于下方,而长茎干的一侧更倾向于位于上方,导致最终从扶正筒中落出时,川苓子的芽口大概率朝上,从而利用重力的作用实现川苓子机械化栽种。
[0013]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巧妙地对川苓子进行了预处理后,使得川苓子在下落过程中能够偏转/翻转,利用移动机构将放置槽内的川苓子移动至扶正筒中后,扶正筒为川苓子提供偏转/翻转的空间并限定其落点,使得放置槽内的川苓子能够依次、有序地经扶正筒偏转/翻转,以短茎干在下、长茎干在上的姿态落入苓子孔穴中,实现川苓子芽口向上地栽种于孔穴内,从而达到机械化栽种川苓子的目的,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所述扶正筒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上设置有连通有气源的第一气腔,所述筒体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筒体和所述第一气腔。
[0015]本技术方案中,扶正筒包括筒体部分,川苓子经筒体上端落入、下端落出。筒体上设置有第一气腔以及若干位于第一气腔内的第一通孔,外部气源或者栽种装置自带的气源内的压缩气体能够依次经第一气管、第一进气口、第一气腔、第一通孔喷入扶正筒内。第一通孔喷出的第一气流的作用在于对扶正筒内下落的川苓子进行冲击,促进川苓子产生晃动,进而使川苓子更容易在下落过程中产生偏转/翻转。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通孔的朝向为无序设置。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第一气流为脉冲气流,第一气流的喷出时序优选与第二电机的转动时序相关,在第二电机将机械爪或推板转动至扶正筒上方后,根据第一通孔的位置设置时间差,将第一气流喷出以扰动川苓子的姿态。
[0016]进一步地,所述筒体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下方的第二气腔、以及若干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气腔连通至气源,所述第二通孔连通筒体和所述第二气腔,所述第二通孔在筒体内壁上的端面高于第二通孔在筒体外壁上的端面,且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
[0017]本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气腔产生扰动气流的基础上,还设置有第二气腔。第二气腔经第二气管、第二进气口连接有气源,第二气腔与第一气腔所连接的气源可以是相同的气源,也可以是不同的气源。第二气腔内设置有若干位于筒体上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连通第二气腔和筒体内部,并能够经第二通孔向筒体内输入第二气流。
[0018]本技术方案中,第二气流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扰动,而是为了稳定。因此,第二通孔的朝向优选为在筒体内壁上的端面高于第二通孔在筒体外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川芎栽种装置,包括机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上设置有搭载件、转移机构和扶正筒(5),所述搭载件上设置有用于放置待栽种的川苓子(11)的放置槽(23),所述转移机构用于将放置槽(23)内的川苓子(11)移动至扶正筒(5),所述扶正筒(5)用于向落入其中的川苓子(11)提供偏转或翻转的空间,并限定所述川苓子(11)的落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川芎栽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正筒(5)包括筒体(51),所述筒体(51)上设置有连通有气源(6)的第一气腔(52),所述筒体(51)上设置有若干第一通孔(54),所述第一通孔(54)连通筒体(51)和所述第一气腔(5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川芎栽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51)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通孔(54)下方的第二气腔(53)、以及若干第二通孔(55),所述第二气腔(53)连通至气源(6),所述第二通孔(55)连通筒体(51)和所述第二气腔(53),所述第二通孔(55)在筒体(51)内壁上的端面高于第二通孔(55)在筒体(51)外壁上的端面,且所述第二通孔(55)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54)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川芎栽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55)的直径为所述第一通孔(54)的直径的3~8倍。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川芎栽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51)的内壁上设置有靠近所述筒体(51)出口端的缩口段(56),所述缩口段(56)的直径从上至下逐渐减小。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川芎栽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上设置有放置台(41),所述放置台(41)上设置有液压缸(42),所述液压缸(42)的活塞杆的顶端连接有升降杆(43),所述升降杆(43)连接至所述扶正筒(5),所述扶正筒(5)的底端设置有开孔件(57),所述开孔件(57)用于在升降杆(43)移动至行程低点时,在其下方的土壤上开设苓子孔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川芎栽种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宇郭佳刘波罗俊叶江红梅林森蒋辉霞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