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茶叶退火设备,包括机架、摊置部以及降温机构,摊置部设于机架,摊置部用于摊放容置茶叶。上述摊置部的本体为导热金属材质的摊置部。上述降温机构用于降低摊置部的本体的温度。当茶叶位于摊置部时,茶叶与摊置部本体接触,摊置部通过其本体与茶叶进行热交换实现对茶叶进行退火。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茶叶退火设备依靠摊置部与茶叶的热交换实现对茶叶进行退火处理,效率更高,且保障了茶叶的品质,提升了茶叶品质的一致性。了茶叶品质的一致性。了茶叶品质的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茶叶退火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茶叶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退火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茶叶生产中,特别是如乌龙茶、红茶等带有烘焙工序的茶叶品种的生产中,往往需要经过退火工序。烘干后的新茶、毛茶温度较高,“火气”较大,通常需要降温后,静置半个月,特别是经过中高温烘干烘焙后的茶叶,其“退火期”达半年以上。
[0003]现有的退火方法常见为在茶叶烘干后吹冷风至常温,入袋或装箱后自然放置或者冰箱冷藏至退火期结束。但是该退火方式存在以下缺陷:其一,高温新茶或毛茶经吹冷风至常温,其吹风时间不好掌控,且冷风直吹方式容易影响茶叶香气,形象来说,冷风容易吹走茶叶香气;其二,高温新茶或毛茶直接放入冰箱等冷藏设施,降温较慢,挥发的蒸汽会迅速冷凝滴落茶叶中,影响茶叶品质;其三,传统的茶叶退火方式耗费时间漫长,而且入袋或装箱茶叶因堆积聚集,导致退火不均匀,表层茶叶退火完毕,里面的茶叶未完全退火;且,如果待所有茶叶完全退火,放置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茶叶继续发酵,而造成发酵过度,具体如绿茶、乌龙茶类会继续发酵成红茶、黑茶类的发酵程度。而现有技术中,针对上述茶叶入袋退火出现的茶包内外退火程度不一致的问题,往往需要在茶叶退火后还得经过挑选、拼配等工序,制茶效率低且茶叶品质一致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茶叶退火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茶叶退火设备,包括机架、摊置部以及降温机构,摊置部设于机架,摊置部用于摊放容置茶叶。上述摊置部的本体为导热金属材质的摊置部。上述降温机构用于降低摊置部的本体的温度。当茶叶位于摊置部时,茶叶与摊置部本体接触,摊置部通过其本体与茶叶进行热交换实现对茶叶进行退火。
[0006]进一步地:上述摊置部呈中空管槽状结构设置,摊置部内用于摊放容置茶叶。该茶叶退火设备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摊置部内的茶叶沿摊置部管槽状结构延伸方向移动。
[0007]上述驱动机构优选为直振送料结构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驱动上述摊置部振动进而驱动摊置部内的茶叶沿摊置部管状结构延伸方向移动。
[0008]上述摊置部开设有筛末孔,筛末孔开设于摊置部尾端底面且贯穿摊置部本体设置,筛末孔用于当茶叶受上述驱动机构工作振动时向下筛出茶末。
[0009]上述机架包括振动架、振动弹簧以及底架,振动架通过振动弹簧装配于底架上。上述摊置部设于上述振动架。
[0010]上述降温机构包括散热翅、降温风道以及降温风机,散热翅与上述摊置部一体连
接地设于摊置部外,降温风机通过降温风道为部分或者全部散热翅提供用于散热降温的气流。
[0011]上述摊置部呈方形管状结构设置,上述散热翅设于摊置部底面和/或顶面。
[0012]上述降温风道包括包覆风道以及连接风道,包覆风道包覆于部分或者全部上述散热翅外,连接风道连接包覆风道与上述降温风机设置。
[0013]该一种茶叶退火设备还包括吸湿机构,吸湿机构设于上述摊置部首端顶面,吸湿机构用于吸收进入摊置部的茶叶产生的蒸汽。
[0014]由上述对本专利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其一,本专利技术的茶叶退火设备通过摊置部来摊放容置茶叶,通过降温机构来对摊置部本体进行降温,再通过摊置部本体与茶叶接触并进行热交换实现对茶叶进行冷却退火处理,没有吹风结构,也就不会出现如
技术介绍
中涉及的带走茶叶香气等问题,保障了茶叶品质。
[0015]其二,本专利技术的茶叶退火设备通过摊置部来摊放容置茶叶,同时对位于摊置部的茶叶进行冷却退火,并且配合如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方案中的驱动机构等,可以实现更加高效且动态化的茶叶生产。再配合摊置部延长、多个摊置部堆叠等,配合茶叶其他生产设备可以构建自动化、连续化的茶叶生产线,还有助于实现茶叶生产的自动化、标准化。
[0016]其三,本专利技术的茶叶退火设备对茶叶进行退火处理时,茶叶是摊放于摊置部而非被茶袋装成茶包。茶叶摊放可以令茶叶整体尽可能均与摊置部接触而进行热交换,避免出现如茶包中心与靠近茶袋部分茶叶出现差异的情况,茶叶退火处理时一致性更好,有助于把控茶叶品质且可以提升茶叶的产品一致性。
[0017]其四,本专利技术的茶叶退火设备通过如进一步方案中的吸湿机构的设置,可以在茶叶退火时及时带走蒸汽等,减少甚至避免温度较高的茶叶在冷却时在茶叶内产生冷凝水等混入茶叶,提升茶叶成品品质。
[0018]其五,本专利技术进一步方案中,将摊置部设置为管槽状结构,配合直振送料结构的驱动机构,在驱动茶叶沿摊置部管槽状结构延伸方向移动时,还可以同时自动实现如茶叶的摊放、翻面等,结构更加合理高效。且管槽状结构的摊置部可以更好与如进一步方案中的降温机构的具体结构配合,进而令本专利技术的茶叶退火设备整体结构更加科学,设备生产成本低且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茶叶退火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茶叶退火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摊置部及散热翅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吸湿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图1中局部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图3中局部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7]参考图1、图2,一种茶叶退火设备,包括机架1、摊置部2、降温机构3、驱动机构4以及吸湿机构5,摊置部2设于机架1,摊置部2用于摊放容置茶叶,降温机构3用于降低摊置部2的本体的温度,驱动机构4用于驱动摊置部2内的茶叶沿摊置部2移动,吸湿机构5用于吸收茶叶产生的蒸汽。上述摊置部2的本体为导热金属材质的摊置部2,该导热金属材质常见如铜、铝等材质。而摊置部2可以如U型槽状结构、方形管状结构等,甚至摊置部2可以为如被传送带结构驱动移动的托盘结构(该情况下,降温机构3可以为针对每一托盘结构单独设置的降温结构等)等。本具体实施方式以摊置部2为方形管状结构进行具体描述,摊置部2内用于容置茶叶,摊置部2方形管状结构的延伸长度根据需要设置,茶叶由摊置部2一端进入摊置部2,且被驱动机构4驱动移动至摊置部2另一端,且从另一端离开。且本具体实施方式以单一的茶叶退火设备进行描述,为便于描述,摊置部2供茶叶进入的一端为其首端,摊置部2供茶叶离开的一端为其尾端。具体应用中,茶叶退火设备可以接入茶叶生产线进行应用,且还可以多个茶叶退火设备在同一个平面内布置和/或多个茶叶退火设备沿竖直方向层叠布设,多个茶叶退火设备的摊置部2依靠输送带、物料提升机等结构进行连接。
[0028]参考图1、图2、图6,上述机架1包括振动架11、振动弹簧12以及底架13,振动架11通过振动弹簧12装配于底架13上。具体来说,该底架13可以为安置于茶叶退火设备安置位置的底座结构等。振动架11两侧可以分别设置若干管状、槽状结构,相应底架13部分设置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叶退火设备,包括机架以及摊置部,摊置部设于机架,摊置部用于摊放容置茶叶;其特征在于:所述摊置部的本体为导热金属材质的摊置部;还包括降温机构,降温机构用于降低摊置部的本体的温度;当茶叶位于摊置部时,茶叶与摊置部本体接触,摊置部通过其本体与茶叶进行热交换实现对茶叶进行退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叶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摊置部呈中空管槽状结构设置,摊置部内用于摊放容置茶叶;还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摊置部内的茶叶沿摊置部管槽状结构延伸方向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茶叶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为直振送料结构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所述摊置部振动进而驱动摊置部内的茶叶沿摊置部管状结构延伸方向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茶叶退火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摊置部开设有筛末孔,筛末孔开设于摊置部尾端底面且贯穿摊置部本体设置,筛末孔用于当茶叶受所述驱动机构工作振动时向下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加友,江进福,陈英勇,郭光侯,刘小城,王日鑫,陈玉云,陈龙贵,马进中,吴永春,林毅芳,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佳友茶叶机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