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铱帆专利>正文

一种降低踩踏事故发生概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79168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降低踩踏事故发生概率的方法,场馆或者场地设置有一定宽度的应急疏散通道,其特征在于:在场馆或者场地侧的应急疏散通道的入口处的区域设置1个警示柱,所述警示柱的横截面形状为扇形,以应急疏散通道入口处的宽度为直径向场馆或者场地内侧画半圆,所述警示柱设置在半圆的顶端附近,所述警示柱的尖端朝向应急疏散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不加宽应急疏散通道的前提下,通过在关键位置设置警示柱,避免大规模人群疏散过程的成拱现象,加快人员疏散速度,从而大幅降低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踩踏事故发生概率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踩踏事故研究
,具体为一种降低踩踏事故发生概率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拥挤踩踏事故是指在人群密度较大的场所,由于人流惯性和无法控制的各种力相互作用,致使一部分甚至多数人因行走或站立不稳而跌倒未能及时爬起,被入踩在脚下或压在身下,混乱的局面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被压在下面的人员身体无法活动,呼吸受阻,轻者出现局部充血、骨折等现象,重者可能由于机械窒息而导致死亡的事故。
[0003]对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踩踏事故进行分析,可得出踩踏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1.参加人数众多,导致人群密度增大;2.出现异常骚动,导致人群恐慌发生快速移动;3.应急通道狭窄,大量人群在应急通道处聚集堵塞。大量人群在应急通道处出现拥挤和堵塞的现象与典型的颗粒流管道内堵塞现象极为相似,会出现典型的成拱现象。也就是瓶颈附近的人群形成一个拱型结构,后面的人越是急迫的向前挤,大家就越出不去,人群都会卡在瓶颈处动弹不得。
[0005]由此可见,由于应急通道狭窄形成成拱现象,从而导致人群卡顿是拥挤踩踏事故形成的最重要物理致因之一。如能降低密集人群的成拱现象,提高在现有应急通道宽度下的人员疏散时间,则可以有效降低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降低踩踏事故发生概率的方法,在不加宽应急疏散通道的前提下,通过在关键位置设置警示柱,避免大规模人群疏散过程的成拱现象,加快人员疏散速度,从而大幅降低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br/>[0007]具体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降低踩踏事故发生概率的方法,场馆或者场地设置有一定宽度的应急疏散通道,其特征在于:在场馆或者场地侧的应急疏散通道的入口处的区域设置1个警示柱,所述警示柱的横截面形状为扇形,以应急疏散通道入口处的宽度为直径向场馆或者场地内侧画半圆,所述警示柱设置在半圆的顶端附近,所述警示柱的尖端朝向应急疏散通道。
[0008]进一步地,所述警示柱的高度为2.5m,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0009]进一步地,所述半圆的顶端附近为在顶端点的竖直方向上
±
0.2m范围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警示柱的半径为600

800mm。
[0011]进一步地,在所述警示柱的顶端设置警示灯,警示灯的启动开关与体育场的安保系统相连,可通过中控室人工启动或紧急情况下自动启动。
[0012]进一步地,所述警示柱的正面和/或侧面安装显示屏,用作广告投放或者重要信息播报。
[0013]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降低踩踏事故发生概率的方法,在已有或者现有的标准的疏
散通道结构中稍加安装即可,已有或者现有的应急疏散通道无需加宽或者改造,即无需对场馆或者场地进行本体结构上的大改造,大大降低了成本和施工难度。
[0014]2.本专利技术只需通过在关键位置设置警示柱,即可避免大规模人群疏散过程的成拱现象,加快人员疏散速度,从而大幅降低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结构简单成本低,极易实施。
[0015]3.本专利技术克服了人们惯常认为的增加立柱必然会阻碍通道的畅通的技术偏见,采用了人们由于技术偏见而舍弃的技术手段,解决了大幅降低踩踏事故发生的概率的技术问题,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
[0017]图1:本专利技术的实验图一;图2:本专利技术的实验图二;图3:本专利技术的警示柱形状图;图4:本专利技术的疏散时间随坡度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1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0]本实施方式通过以下实验进行验证,采用一定数量的玻璃球作为模拟人群,利用坡度为人群提供驱动力,以人群疏散时间为衡量标准,确定了有效的警示柱位置及几何外形。
[0021]1.人员模拟设置对于大量聚集的人群,其性别、身高及胖瘦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奔跑的速度也不同。为了模拟这种人体特征,以不同尺寸的球体代表不同速度和尺寸的人体,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
[0022](家庭中的姐姐)首先测量了一家人的宽度,如表1所示:表1 家人身体宽度测量结果序号角色体宽(mm)1爸爸5002妈妈4303爷爷4804奶奶450
5弟弟2806我340对应的,采用了五种尺寸的若干个玻璃球或橡胶球,直径分别为12mm、14mm、24mm、25mm和28mm,代表不同身体宽度的人体,球体总计个数为280,摆放在场地中,如图1所示。
[0023]2.场地模拟设置在网上查阅了多处大型体育场应急疏散通道的宽度,基本都集中在3m,很少达到4m的,这可能是人员疏散要求与体育场整体空间设计平衡的结果。本实验场地模拟所需要的工具如图2所示,采用一块8 mm
×
800 mm
×
1000 mm的亚克力板作为体育场馆的地板,利用万能胶水将长方形木块按设计线粘贴于亚克力板表面,作为应急通道和体育场的围栏。为了使模型能够有效模拟真实情况,我们采用人体宽度与通道宽度比例不变的条件对模型进行设置:H通道宽度/W人体宽度=h模拟宽度/w模拟宽度上式中真实通道宽度、人体宽度及小球宽度都通过测量得到,可以求出模型中应急通道宽度为150 mm左右。
[0024]3.驱动力模拟设置当大规模人群紧急疏散的情况下,所有人都会以一定速度向应急通道处聚集,本实验中采用模型整体倾斜一定角度的方式实现对小球的加速,角度越大,模拟人群的预期速度越高。坡度确认可采用手机中的坡度测量APP进行获取。
[0025]4.疏散时间的测量实验采用手机中的慢动作拍摄功能,拍摄速度240 fps。每次实验的起始时刻选为闸门开启时刻,结束时刻选为最后一个球通过时刻。利用软件中的编辑功能可以精确确定当前时间,两者相减后即为小球的疏散时间。
[0026]5.警示柱几何外形设计首先利用模型实验复现人群疏散过程中的成拱现象,即当斜坡达到一定角度的情况下,球体将不会再自行下落,而是在通道处形成了一处拱形结构,这主要是因为球体之间的摩擦力和重力之间达到了某种平衡,也叫自锁现象。我们发现,这个拱形结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踩踏事故发生概率的方法,场馆或者场地设置有一定宽度的应急疏散通道,其特征在于:在场馆或者场地侧的应急疏散通道的入口处的区域设置1个警示柱,所述警示柱的横截面形状为扇形,以应急疏散通道入口处的宽度为直径向场馆或者场地内侧画半圆,所述警示柱设置在半圆的顶端附近,所述警示柱的尖端朝向应急疏散通道,所述扇形的半径为600

80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低踩踏事故发生概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警示柱的高度为2.5m。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铱帆李磊
申请(专利权)人:魏铱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