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79168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能量发射模块和无线能量接收模块;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设置在智能便携设备内;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包括管理电路和无线能量发射电路;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包括无线能量接收电路、充电电路、电池和主控模块;通过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与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相互配合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当无线能量发射电路与无线能量接收电路之间的距离小于4mm时,双方产生电磁感应,从而实现无线充电,解决了目前的智能便携设备大多采用有线充电的充电方式,存在操作不够便捷和灵活的问题。灵活的问题。灵活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设备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充电方式需要使用线缆连接电路和终端设备,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终端设备的设计,在安全性和灵活性上都做出了让步。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提升,无线通信设备得到充分的技术支持,如今无线充电技术使得终端设备和充电器等各个环节都摆脱了线路的限制,实现电器和电源完全分离;同时,无线充电系统具有不需要导线物理连接、安全便捷等优势,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克服目前的智能便携设备大多采用有线充电的充电方式,存在操作不够便捷和灵活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能量发射模块和无线能量接收模块;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设置在智能便携设备内;
[0006]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包括管理电路和无线能量发射电路;
[0007]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包括无线能量接收电路、充电电路、电池和主控模块;
[0008]所述管理电路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管理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充电电路电连接;
[0009]通过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与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相互配合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0010]优选的,所述管理电路包括变压器T1、第一整流桥D1、稳压二极管D2、第一发光二极管D3、第二发光二极管D4、第一稳压电路U1、第二稳压电路U2、第三稳压电路U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
[0011]所述变压器T1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三端口电连接;
[0012]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一端口、第一电容C1的正极端、第二电容C2的正极端电连接;
[0013]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四端口、第一电容C1的负极端、第二电容C2的负极端、第三电容C3的负极端、第四电容C4的负极端、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端、第一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端、第二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端、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二端口和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二端口均接地;
[0014]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一
稳压电路U1的第三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正极端、第四电容C4的正极端、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一端口、第二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
[0015]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三端口与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管理电路还包括保险元件F1;
[0017]所述保险元件F1的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保险元件F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一端口电连接。
[0018]优选的,所述管理电路还包括拨码开关D6;
[0019]所述拨码开关D6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均与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三端口电连接,所述拨码开关D6的第四端口接地,所述拨码开关D6的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一端口电连接。
[0020]优选的,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包括DC

AC转换电路U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第一NPN型三极管Q1、电感T2的发射端;
[0021]所述DC

AC转换电路U4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三端口电连接,所述DC

AC转换电路U4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五电容C5的一端电连接,所述DC

AC转换电路U4的接地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六电容C6的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b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七电容C7的一端、电感T2的发射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感T2的发射端的另一端、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c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e端口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电连接。
[0022]优选的,所述无线能量接收电路包括电感T2的接收端、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二整流桥D5;
[0023]所述电感T2的接收端的一端与所述第八电容C8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九电容C9的正极端、第十电容C10的正极端、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电感T2的接收端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四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九电容C9的负极端、第十电容C10的负极端、充电电路电连接。
[0024]优选的,所述充电电路包括第四电阻R4、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三发光二极管D7、第四发光二极管D8、第五发光二极管D9、第二NPN型三极管Q2;
[0025]所述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五发光二极管D9的正极端、电池的正极端均与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二端口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7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7的负极端与所述第二整流桥D5的第四端口、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c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e端口、第四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8的负极端、电池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端与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8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b端口与所述主控模块的控制端口电连接。
[0026]优选的,所述主控模块为单片机。
[0027]优选的,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智能便携设备的侧面和底部。
[0028]优选的,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有两种,其中一种为挂壁式充电座,另一种为套筒式充电座。
[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0030]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当无线能量发射电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线能量发射模块和无线能量接收模块;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设置在智能便携设备内;所述无线能量发射模块包括管理电路和无线能量发射电路;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包括无线能量接收电路、充电电路、电池和主控模块;所述管理电路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管理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主控模块与所述充电电路电连接;通过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与无线能量接收电路相互配合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电路包括变压器T1、第一整流桥D1、稳压二极管D2、第一发光二极管D3、第二发光二极管D4、第一稳压电路U1、第二稳压电路U2、第三稳压电路U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所述变压器T1的输入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三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一端口、第一电容C1的正极端、第二电容C2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四端口、第一电容C1的负极端、第二电容C2的负极端、第三电容C3的负极端、第四电容C4的负极端、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端、第一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端、第二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端、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二端口和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二端口均接地;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三端口分别与所述第三电容C3的正极端、第四电容C4的正极端、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一端口、第二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三稳压电路U3的第三端口与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电路还包括保险元件F1;所述保险元件F1的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的输出端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保险元件F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桥D1的第一端口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电路还包括拨码开关D6;所述拨码开关D6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均与所述第一稳压电路U1的第三端口电连接,所述拨码开关D6的第四端口接地,所述拨码开关D6的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二稳压电路U2的第一端口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智能便携设备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能量发射电路包括DC

AC转换电路U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荣军黄宏兴李国浩黄政智王培贤陈伟坚梁柏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