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助力杆以及具有该助力杆的连接器。助力杆具有平板状的主体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并且为所述旋转的中心的枢转部;设置在主体部的一个表面上并且围绕枢转部的齿轮部;在一个表面上凸出地设置于主体部的端部的引导突起;设置在主体部上并且用于进行临时锁定位置的锁定的临时卡定部;以及设置在主体部上并且用于进行最终锁定位置的锁定的最终卡定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减小连接器嵌合和分离所要的操作力、尺寸小型化并且旋转稳定可靠性高。定可靠性高。定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助力杆以及具有助力杆的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助力杆以及具有助力杆的连接器,属于机电领域。
技术介绍
[0002]传统地,通常通过将连接器与配对连接器相互嵌合来实现连接器之间的电气导通。在将连接器与配对连接器相互嵌合时,需要一定的操作力来将配对连接器插入至连接器中以及从连接器分离,因此为了便于实现连接器间的嵌合操作和分离操作,存在减小操作力的需求。另外,尤其是对于车用连接器而言,无论是车企还是各国的标准,对嵌合操作和对应的分离操作的操作力都有详细要求。在没有助力结构的情况下,尤其是嵌合操作的后半程,接触组件的数量逐渐增加,很多连接器都无法满足要求。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市场上出现了带有助力结构的连接器,通过助力杆来实现协助连接器与配对连接器之间的嵌合操作和分离操作,从而减小操作力。
[0004]传统的助力结构具有U形结构,包括一对侧板以及将一对侧板相连接的操作部,该一对侧板跨接在连接器壳体的外侧上并且操作部也相应地处于连接器壳体外侧,通过在侧板和连接器壳体的对应壁部上设计复杂的结构并且借助于旋转该助力结构来而协助连接器与配对连接器之间的嵌合和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0005]然而,对于传统的带有助力结构的连接器,连接器整体尺寸加大很多,而且连接器与配对连接器的嵌合过程或分离过程中,助力结构操作行程很长,所需的操作空间大。因此,对于安装空间和操作空间有限的场合,很可能无法应用这种传统的带有助力结构的连接器。而且,对于这种传统的具有助力结构的连接器,无论是助力结构还是对应的连接器的结构,都是复杂的,在成型以及模具的设计上是繁杂和高成本的。另外,在传统的助力杆中,其旋转时很容易出现晃动,导致卡扣的锁紧可能意外解锁,可靠性低。
[0006]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助力杆和带有助力杆的连接器,其能够使第一连接器与配对的第二连接器之间的嵌合操作和分离操作时的操作力得到大幅度减小,同时使连接器的尺寸得到有效控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而且,能够使得助力杆的旋转稳定而不会摇晃,可靠性高。
[0007]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助力杆,所述助力杆用于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一连接器上并且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临时锁定位置和最终锁定位置,所述助力杆具有:平板状的主体部;枢转部,该枢转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并且该枢转部为所述旋转的中心;齿轮部,该齿轮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一个表面上,并且围绕所述枢转部;引导突起,该引导突起在所述一个表面上凸出地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端的端部;临时卡定部,该临时卡定部在与所述引导突起和所述齿轮部分别间隔开的位置处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用于进行所述临时锁定位置的锁定;以及最终卡定部,该最终卡定部在与所述引导突起和所述齿轮部分别间隔开且不同于所述临时卡定部的位置处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
用于进行所述最终锁定位置的锁定。
[0008]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助力杆,仅通过具有平板状主体部的该助力杆为在二维平面内的旋转就能够实现对于连接器间的嵌合操作或分离操作的助力,因此,该助力杆本身的尺寸是小型的,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安装空间和进行旋转的操作空间,能够在有效助力的同时实现小型化以及低要求的操作空间。另外,由于助力杆存在临时卡定部和最终卡定部以使得该助力杆处于不能旋转的临时锁定位置和最终锁定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控制助力杆的状态,提升可靠性。另外,助力杆设置有齿轮部,从而连接器之间的嵌合操作或分离操作期间,能够通过齿轮部将助力杆的旋转转化为连接器之间在嵌合方向或分离方向上的移动,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了以减小的旋转操作力来完成连接器之间的嵌合和分离。另外,本技术的助力杆还设置了引导突起,从而在助力杆的旋转过程中,引导突起能够全程对于该旋转进行引导同时还能起到限位作用,能够使得旋转平顺且防止助力杆晃动。
[0009]优选地,对于上面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助力杆,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中的悬臂状的第一弹性臂,该第一弹性臂能够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所述临时卡定部以从所述第一弹性臂凸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臂上。
[0010]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助力杆,临时卡定部设置在悬臂状的第一弹性臂上,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通过该第一弹性臂的弹性变形而使得该临时卡定部容易地卡定于临时锁定位置或者从临时锁定位置解锁。
[0011]优选地,对于上面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助力杆,所述第一弹性臂还设置有解除突起,该解除突起在与所述临时卡定部分离的位置处从所述第一弹性臂凸出,所述临时卡定部比所述解除突起更靠近所述第一弹性臂的自由端,并且所述解除突起的凸出方向与所述临时卡定部的凸出方向相同。
[0012]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助力杆,利用在与临时卡定部分离的位置处在同侧从所述第一弹性臂凸出的解除突起,能够高效地实现临时卡定的解锁。例如,仅通过对应部件抵靠该解除突起,即可使该解除突起所在的第一弹性臂向上弹性变形,从而使得临时卡定部也相应地向上移位,进而解除临时卡定,恢复助力杆的可旋转状态。
[0013]优选地,对于上面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助力杆,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中的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相对于所述齿轮部处于与所述第一弹性臂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弹性臂呈跷跷板形态,使得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基部以及从该基部沿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悬臂部和第二悬臂部,并且所述第一悬臂部和所述第二悬臂部能够围绕所述基部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所述最终卡定部设置在所述第一悬臂部上。
[0014]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助力杆,最终卡定部设置在跷跷板形态的第二弹性臂的第一悬臂部的上尤其是自由端附近,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通过该第二弹性臂的弹性变形而使得最终卡定部容易地卡定于最终锁定位置或者从最终锁定位置解锁。而且,由于跷跷板形态,朝向与第一悬臂部的相反方向延伸的第二悬臂部可以充当解锁操作部,在例如需要维护等从而需要将已经嵌合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分离时,仅需要简单地按压助力杆的解锁操作部就能够实现助力杆的最终卡定的解锁而不需要借助额外的治具,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分离操作。
[0015]优选地,对于上面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助力杆,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
的周围形成有切口部。
[0016]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助力杆,能够容易地形成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换句话说,仅需要在助力杆的主体部上在预定的区域形成切口部,该切口部所包围的区域即可以成为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不会由于形成第一弹性臂和第二弹性臂而使得助力杆的尺寸变得变大型化。
[0017]优选地,对于上面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助力杆,所述引导突起包括:沿着所述旋转的方向分开设置的第一引导突起和第二引导突起。
[0018]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助力杆,能够利用分开设置的第一引导突起和第二引导突起在两个点位上进行助力杆的旋转的引导,能够使得旋转更加平顺。另外,第一引导突起可以用作在助力杆向第一连接器安装时的标记部,利用该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助力杆,所述助力杆用于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一连接器上并且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临时锁定位置和最终锁定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力杆具有:平板状的主体部;枢转部,该枢转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并且该枢转部为所述旋转的中心;齿轮部,该齿轮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一个表面上,并且围绕所述枢转部;引导突起,该引导突起在所述一个表面上凸出地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端的端部;临时卡定部,该临时卡定部在与所述引导突起和所述齿轮部分别间隔开的位置处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用于进行所述临时锁定位置的锁定;以及最终卡定部,该最终卡定部在与所述引导突起和所述齿轮部分别间隔开且不同于所述临时卡定部的位置处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上,用于进行所述最终锁定位置的锁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力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中的悬臂状的第一弹性臂,该第一弹性臂能够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所述临时卡定部以从所述第一弹性臂凸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臂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力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还设置有解除突起,该解除突起在与所述临时卡定部分离的位置处从所述第一弹性臂凸出,所述临时卡定部比所述解除突起更靠近所述第一弹性臂的自由端,并且所述解除突起的凸出方向与所述临时卡定部的凸出方向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助力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中的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相对于所述齿轮部处于与所述第一弹性臂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弹性臂呈跷跷板形态,使得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基部以及从该基部沿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悬臂部和第二悬臂部,并且所述第一悬臂部和所述第二悬臂部能够围绕所述基部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表面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并且所述最终卡定部设置在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艮富,陈海峻,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