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广角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至像面侧依次包括正屈光度的第一透镜组G1、负屈光度的第二透镜组G2、正屈光度的第三透镜组G3、正屈光度的第四透镜组G4和正屈光度的第五透镜组G5;其中,第一透镜组G1由负屈光度前组G1a,正屈光度的中间组G1b和正屈光度后组G1c组成,当物体从无限远向近距离移动时候,第一透镜组G1的正屈光度中间组G1b由物体侧向像面侧移动实现合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方便快捷,可实现提供一种小型化,高性能,低成本,广角端视场角超过7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广角变焦镜头
[0001]本技术涉及电影镜头
,特别涉及广角变焦镜头。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公知的变焦电影镜头多数都以屈光度为正的第一组固定,和若干移动组结合的结构比较多,比如公知的日本特开2015
‑
4917号专利,从物体一侧起,变焦时第一组为正的屈光度固定不动,分别移动负的屈光度第2组,负的屈光度第3镜片组,正的屈光度第4组,和固定不动的正屈光度第5组等多组成分构成,物体从无限远到近距离移动时,合焦组为第一组的中间一部分,向像面方向移动进行合焦,广角端的视场角也超过了70
°
,但是第一组的焦距分配相对比较缓和,导致体积过大,很难实现小型化的效果,另外第5组结构复杂,当搭配的机身出现卡口精度不准的时候,需要通过垫片等方法加以调节后焦距,非常不方便。
[0003]还有公知的日本特开2020
‑
160264号专利,从物体一侧起,由正的屈光度第1组,负的屈光度第2组,第3组,正的屈光度第4组,以及正的屈光度第5组构成。变焦的时候,第1组和第5组固定,通过移动第2,3,4组实现变焦。其广角端的视场角超过70
°
,为了实现广角效果,第一组的结构复杂,导致体积庞大,很难实现小型化的要求,同时第五组结构复杂,也不能实现后焦距调节功能,当出现摄影机卡口精度不准的时候,需要通过传统的垫片加以调节后焦距,非常不方便。
[0004]以上结构虽然实现了视场角超过70
°
,高性能,广角变焦的效果,但是存在着结构过于复杂,导致体积庞大,且采用了非球面镜片,制造难度大,成本高昂,另外,由于最后一组的结构复杂,不能实现光学调整后焦距的功能等缺点,当出现后焦距不准确的情况下,需要通过传统的垫片调节方式,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广角变焦镜头,可以有效解决镜头结构过于复杂,导致体积庞大,且采用了非球面镜片,制造难度大,成本高昂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7]广角变焦镜头,从物体侧起至像面侧依次包括正屈光度的第一透镜组G1、负屈光度的第二透镜组G2、正屈光度的第三透镜组G3、正屈光度的第四透镜组G4和正屈光度的第五透镜组G5;
[0008]其中,第一透镜组G1由负屈光度前组G1a,正屈光度的中间组G1b和正屈光度后组G1c组成,当物体从无限远向近距离移动时候,第一透镜组G1的正屈光度中间组G1b由物体侧向像面侧移动实现合焦,且满足以下条件式(1)、(2)和(3);
[0009]0.3≤|F1a/F1|≤1 (1);
[0010]1≤F1/Fw≤3 (2);
[0011]8≤WL/ (tanωw
×
WI)≤16 (3);
[0012]其中,
[0013]WL:镜头的光学全长,从物体侧第一面到像面的距离;
[0014]F1:第一透镜组G1的在无限远状态下的焦距;
[0015]F1a:第一透镜组G1的前组G1a的焦距;
[0016]Fw:广角端在无限远状态下的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
[0017]ωw:广角端的半视场角;
[0018]WI:广角端最大近轴像高(WI=tanωw
×
Fw)。
[0019]优选的,第一透镜组G1在无限远状态下焦距为F1,负屈光度前组G1a由三枚负透镜组成,焦距为F1a,中间组G1b由两枚正透镜组成,焦距为F1b,且满足条件式(4);
[0020]0.3≤|F1a/F1bc| ≤1.2 (4);
[0021]其中,
[0022]F1a:第一透镜组G1中的前组G1a的焦距;
[0023]F1bc:无穷远状态下,第一透镜组G1中的G1b和G1c的合成焦距。
[0024]优选的,为了方便的调整后焦距BF,正屈光度的第五透镜组G5的移动量G5S和后焦距变化量ΔBF的比值,满足条件式(5)和(6);
[0025]0.3≤F5/WL≤1.2 (5);
[0026]0.2≤ΔBF/G5S≤1.5 (6);
[0027]其中,
[0028]F5:第五透镜组G5的焦距;
[0029]WL:从物体侧开始第一面到像面的总的光学系统长度;
[0030]ΔBF:移动第五透镜组G5的时候,后焦距BF的变化量,即像面的移动量;
[0031]G5S:第五透镜组G5的调节移动量。
[0032]优选的,为了实现广角端视场角大于70
°
,变焦比2倍以上,同时实现第一透镜组G1的小型化目的,广角端的入射瞳距离ENPW满足条件式(7);1.5≤ENPW/ (WI
×
tanωw)≤3.0 (7);
[0033]其中,
[0034]ENPW:广角端无限远状态下的整个光学系统的入射瞳距离;
[0035]ωw:广角端的半视场角;
[0036]WI:广角端最大近轴像高(WI=tanωw
×
Fw)。
[0037]其中,如果超过条件式0.3≤|F1a/F1|≤1(1)的上限的话,F1a的屈光度太弱,如果实现视场角为70
°
以上,第一透镜组G1的外径将会变得很粗,体积很难控制。如果超过条件式(1)的下限的话,虽然能够实现超广角和小型化,但是因为F1a的屈光度太强,会导致各种像差急剧上升,很难矫正,需要追加非球面,或者追加更多的镜片,导致成本提高,体积,重量变大。
[0038]如果超过条件式1≤F1/Fw≤3(2)的上限的话,第一透镜组G1的屈光度F1将比较弱,配合整个光学系统中的G2,G3,G4实现变倍比的移动量将变得很大,整个光学系统体积将会很大,很难实现小型化。如果超过条件式(2)的下限的话,第一组G1的屈光度F1将会很强,很容易实现2倍以上的变倍比,但是F1的屈光度过强,会导致各种像差很难被矫正。
[0039]如果超过条件式8≤WL/(tanωw
×
WI)≤16(3)的上限的话,光学总长WL将会很长,
或广角端视场角很小,这样就无法实现小型化广角变焦镜头的要求。如果超过条件式(3)的下限的话,光学总长将非常小型化,或者可以实现超广角的要求,但是体积过于小巧,将导致各种像差急剧上升,很难做到高性能的要求,同时制造也变得非常困难。
[0040]如果超过条件式0.3≤|F1a/F1bc|≤1.2(4)的上限的话,第一组中的前组G1a的负屈光度F1a将非常弱,这样如果要实现广角端视场角超过70
°
的话,第一组G1的体积将会很大,很难实现小型化的要求。如果超过条件式(4)的下限的话,虽然能实现小型化超广角的要求,但是G1a的屈光度太强,将导致各种像差很难矫正,实现高性能非常困难。
[0041]如果超过条件式0.3≤F5/WL≤1.2(5)的上限的话,第五组G5的屈光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广角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起至像面侧依次包括正屈光度的第一透镜组G1、负屈光度的第二透镜组G2、正屈光度的第三透镜组G3、正屈光度的第四透镜组G4和正屈光度的第五透镜组G5;其中,第一透镜组G1由负屈光度前组G1a,正屈光度的中间组G1b和正屈光度后组G1c组成,当物体从无限远向近距离移动时候,第一透镜组G1的正屈光度中间组G1b由物体侧向像面侧移动实现合焦,且满足以下条件式(1)、(2)和(3);0.3≤|F1a/F1|≤1 (1);1≤F1/Fw≤3 (2);8≤WL/ (tanωw
×
WI)≤16 (3);其中,WL:镜头的光学全长,从物体侧第一面到像面的距离;F1:第一透镜组G1的在无限远状态下的焦距;F1a:第一透镜组G1的前组G1a的焦距;Fw:广角端在无限远状态下的整个光学系统的焦距;ωw:广角端的半视场角;WI:广角端最大近轴像高(WI=tanωw
×
Fw)。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角变焦镜头,其特征在于:第一透镜组G1在无限远状态下焦距为F1,负屈光度前组G1a由三枚负透镜组成,焦距为F1a,中间组G1b由两枚正透镜组成,焦距为F1b,且满足条件式(4);0.3≤|F1a/F1bc|≤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大勇,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长庚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