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殿类斗栱积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7701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斗栱积木结构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大殿类斗栱积木结构,所述底座上固定安装有柱体,所述柱体上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上设置有屋顶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替木,所述替木上安装有梁架,所述梁架上方沿纵向开设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内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条形槽内固定有凸块,所述支撑板底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凸块相匹配,所述支撑板上沿纵向均匀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放置有椽子,所述椽子包括第一椽子和第二椽子,所述第一椽子和第二椽子交错放置,所述椽子上方设置有屋顶结构,通过屋顶结构和支撑结构的安装设置,保证斗栱积木的稳定搭建及灵活安装。装。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殿类斗栱积木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斗栱积木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大殿类斗栱积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斗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结构发展过程中的瑰宝,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栱,栱与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栱。斗栱具有悠久的历史,斗栱是大型建筑的柱子和屋顶之间过度的部分,其位于柱和梁之间,具有承接和传递负荷的作用,其次它向外出挑,也能承接一部分重量,最重要的是其造型优美,构造精巧,还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0003]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栱,除了美观还起着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延续和传承大殿类斗栱结构可以在一些木质积木中使用到,在一些现代仿古文玩的构建中也至关重要。
[0004]现有的一些传统古建筑特别是木制零件部分大都利用卯榫结合搭建,古建筑中利用卯榫结构,是利用不同组件中的配合关系,来保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将这种传统古建筑中的卯榫结构以积木的形式传承,并通过积木搭建展现出来,传统古建筑中的一些结构会运用到过盈配合,过盈配合虽然能够保证结构的稳定性,而完全搬照这种卯榫结构会出现一些较难拆除的问题,而调整成存在间隙的配合方式,易使一些积木结构的稳定性较差,达不到斗栱积木的搭建要求,容易导致装配结构散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殿类斗栱积木结构,解决以下技术问题:
[0006]如何结合大殿类古建筑中的卯榫结构进行转化和改进斗栱拼接搭建方式,并且通过利用积木结构上的优化从而实现斗栱积木的稳定性。
[0007]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8]一种大殿类斗栱积木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固定安装有柱体,所述柱体上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上设置有屋顶结构;
[0009]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替木,所述替木上安装有梁架,所述梁架上方沿纵向开设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内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条形槽内固定有凸块),所述支撑板底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凸块相匹配,所述支撑板上沿纵向均匀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放置有椽子,所述椽子包括第一椽子和第二椽子,所述第一椽子和第二椽子交错放置,且所述第一椽子的底部和第二椽子的顶部分别设置在放置槽内,所述第一椽子两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第一贯穿槽口,所述第二椽子两侧的顶部和底部的均开设有第二贯穿槽口,所述第一贯穿槽口及第二贯穿槽口与放置槽相匹配,所述椽子上方设置有屋顶结构。
[0010]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屋顶结构包括第一屋顶块和第二屋顶块,所述第一屋顶块一端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支撑板卡接,所述第一屋顶块一端设置有槽口向上的第一U型槽,所述第二屋顶块一端设置有槽口向下的第二U型槽,所述第一U型槽槽口和第二U型槽槽
口配合安装。
[0011]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梁架包括长梁架,所述长梁架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短梁架和第二短梁架,所述第一短梁架一端设置有短梁榫槽,所述第二短梁架一端设置有短梁榫头,所述长梁架一端设置有长梁榫头,且长梁架另一端设置有长梁榫槽,所述短梁榫槽与长梁榫头榫接,所述短梁榫头与长梁榫槽榫接。
[0012]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短梁架底部开设有第一短梁槽,所述长梁架底部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长梁槽和第二长梁槽,所述第二短梁架底部开设有第二短梁槽,所述替木包括第一替木和第二替木,所述第一替木上设置有第一替木第一接头和第一替木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替木上设置有第二替木第一接头和第二替木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替木第一接头与第一短梁槽配合安装,所述第一替木第二接头与第一长梁槽配合安装,所述第二替木第一接头与第二长梁槽配合安装,所述第二替木第二接头与第二短梁槽配合安装。
[0013]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柱体顶部设置有栌斗,所述柱体顶端固定连接有柱体块,所述栌斗底部开设有柱体孔,所述柱体孔与柱体块配合安装,所述栌斗顶部设置有栌斗槽,所述栌斗槽上插接有栱结构,所述栱结构包括泥道栱、一跳华栱,所述泥道栱和一跳华栱交叉成十字型插接,所述泥道栱和一跳华栱的两端均插接有散斗,所述散斗均处于同一平面。
[0014]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柱体两侧的顶部沿竖直方向分别开设有柱体榫槽,两个所述柱体榫槽分别榫接有内阑额和外阑额,所述外阑额上横向设置有阑额槽,所述阑额槽上插接有栱眼壁,所述栱眼壁一端与泥道栱、栌斗及散斗的接触面相配合。
[0015]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栱眼壁的一侧与泥道栱、栌斗及散斗配合安装。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1)本技术通过支撑结构的设置,保证稳定支撑斗栱积木的整体构架的同时,对屋顶的承重作用和起到了一定的传递支撑效果,设置替木与梁架插接,保证固定和搭建梁架,对应依次设有第一短梁架、长梁架、第二短梁架,保证可以根据实际积木的搭建情况调整相应规格,使积木搭建更灵活,保证梁架部分的可拆卸更换;通过支撑板的设置,保证支撑板在支撑屋顶结构的同时,还有固定梁架的作用,支撑板上沿纵向均匀开设有放置槽,支撑槽内设置椽子,椽子两端与屋顶结构卡接,从而承接屋顶结构;支撑板底部设置凹槽,凹槽与梁架设置的凸块相插接,从而固定与梁架的位置。
[0018](2)本技术通过第一屋顶块和第二屋顶块的U型槽的设置,保证在最后安装屋顶块时,衔接的屋顶块能更好的相互固定和组装;通过柱体榫槽的设置,保证柱体除了有承重的作用,还可以利用榫卯结构搭建斗栱积木,起到与支撑结构紧密衔接及组装效果,在主体上搭建阑额,起到一定的美观装饰作用,保证除积木斗栱块结构外,利用阑额结构构建建筑积木外观及延展作用。
[0019](3)本技术通过在柱体上方搭建斗栱结构,栱结构有栌斗、散斗,栱结构还包括泥道栱及一跳华栱,泥道栱和一跳华栱交叉成十字型插接,泥道栱和一跳华栱的两端均插接有散斗,散斗均在一个平面上,保证搭建一个更加立体稳固的斗栱积木建筑,栌斗、泥道栱、散斗与外阑额上插接的栱眼壁设置,保证栱眼壁接触面与之相匹配,保证斗栱结构搭建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1]图1是本技术大殿类斗栱积木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部分屋顶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技术部分屋顶结构侧视图;
[0024]图4是本技术支撑板放大图;
[0025]图5是本技术梁架结构剖视图;
[0026]图6是本技术长梁架结构示意图;
[0027]图7是本技术椽子结构示意图;
[0028]图8是本技术第一短梁柱结构放大图;
[0029]图9是本技术第二短梁柱结构放大图;
[0030]图10是本技术柱体结构及部分支撑结构平面图;
[0031]图11是本技术柱体结构放大图;
[0032]图12是本技术柱体结构和部分支撑结构部分剖视图;
[0033]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殿类斗栱积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固定安装有柱体(2),所述柱体(2)上设置有支撑结构(3),所述支撑结构(3)上设置有屋顶结构(4);所述支撑结构(3)包括替木(31),所述替木(31)上安装有梁架(32),所述梁架(32)上方沿纵向开设有条形槽(321),所述条形槽(321)内安装有支撑板(33),所述条形槽(321)内固定有凸块(322),所述支撑板(33)底部设置有凹槽(331),所述凹槽(331)与凸块(322)相匹配,所述支撑板(33)上沿纵向均匀开设有放置槽(332),所述放置槽(332)内放置有椽子(34),所述椽子(34)包括第一椽子(341)和第二椽子(342),所述第一椽子(341)和第二椽子(342)交错放置,且所述第一椽子(341)的底部和第二椽子(342)的顶部分别设置在放置槽(332)内,所述第一椽子(341)两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第一贯穿槽口(3411),所述第二椽子(342)两侧的顶部和底部的均开设有第二贯穿槽口(3421),所述第一贯穿槽口(3411)及第二贯穿槽口(3421)与放置槽(332)相匹配,所述椽子(34)上方设置有屋顶结构(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殿类斗栱积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顶结构(4)包括第一屋顶块(41)和第二屋顶块(42),所述第一屋顶块(41)一端设置有卡槽(43),所述卡槽(43)与支撑板(33)卡接,所述第一屋顶块(41)一端设置有槽口向上的第一U型槽(411),所述第二屋顶块(42)一端设置有槽口向下的第二U型槽(421),所述第一U型槽(411)槽口和第二U型槽(421)槽口配合安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殿类斗栱积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架(32)包括长梁架(323),所述长梁架(323)的两端分别安装有第一短梁架(324)和第二短梁架(325),所述第一短梁架(324)一端设置有短梁榫槽(3241),所述第二短梁架(325)一端设置有短梁榫头(3251),所述长梁架(323)一端设置有长梁榫头(3231),且长梁架(323)另一端设置有长梁榫槽(3232),所述短梁榫槽(3241)与长梁榫头(3231)榫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辉贾戌峰张金瑞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晚峰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