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深厚软土层的可回收基坑倾斜桩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7278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深厚软土层的可回收基坑倾斜桩支护结构,包括竖直围护桩、冠梁、倾斜桩、被动区加固土层以及配筋混凝土垫层,各竖直围护桩垂直设在基坑的外沿处,冠梁设置各竖直围护桩上端,各倾斜桩倾斜穿设过冠梁,且各竖直围护桩和倾斜桩的桩顶均锚入所述冠梁中;所述竖直围护桩内侧的基坑处设置有被动区加固土层,且被动区加固土层与竖直围护桩紧密相连,被动区加固土层的上方设置有配筋混凝土垫层;所述倾斜桩的底部穿设过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且插入所述被动区加固土层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应用于深厚软土层,充分利用被动区加固土层良好的桩基承载性能和地基承载性能,能够显著提高竖直围护桩桩侧抗变形能力,绿色低碳可循环使用。绿色低碳可循环使用。绿色低碳可循环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深厚软土层的可回收基坑倾斜桩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基坑支护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深厚软土层的可回收基坑倾斜桩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软土在我国广泛分布,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越发稀缺,大量的工程建设场地转向江河湖海周边区域发展,但这些区域地质条件往往很差,以深厚淤泥、淤泥质土地层最为常见。基坑倾斜桩组合支护结构新技术,可实现无水平支撑基坑内土方开挖,方便了建筑物地下结构施工,节约了水平支撑施工、砼龄期和拆除的工期,显著缩短了施工工期。相比桩锚支护结构,无超越用地红线的问题且经济性好、变形控制好。同时,支护桩采用预制桩或钢桩的工业化生产、施工,实现无噪音、无泥浆的绿色施工,遵循国家倡导的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但对于周边环境复杂、变形要求高的深厚软土地层,特别是软土基坑深度超过5m的,基坑倾斜桩组合支护结构新技术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目前未见深厚软土基坑倾斜桩组合支护新技术应用案例的相关报告。
[0003]即现有基坑倾斜桩组合支护技术主要应用于非深厚软土地层,利用土层提供较高的倾斜桩单桩承载力,和竖直围护桩形成较稳定的钢架结构;但对于深厚软土基坑,倾斜桩为了找到的持力层,桩长一般很长,经济性显著降低,且施工难度显著增加,甚至在技术上是不合理的,因此目前在深厚软土基坑倾斜桩组合支护技术应用案例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深厚软土层的可回收基坑倾斜桩支护结构,可应用于深厚软土层,充分利用被动区加固土层良好的桩基承载性能和地基承载性能,能够显著提高竖直围护桩桩侧抗变形能力,绿色低碳可循环使用。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适用于深厚软土层的可回收基坑倾斜桩支护结构,所述深厚软土层的上方为上覆土层,所述深厚软土层的下方为土层,包括竖直围护桩、冠梁、倾斜桩、被动区加固土层以及配筋混凝土垫层,各所述竖直围护桩垂直设在基坑的外沿处,所述冠梁设置各所述竖直围护桩上端,各所述倾斜桩倾斜穿设过所述冠梁,且各所述竖直围护桩和所述倾斜桩的桩顶均锚入所述冠梁中,倾斜桩的上端露出所述冠梁;
[0007]所述竖直围护桩内侧的所述基坑处设置有被动区加固土层,且所述被动区加固土层与所述竖直围护桩紧密相连,所述被动区加固土层的上方设置有配筋混凝土垫层;所述倾斜桩的底部穿设过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且插入所述被动区加固土层中。
[0008]进一步的,所述竖直围护桩的底部伸入到深厚软土层下方的土层。
[0009]进一步的,所述被动区加固土层的厚度为3.0~6.0m,宽度为1.5~5.0m。
[0010]进一步的,所述被动区加固土层为单轴水泥土搅拌桩、双轴水泥土搅拌桩、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构成的加固土层。
[0011]进一步的,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内部设置有双层双向钢筋网片。
[0012]进一步的,所述倾斜桩为H型钢柱、钢管桩、异形钢桩或预制桩。
[0013]进一步的,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的厚度为100~350mm。
[0014]进一步的,所述冠梁为现浇钢筋砼或钢梁。
[0015]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6]本技术采用被动区加固土层、竖直围护桩、倾斜桩及冠梁进行组合支护,其中被动区加固土层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或是高压旋喷桩加固软土,形成水泥土加固体,提高竖直围护桩桩侧抗变形能力,同时利用被动区加固土层具备良好的桩基承载性能和地基承载性能,提供足够倾斜桩单桩承载力,进一步提高竖直围护桩抗变形能力;同时竖直围护桩、倾斜桩具备施工速度快、造价低、质量易控等特点;被动区加固土层、竖直围护桩、倾斜桩三者协同工作,相得益彰,可实现基坑倾斜桩组合支护结构新技术在深厚软土地层的广泛应用,施工工艺较成熟、施工工期短、造价较低且绿色低碳可循环使用。
[0017]因此,本技术的适用于深厚软土地层的无内支撑、无锚杆的倾斜桩组合支护结构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一种新型的支护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倾斜桩组合支护技术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0018]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一种适用于深厚软土层的可回收基坑倾斜桩支护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一种适用于深厚软土层的可回收基坑倾斜桩支护结构的竖直围护桩、倾斜桩、被动区加固土层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3]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适用于深厚软土层的可回收基坑倾斜桩支护结构,所述深厚软土层100的上方为上覆土层200,所述深厚软土层100的下方为土层300,包括竖直围护桩1、冠梁2、倾斜桩3、被动区加固土层4以及配筋混凝土垫层5,各所述竖直围护桩1垂直设在基坑400的外沿处,所述冠梁2设置各所述竖直围护桩1上端,各所述倾斜桩 3倾斜穿设过所述冠梁2,且各所述竖直围护桩1和所述倾斜桩3的桩顶均锚入所述冠
梁2中;
[0024]所述竖直围护桩1内侧的所述基坑400处设置有被动区加固土层4,且所述被动区加固土层4与所述竖直围护桩1紧密相连,所述被动区加固土层 4的上方设置有配筋混凝土垫层5;所述倾斜桩3的底部穿设过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5,且插入所述被动区加固土层4中。
[0025]在具体实施中,优选的一实施例:为控制基坑整体稳定性,所述竖直围护桩1的底部伸入到深厚软土层100下方的土层300;穿透深厚软土确有困难时,经计算整体稳定性满足要求,所述竖直围护桩也可以不用穿透深厚软土层进入土层。
[0026]在具体实施中,优选的一实施例:所述被动区加固土层4的厚度为 3.0~6.0m,宽度为1.5~5.0m。
[0027]在具体实施中,优选的一实施例:所述被动区加固土层4为单轴水泥土搅拌桩、双轴水泥土搅拌桩、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深厚软土层的可回收基坑倾斜桩支护结构,所述深厚软土层的上方为上覆土层,所述深厚软土层的下方为土层,其特征在于:包括竖直围护桩、冠梁、倾斜桩、被动区加固土层以及配筋混凝土垫层,各所述竖直围护桩垂直设在基坑的外沿处,所述冠梁设置各所述竖直围护桩上端,各所述倾斜桩倾斜穿设过所述冠梁,且各所述竖直围护桩和所述倾斜桩的桩顶均锚入所述冠梁中,倾斜桩的上端露出所述冠梁;所述竖直围护桩内侧的所述基坑处设置有被动区加固土层,且所述被动区加固土层与所述竖直围护桩紧密相连,所述被动区加固土层的上方设置有配筋混凝土垫层;所述倾斜桩的底部穿设过所述配筋混凝土垫层,且插入所述被动区加固土层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深厚软土层的可回收基坑倾斜桩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围护桩的底部伸入到深厚软土层下方的土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深厚软土层的可回收基坑倾斜桩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伟赵剑豪郑刚朱建辉林志强罗贞海方家强周海祚钟贵荣黄伟达俞伟刘鹭杨建学周志桦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