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颗粒料自动造粒混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7215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48
双颗粒料自动造粒混合装置,它涉及造粒混合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颗粒料自动造粒混合装置。它包括碎料仓、混合仓、传送机构、切粒机构,碎料仓的下端连接于混合仓的顶端左侧,混合仓的右侧底端连接有传送机构,传送机构的右侧连接有切粒机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自动混合造粒,效率较高,不会消耗大量的人力。不会消耗大量的人力。不会消耗大量的人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颗粒料自动造粒混合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造粒混合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双颗粒料自动造粒混合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造粒技术在化工、医药、食品、建材、冶金等各行各业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也有多种的造粒方法,如搅拌造粒法、喷雾干燥式造粒法、压力成型法等。而这些造粒工艺都需要将多种颗粒料先磨碎磨细成粉料,在经过后续工艺制成颗粒。
[0003]但现有的造粒装置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先将物料打磨成粉,再经混合机搅拌,搅拌后的物料送入造粒机制成颗粒。在此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装置完成造粒,并且此过程中一般使用人工在不同装置之间搬运物料,这无疑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并且效率也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双颗粒料自动造粒混合装置,它具有自动混合造粒,不需要消耗大量人力,效率较高的优点。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双颗粒料自动造粒混合装置,它包括碎料仓1、混合仓2、传送机构3、切粒机构4,碎料仓1的下端连接于混合仓2的顶端左侧,混合仓2的右侧底端连接有传送机构3,传送机构3的右侧连接有切粒机构4;所述混合仓2包括混合外壳21、粘合剂进料斗22、电机23、转轴24、固定环25、混合杆26、混合料导向板27、支撑腿28,混合外壳21的顶端右侧安装有粘合剂进料斗22,混合外壳21的顶端中间部分设置有电机23,电机23连接有转轴24,转轴24的末端连接有固定环25,固定环25设置于混合外壳21的外侧下表面,转轴24的两侧固定设置有数根混合杆26,混合料导向板27设置有碎料外壳11的内侧下端,碎料外壳11的下边面设置有支撑腿28,碎料外壳11的底端设置有排料通道29。
[0006]所述碎料仓1包括碎料外壳11、进料斗12、碾轮13、过滤板14、出料导向板15,碎料外壳11的顶端安装有进料斗12,碎料外壳11的内侧上端安装有碾轮13,碎料外壳11的内侧中间部分设置有过滤板14,碎料外壳11的下端连接有过滤板14,碎料外壳11的下端连接有出料导向板15。使用时,需要混合的两种颗粒原料通过进料斗12加进碎料仓1中,经过碾轮13碾碎碾细,碾过的原料通过下方的过滤板14过滤,合格的母料通过出料斗进入混合仓2;不合格的料则通过过滤板排出碎料仓1外,经过二次碾碎。
[0007]所述碎料外壳11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111,进料口111内侧安装有进料斗12。进料口111用于将双颗粒料装入碎料仓内;进料斗12用于方便双颗粒料方便进入。
[0008]所述碎料外壳11的左侧设置有废料出口112,废料出口112的下表面与过滤板14的上表面齐平。废料出口112用于将废料排出碎料仓1外。
[0009]所述碎料外壳11的下端设置有出料口113,出料口113的下端与出料导向板15的上端相连接。出料口113和出料导向板15用于方便将母料输送如混合仓2内。
[0010]所述传送机构3包括传送外壳31、支撑杆32、驱动电机33、旋转轴34、旋转叶片35,传送外壳3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数根支撑杆32,传送外壳31的右侧固定设置有驱动电机33,驱动电机33左侧连接有旋转轴34,旋转轴34的外侧旋转叶片35。使用时,将混合仓2内料传送到模具41内。
[0011]所述切粒机构4包括模具41、刀片42、移动杆43、固定杆44,模具41连接于传送外壳的右侧,模具41的右侧上方设置有刀片42,刀片42的上端连接有移动杆43,移动杆43的上端套接有固定杆44,固定杆44的左端连接有驱动电机33。使用时,传送装置3将混合后的料排入模具41内,从模具41的右侧排出长条形的混合料,排出一定长度,刀片42向下切,将混合料切成颗粒料;刀片42连接者移动杆43,移动杆43和固定杆44受电机驱动,使得刀片可以上下移动。
[0012]所述混合外壳21的顶端左侧设置有碎料进口211,碎料进口211的内侧连接有出料导向板15的下端,碎料进口211的下端设置有导向板212。碎料进口211和导向板212用于方便将破碎后的母料排入混合仓2内。
[0013]所述传送外壳31的顶端设置有混合料进口311,混合料进口311的内侧连接有排料通道29的下端。混合料进口311和排料通道29用于输送混合料。
[0014]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双颗粒料从碎料仓的进料口进入碎料仓中破碎,粉碎后的双颗粒料,经过过滤板过滤。不合格的料沿过滤板滑落离开碎料仓,后续二次粉碎;合格的料通过过滤板,经过出料口进入混合仓,同时粘合剂从粘合剂进料口被加入到混合仓,与粉碎的双颗粒料一起混合。混合后的料进入传送机构,被传送到模具中,从模具的右侧挤出,呈现长条形的料,当料排出一定长度时,模具上侧的刀片切下,将长条形的料切成颗粒状的料。刀片连接者移动杆,移动杆和固定杆受电机驱动,使得刀片可以上下移动。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自动混合造粒,效率较高,不会消耗大量的人力。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中的碎料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中的混合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技术中的传送机构和切粒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碎料仓1、碎料外壳11、进料口111、废料出口112、出料口113、进料斗12、碾轮13、过滤板14、出料导向板15、混合仓2、混合外壳21、碎料进口211、导向板212、粘合剂进料斗22、电机23、转轴24、固定环25、混合杆26、混合料导向板27、支撑腿28、排料通道29、传送机构3、传送外壳31、混合料进口311、支撑杆32、驱动电机33、旋转轴34、旋转叶片35、切粒机构4、模具41、刀片42、移动杆43、固定杆44。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参看图1

4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颗粒料自动造粒混合装置,它包括碎料仓1、混合仓2、传送机构3、切粒机构4。
[0023]碎料仓1的下端连接于混合仓2的顶端左侧,碎料仓1包括碎料外壳11、进料斗12、碾轮13、过滤板14、出料导向板15,碎料外壳11的顶端安装有进料斗12,碎料外壳11的内侧上端安装有碾轮13,碎料外壳11的内侧中间部分设置有过滤板14,碎料外壳11的下端连接有过滤板14,碎料外壳11的下端连接有出料导向板15;碎料外壳11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111,进料口111内侧安装有进料斗12;碎料外壳11的左侧设置有废料出口112,废料出口112的下表面与过滤板14的上表面齐平;碎料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颗粒料自动造粒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碎料仓(1)、混合仓(2)、传送机构(3)、切粒机构(4),碎料仓(1)的下端连接于混合仓(2)的顶端左侧,混合仓(2)的右侧底端连接有传送机构(3),传送机构(3)的右侧连接有切粒机构(4);所述混合仓(2)包括混合外壳(21)、粘合剂进料斗(22)、电机(23)、转轴(24)、固定环(25)、混合杆(26)、混合料导向板(27)、支撑腿(28),混合外壳(21)的顶端右侧安装有粘合剂进料斗(22),混合外壳(21)的顶端中间部分设置有电机(23),电机(23)连接有转轴(24),转轴(24)的末端连接有固定环(25),固定环(25)设置于混合外壳(21)的外侧下表面,转轴(24)的两侧固定设置有数根混合杆(26),混合料导向板(27)设置有碎料外壳(11)的内侧下端,碎料外壳(11)的下边面设置有支撑腿(28),碎料外壳(11)的底端设置有排料通道(2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颗粒料自动造粒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碎料仓(1)包括碎料外壳(11)、进料斗(12)、碾轮(13)、过滤板(14)、出料导向板(15),碎料外壳(11)的顶端安装有进料斗(12),碎料外壳(11)的内侧上端安装有碾轮(13),碎料外壳(11)的内侧中间部分设置有过滤板(14),碎料外壳(11)的下端连接有过滤板(14),碎料外壳(11)的下端连接有出料导向板(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颗粒料自动造粒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碎料外壳(11)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111),进料口(111)内侧安装有进料斗(1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颗粒料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樟强章圣华杨尊玲赖建彬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中农牧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