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多场合的鞋底和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6791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多场合的鞋底和鞋,其中适用多场合的鞋底包括鞋底本体、碳纤维件、牵引组件和驱动组件;鞋底本体内形成有沿鞋底本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滑道;碳纤维件置于滑道中并被配置为至少允许停靠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牵引组件位于鞋底本体内,其包括第一牵引件和第二牵引件,第一牵引件与碳纤维件的前端固接并沿滑道的前端伸出,第二牵引件与碳纤维件的后端固接并沿滑道的后端伸出;驱动组件包括操作部和与第一牵引件和第二牵引件均连接的动作部,操作部露出于鞋底本体并在受控时驱动动作部以使动作部向前牵拉第一牵引件或向后牵拉第二牵引件。可适用于两种场合,且变换时不需要换鞋,更方便。更方便。更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多场合的鞋底和鞋


[0001]本技术涉及鞋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多场合的鞋底和鞋。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设置有碳纤维板的鞋底,其内置的碳纤维板一般是通过热粘接工艺直接复合在中底中间的,因此碳纤维板的位置是固定的,而碳纤维板一般是为了增加弯折刚度,以提高鞋底回弹力和减少运动损伤风险而设置的,其本身较硬,穿着舒适感不强,主要起到功能性作用,这就导致现有的具有碳纤维板的鞋底无法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例如在打篮球等情况,具有碳纤维板的鞋底可以提供较好的功能性,但是在正常走路的情况,具有碳纤维板的鞋底因为需要较大的力才能有足够的形变,会使得穿着舒适感下降。
[0003]而正常的不具备有碳纤维板的鞋底,虽然在平时使用时舒适度高,但是在运动时,则存在回弹力小,运动损伤风险大的问题,不适于运动,用户需要根据两个不同的使用场合买两双鞋,增加经济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适用多场合的鞋底和鞋。
[0005]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第一技术方案,一种适用多场合的鞋底,包括
[0007]鞋底本体,其内形成有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滑道;
[0008]碳纤维件,其置于所述滑道中并被配置为至少允许停靠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于第一位置,所述碳纤维件的前端越过所述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跖骨部的位置,于第二位置,所述碳纤维件的前端位于所述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跖骨部的位置的后方;
[0009]牵引组件,其位于所述鞋底本体内,其包括第一牵引件和第二牵引件,所述第一牵引件与所述碳纤维件的前端固接并沿所述滑道的前端伸出,所述第二牵引件与所述碳纤维件的后端固接并沿所述滑道的后端伸出;
[0010]驱动组件,其包括操作部和与所述第一牵引件和所述第二牵引件均连接的动作部,所述操作部露出于所述鞋底本体并在受控时驱动所述动作部以使所述动作部向前牵拉第一牵引件或向后牵拉第二牵引件。
[0011]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在第二技术方案中,所述碳纤维件还允许停靠于第三位置,于第三位置,所述碳纤维件的前端位于所述鞋底本体对应人体前掌部的位置的后方。
[0012]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在第三技术方案中,所述鞋底本体还设有牵引件通道和连通所述牵引件通道和所述滑道前端和后端的两转向通道,所述动作部置于所述牵引件通道内,所述第一牵引件和所述第二牵引件分别经由两所述转向通道后与所述牵引件通道内的动作部连接。
[0013]基于第三技术方案,在第四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转杆和转动电机,所述
转杆转动连接于所述鞋底本体且其与所述第一牵引件和所述第二牵引件对应的部分设有绞盘,所述绞盘形成所述动作部;
[0014]所述转动电机装设于所述鞋底本体并部分露出于所述鞋底本体以形成所述操作部;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转杆固接以带动所述转杆转动。
[0015]基于第三技术方案,在第五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组件为转杆,所述转杆转动连接于所述鞋底本体,所述转杆一端露出于所述鞋底本体以形成所述操作部,所述转杆与所述第一牵引件和所述第二牵引件对应的部分设有绞盘,所述绞盘形成所述动作部。
[0016]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在第六技术方案中,所述动作部包括第一动作子部和第二动作子部,所述第一动作子部和第二动作子部分别用于向前牵拉第一牵引件或向后牵拉第二牵引件。
[0017]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在第七技术方案中,所述滑道数量为多个并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左右方向布设,所述牵引组件、所述动作部、所述碳纤维件数量与所述滑道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0018]基于第七技术方案,在第八技术方案中,所述碳纤维件为棒体。
[0019]基于第一技术方案或第六技术方案,在第九技术方案中,所述鞋底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保护管,所述第一本体设有容置腔,所述保护管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被配置为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前后方向不可被压缩,所述保护管设有所述滑道。
[0020]基于第三技术方案,在第十技术方案中,所述鞋底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和保护管,所述第一本体设有容置腔,所述保护管置于所述容置腔内并被配置为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前后方向不可被压缩,所述保护管设有所述滑道、所述牵引件通道和所述转向通道。
[0021]第十一技术方案,一种鞋,包括鞋面部和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十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种适用多场合的鞋底,所述鞋面部与所述鞋底固接。
[0022]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0023]1、在鞋底本体内设置滑道,并将碳纤维件置于于滑道内。通过设置滑道给碳纤维件提供滑动空间,使得碳纤维件能够在鞋底本体内滑动,调节位置以调节鞋底本体不同位置的弯折刚度。
[0024]通过设置牵引机构和驱动机构带动碳纤维件滑动,并使碳纤维件至少停靠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将碳纤维件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第一牵引件和第二牵引件固接,第一牵引件和第二牵引件分别从滑道的前端和后端伸出,与驱动组件的动作部连接。通过操作驱动组件的操作部使得动作部向前牵拉第一牵引件,使得碳纤维件往前滑动;通过操作驱动组件的操作部使得动作部向后牵拉第二牵引件,使得碳纤维件往后滑动。
[0025]由于在人体在使用时,主要在足部的跖骨部弯曲,因此设置碳纤维件至少停靠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时,碳纤维件的前端越过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跖骨部的位置,使得鞋底本体对应跖骨部位置的弯折刚度增加,回弹力提高,并减少运动损伤,适于高强度运动,如打篮球。在第二位置时,碳纤维件的前端位于鞋底本体对应人体跖骨部位置的后方,使得鞋底本体对应跖骨部的位置弯折刚度减小。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可以通过驱动组件使碳纤维件滑动并停靠于第一位置,减小运动损伤的风险。在日常行走时,可以通过驱动组件使碳纤维件滑动并停靠于第二位置,使得鞋底更舒适。
[0026]不需要根据两种场合购买两种鞋,更经济。且两种场合变换时不需要换鞋,更方便。
[0027]2、设置碳纤维件还被允许停靠于第三位置,在第三位置碳纤维件的前端位于鞋底本体对应人体前掌部的后方,使得鞋底本体前掌部的弯折刚度减小,使得鞋底本体前掌部更加柔软,更舒适。该鞋底在使用时可以根据需求调节碳纤维件滑动并停靠于不同的位置。
[0028]3、设置牵引件通道和转向通道给第一牵引件和第二牵引件提供滑动空间,并且,第一牵引件和第二牵引件通过转向通道可同时设于一个动作部上,减少动作部数量,操作方便。
[0029]4、设置驱动组件包括转杆和转动电机,通过转动电机带动转杆转动。转杆与第一牵引件和所述第二牵引件对应的部分设有绞盘用于与第一牵引件和第二牵引件连接,转杆转动时,绞盘向前牵拉第一牵引件或向后牵拉第二牵引件,以带动碳纤维件滑动,该结构操作简单,且调整迅速。
[0030]5、设置驱动为转杆,并使转杆一端露出鞋底本体形成操作部。在转杆与牵引件对应的部分设有绞盘用于与第一牵引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多场合的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底本体(1),其内形成有沿所述鞋底本体(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滑道(121);碳纤维件(2),其置于所述滑道(121)中并被配置为至少允许停靠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于第一位置,所述碳纤维件(2)的前端越过所述鞋底本体(1)对应人体跖骨部的位置,于第二位置,所述碳纤维件(2)的前端位于所述鞋底本体(1)对应人体跖骨部的位置的后方;牵引组件(3),其位于所述鞋底本体(1)内,其包括第一牵引件(31)和第二牵引件(32),所述第一牵引件(31)与所述碳纤维件(2)的前端固接并沿所述滑道(121)的前端伸出,所述第二牵引件(32)与所述碳纤维件(2)的后端固接并沿所述滑道(121)的后端伸出;驱动组件(4),其包括操作部(431)和与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均连接的动作部(432),所述操作部(431)露出于所述鞋底本体(1)并在受控时驱动所述动作部(432)以使所述动作部(432)向前牵拉第一牵引件(31)或向后牵拉第二牵引件(3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多场合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件(2)还允许停靠于第三位置,于第三位置,所述碳纤维件(2)的前端位于所述鞋底本体(1)对应人体前掌部的位置的后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多场合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本体(1)还设有牵引件通道(122)和连通所述牵引件通道(122)和所述滑道(121)前端和后端的两转向通道(123),所述动作部(432)置于所述牵引件通道(122)内,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分别经由两所述转向通道(123)后与所述牵引件通道(122)内的动作部(432)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多场合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转杆(42)和转动电机(41),所述转杆(42)转动连接于所述鞋底本体(1)且其与所述第一牵引件(31)和所述第二牵引件(32)对应的部分设有绞盘,所述绞盘形成所述动作部(432);所述转动电机(41)装设于所述鞋底本体(1)并部分露出于所述鞋底本体(1)以形成所述操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紫晓郑志艺邵严昊许源河沈照旭
申请(专利权)人:安踏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