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耐多粘菌素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EC382-2-2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4698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株耐多粘菌素产超广谱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耐多粘菌素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大肠杆菌EC382
‑2‑
2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耐药致病菌
,尤其涉及一株耐多粘菌素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大肠杆菌EC382
‑2‑
2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大肠杆菌O157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可引起人和动物腹泻、出血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等疾病,给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E.coli O157包含多个H型,其中O157:H7是国内外研究最多的一类血清型,具有高致死率。除O157:H7外,近年来多种其他H型被报道与人类严重感染相关,例如O157:H45、O157:H26、O157:H2和O157:H16等。食用受E.coli O157污染的肉类蔬菜等是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目前,E.coli O157仍是世界各国重点追踪和监测的重要病原菌。
[0003]抗生素对于大肠杆菌(包括大肠杆菌O157)感染治疗具有一定辅助作用,但是随着抗生素在畜牧养殖和临床的广泛/过度使用,大肠杆菌及大肠杆菌O157耐药性逐年增加,多重耐药菌株在动物、食品和环境中不断扩散。泛耐药菌株可通过食品传播给人类,给临床和畜牧业细菌感染治疗带来新挑战。当前,耐药菌株的流行和蔓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文献资料显示,大肠杆菌对多数喹诺酮类药的耐药率高达50%,三代头孢的耐药率达到20%以上,且五重、六重、七重耐药情况占主导。多粘菌素(Colistin)被认为是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最后选择。然而自2015年我国首次报道质粒介导黏菌素耐药基因mcr

1以来,耐多粘菌素大肠杆菌在全球范围报道逐渐增多。Mcr

1基因通过可转移质粒在不同的细菌中水平传播,导致新的多重耐药和泛耐药菌开始出现。截止目前,质粒介导的mcr

1基因已经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多种肠杆菌科细菌中检出,部分菌株同时携带超广谱β

内酰胺酶类ESBL基因和mcr

1基因,导致对三代头孢和多粘菌素产生抗性,进一步限制了抗生素的选择,增加了疾病治疗的难度。
[0004]持续追踪监测新耐药菌的出现,及时更新报告耐药菌扩散情况,逐步完善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对于开发新型药物、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株同时携带多重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大肠杆菌O157新菌株

大肠杆菌EC382
‑2‑
2及其应用,该菌株为国际上首次报道,可作为筛选新型抗菌药物的模式菌株,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株致病大肠杆菌(atypical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EPEC)EC382
‑2‑
2,其分类命名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382
‑2‑
2,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GDMCC),保藏地址为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59号楼5楼,邮编:510070,保藏日期为2022年10月27日,保藏编号为GDMCC No:62929。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大肠杆菌EC382
‑2‑
2,属于血清型O157:H26,同时携带18种耐药基因和1种毒力基因,其所携带基因如下:
[0008]耐药基因:ant(2

)

Ia,aph(3

)

Ib,aph(3

)

IIa,aph(3

)

XV,aph(6

)

Id,floR,catB3,CTX

M

55,OXA

4,TEM

214,mcr

1,dfrA1,fosA3,mdf(A),oqxA,oqxB,sul2,tet(A);
[0009]毒力基因:携带编码LEE黏附位点的毒力基因(eae);
[0010]染色体上喹诺酮类耐药突变位点:
[0011]gyrA基因编码产物的第83位的丝氨酸(S)突变为亮氨酸(L);
[0012]gyrA基因编码产物的第87位的天冬氨酸(D)突变为天冬酰胺(N);
[0013]parC基因编码产物的第80位的丝氨酸(S)突变为异亮氨酸(I)。
[0014]所述的致病大肠杆菌EC382
‑2‑
2,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API 20E鉴定为大肠杆菌(5044552),符合率为99.5%。其生化特征如下:ONPG试验(+),精氨酸双水解酶(

),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阳性(

),柠檬酸盐(

),产生硫化氢(

),尿素酶(

),苯丙氨酸脱氨酶(

),吲哚试验(+),VP试验(

),不能液化明胶,发酵葡萄糖、甘露醇、山梨醇、鼠李糖、密二糖、阿拉伯糖,不发酵肌醇、蔗糖和苦杏仁苷,具大肠杆菌典型生理生化特征。血清型分子鉴定为血清型O157:H26。
[0015]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大肠杆菌EC382
‑2‑
2在作为筛选新型抗菌药物的模式菌株中的应用。
[0016]优选,是大肠杆菌EC382
‑2‑
2作为模式菌株在筛选抗大肠杆菌的功能微生物、药物、制剂或抗菌材料中的应用。
[0017]优选,所述的功能微生物、药物、制剂或抗菌材料是抑制耐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多粘菌素E、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氟苯尼考的大肠杆菌的功能微生物、药物、制剂或抗菌材料。
[0018]优选,所述的大肠杆菌EC382
‑2‑
2可作为抗生素药物,例如多粘菌素或三代头孢测定的对照或模式菌株,用于辅助筛选食品微生物防控和临床治疗靶向药物。
[0019]优选,所述的大肠杆菌EC382
‑2‑
2作为检测耐药基因mcr

1/CTX

M

55和毒力基因eae的参照菌株。
[0020]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是能够特异性鉴别大肠杆菌EC382
‑2‑
2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0021]本专利技术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特异性鉴别大肠杆菌EC382
‑2‑
2的引物,包括:F:5
’‑
TAGAAGGCTCTTTGGAAGCA
‑3’
;R: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382
‑2‑
2,保藏编号为GDMCC No:62929。2.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肠杆菌EC382
‑2‑
2在作为筛选新型抗菌药物的模式菌株中的应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是大肠杆菌EC382
‑2‑
2作为模式菌株在筛选抗大肠杆菌的功能微生物、药物、制剂或抗菌材料中的应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功能微生物、药物、制剂或抗菌材料是抑制耐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多粘菌素E、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氟苯尼考的大肠杆菌的功能微生物、药物、制剂或抗菌材料。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肠杆菌EC382
‑2‑
2可作为筛选抗生素药物的对照或模式菌株,用于辅助筛选食品微生物防控和临床治疗靶向药物。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大肠杆菌EC382
‑2‑
2作为检测耐药基因mcr

1/CTX

M

55和毒力基因eae的参照菌株。7.一种能够特异性鉴别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肠杆菌EC38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远斌张淑红代京莎杨广珠吴清平张菊梅陈玲刘欣琪吴诗古其会张友雄韦献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