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介入治疗颅内侧壁动脉瘤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4514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介入治疗颅内侧壁动脉瘤的装置,包括用于贴合瘤颈口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通过弹性连接杆与第二支架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二支架用于对所述第一支架进行固定,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的配合,实现对动脉瘤颈口的封堵。本装置通过片状的密网支架能够在不进入动脉瘤瘤囊内部的情况下,封堵瘤颈口,阻碍血液进入动脉瘤,降低动脉瘤破裂风险,无需填充其他弹簧圈或栓塞剂等,能够避免占位效应。能够避免占位效应。能够避免占位效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介入治疗颅内侧壁动脉瘤的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的
,具体为一种用于介入治疗颅内侧壁动脉瘤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形成的血管瘤样突起,其破裂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具有发病急、症状重、致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0003]目前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是瘤内栓塞和载瘤动脉重建。其中,瘤内栓塞需要利用支架支撑载瘤血管,将弹簧圈或栓塞剂放入动脉瘤瘤腔内,使瘤腔内血流速度减慢或停滞,并逐渐形成血栓,从而封堵动脉瘤腔。但是弹簧圈或栓塞剂不可降解,不能被人体吸收,存在长期的占位效应,影响患者部分生理机能,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技术方案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用于贴合瘤颈口的第一支架;
[0006]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通过弹性连接杆与第二支架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二支架用于对所述第一支架进行固定;
[0007]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的配合,实现对动脉瘤颈口的封堵。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支架为密网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为切割支架,且所述第一支架为片状结构,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为圆柱状或喇叭口状。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连接杆经过热处理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存在角度,所述连接杆的材质包括镍钛铜合金、镍钛铁合金、镍钛铬合金或者金铬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支架的面积大于瘤颈口的面积。
[00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显影点,用于显示第二支架的位置。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支架通过编织方式制成,且所述第一支架具有高金属覆盖率以及低网孔率。
[00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均为记忆合金材料。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的连接方式包括激光焊接、超声焊接、点胶或者物理结扎中的任意一种。
[00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二支架通过激光雕刻制成,且所述第二支架的网孔大于所述第一支架的网孔。
[0016]有益效果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介入治疗颅内侧壁动脉瘤的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8]1、本专利技术通过片状的密网支架能够在不进入动脉瘤瘤囊的情况下,封堵瘤颈口,阻碍血液进入动脉瘤,降低动脉瘤破裂风险,无需填充其他弹簧圈或栓塞剂,能够避免占位效应。
[0019]2、本专利技术通过密网支架具有较高的金属覆盖率和良好的贴壁性,能够适应颅内迂曲的血管,同时在支架释放过程中,带有密网的弹片部分得以释放,能够起到血流导向的作用。
[0020]3、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不需考虑瘤体的尺寸和形状,而只需根据瘤颈口大小选择合适尺寸装置,具体为第一支架的遮挡面积,与目前市面上其他产品的治疗方法相比,本专利技术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整体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热处理成型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装置释放前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装置释放30%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装置释放60%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专利技术装置释放100%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专利技术装置在载瘤血管中的示意图。
[0028]图中:1、第一支架;2、连接杆;3、第二支架;4、显影点;5、微导管;6、输送导丝;7、动脉瘤。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请参阅图1

图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7的装置的实施例一,包括用于贴合瘤颈口的第一支架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为密网支架,同时第一支架1为片状,具有高金属覆盖率和低网孔率,所谓高金属覆盖率是指密网支架的编织丝的PP I很大,编织丝之间的距离很小,从而也就造成了密网支架的网孔很小,从而造成地网孔率,同时第一支架1的面积大于动脉瘤7的瘤颈口的面积,可以将瘤颈口进行封堵,阻碍血流进入到瘤囊内,无需考虑动脉瘤7的瘤体尺寸,只用考虑瘤颈口的尺寸即可,同时由于密网支架为片状,在封堵瘤颈口的同时片状结构不会阻塞旁支血管,因此相较于现有技术,本装置不仅可以应用在侧壁动脉瘤7的治疗上,也同样适用于分叉动脉瘤7上,不会受动脉瘤7位置的影响,密网支架通过编织而成,编织丝材质中至少有一种显影性材料,便于临床判断密网支架位置和打开情况。编织丝材质包括铂铱合金、铂钨合金、钴铬合金、镍钛合金、不锈钢等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金属,使其可以在血管内进行很好的融合。
[0031]所述第一支架1的一端通过弹性连接杆2与第二支架3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二支架3用于对所述第一支架1进行固定,第二支架3为切割支架,切割支架通过激光雕刻而成,网孔相对于密网支架的网孔更大,而切割支架与密网支架是通过弹性连接杆2相固定,连接杆2能够为密网支架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且能够适应颅内迂曲血管,切割支架可以对密网支架起到固定的作用,切割支架从微导管5中释放后,在血管中膨胀,并固定在血管中,由于其与密网支架固定连接,从而保证密网支架的固定以及稳定性,不会在血管中发生移动。
[0032]通过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3的配合,其中片状的第一支架1用于封堵瘤颈口,第二支架3用于对第一支架1进行固定,保证第一支架1不会发生移动,从而实现对动脉瘤7径口的封堵。
[0033]参考图1,第二支架3远离第一支架1的一端为圆柱状或喇叭口状,能够对支架起锚定作用,防止切割支架移位,第二支架3远离第一支架1的一端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显影点4,可以实时的显示第二支架3所处的位置。
[0034]连接杆2经过热处理与第二支架3之间存在角度,连接杆2的材质包括镍钛铜合金、镍钛铁合金、镍钛铬合金或者金铬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0035]第一支架1与第二支架3以及连接杆2均为记忆合金材料,连接杆2通过热处理定型为图2所示角度,整个装置压握在输送导丝6上,装置到达合适位置释放后,连接杆2和密网部分先后弹出,从而释放密网,实现对瘤颈口的封堵。
[0036]而为了更加充分的解释说明本装置的使用过程,结合图3

图6进行介绍:在装置使用过程中,先通过输送导丝6和微导管5将装置输送到动脉瘤7瘤颈口远端的位置,如图3所示,然后回撤微导管5,缓慢释放支架,期间需要用切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介入治疗颅内侧壁动脉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贴合瘤颈口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通过弹性连接杆与第二支架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二支架用于对所述第一支架进行固定;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的配合,实现对动脉瘤颈口的封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介入治疗颅内侧壁动脉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为密网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为切割支架,且所述第一支架为片状结构,所述第二支架远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为圆柱状或喇叭口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介入治疗颅内侧壁动脉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经过热处理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存在角度,所述连接杆的材质包括镍钛合金、镍钛铜合金、镍钛铁合金、镍钛铬合金或者金铬合金中的任意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介入治疗颅内侧壁动脉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面积大于瘤颈口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德敬曾凡艳刘黎明吴钰泽李志刚王国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心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