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极片转运机构及极片转运机械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0813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极片转运机构及极片转运机械手,用于转运极片,包括:第一吸附组件,设有对应吸附极片的涂布区的第一吸附面;第二吸附组件,可拆卸连接于第一吸附组件的一侧,第二吸附组件设有用于吸附极片的极耳区的第二吸附面,第二吸附面的形状与极耳区的形状相适配。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极片转运机构,通过将第二吸附组件可拆卸连接在第一吸附组件上,并在第一吸附组件上设置第一吸附面,在第二吸附组件上设置第二吸附面,以分别对极片的涂布区和极耳区进行吸附。同时,并分别根据涂布区和极耳区的材质,分别控制第一吸附组件和第二吸附组件的吸附力度。从而避免了极片在转运过程中,因涂布区和极耳区的材质不同,而导致等同吸力下产生变形或褶皱。同吸力下产生变形或褶皱。同吸力下产生变形或褶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极片转运机构及极片转运机械手


[0001]本技术涉及电芯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极片转运机构及极片转运机械手。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电芯生产过程中,均需要转运机构来转运极片,以使极片在各个工位之间进行转移。而在现有技术中,转运机构一般布置有多个吸盘,通过负压吸附等手段,对极片进行吸附,然后转运极片。
[0003]但是,由于极片的涂布区和极耳区的涂布层不同,导致极片的涂布区和极耳区抗变形能力不同。此外,由于极片的涂布区和极耳区的厚度不同,也导致了在同等吸附力下,极耳容易产生变形或褶皱。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极片转运机构,其要解决如何避免极片的涂布区和极耳区在转运过程中产生变形或褶皱的技术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极片转运机构,用于转运极片,其包括:第一吸附组件,设有对应吸附所述极片的涂布区的第一吸附面;第二吸附组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吸附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吸附组件设有用于吸附所述极片的极耳区的第二吸附面,所述第二吸附面的形状与所述极耳区的形状相适配。
[000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转运机构还包括安装座,所述第一吸附组件固定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二吸附组件升降设置于安装座上,以调整所述第二吸附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吸附面的距离。
[000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附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吸附构件,所述第二吸附组件至少包括第二吸附构件,所述第一吸附构件上设置有第一吸附通孔,所述第二吸附构件上设置有第二吸附通孔。
[000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附通孔和所述第二吸附通孔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所述第一吸附构件上的所述第一吸附通孔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吸附构件上的所述第二吸附通孔的密度。
[00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附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吸附通孔的直径。
[00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附构件和所述第二吸附构件的吸附面上均安装有缓冲垫。
[00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垫为硅胶垫。
[00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转运机构还包括负压吸引件,所述负压吸引件与所述第一负压构件的第一吸附通孔连通形成第一负压气路,以驱动所述第一吸附构件
吸附极片的涂布区;所述负压吸引件还与所述第二负压构件的第二吸附通孔连通形成第二负压气路,以驱动所述第二吸附构件吸附极耳区。
[001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附组件至少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负压气路通断的第一电磁阀、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负压气路压力的第一调压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一调压阀连通安装在第一负压气路上;
[0015]所述第二吸附组件至少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负压气路通断的第二电磁阀、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负压气路压力的第二调压阀,所述第二电磁阀和所述第二调压阀安装在第二负压气路上。
[0016]本技术还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极片转运机械手,所述极片转运机械手包括机械臂、及前述的极片转运机构,所述极片运转机构可拆卸设于所述机械臂的自由端。
[0017]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0018]本技术中,极片转运机构通过将第二吸附组件可拆卸连接在第一吸附组件上,并在第一吸附组件上设置第一吸附面,在第二吸附组件上设置第二吸附面,以分别对极片的涂布区和极耳区进行吸附。同时,并分别根据涂布区和极耳区的材质,分别控制第一吸附组件和第二吸附组件的吸附力度。从而避免了极片在转运过程中,因涂布区和极耳区的材质不同,而导致等同吸力下产生变形或褶皱。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极片转运机构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的极片转运机构的分解图。
[0021]图3是图1的极片转运机构的驱动原理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3]10

第一吸附组件;11

第一吸附面;12

第一吸附构件;13

第一吸附通孔;14

第一电磁阀;15

第一调压阀;20

第二吸附组件;21

第二吸附面;22

第二吸附构件;23

第二吸附通孔;24

第二电磁阀;25

第二调压阀;30

安装座;40

负压吸引件;41

第一负压气路;42

第二负压气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002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
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7]其方案通过以下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8]请参阅图1,本实施方式的极片转运机构包括第一吸附组件10、第二吸附组件20、安装座30以及负压吸引件40,第一吸附组件10设置有第一吸附面11,第二吸附组件20设置有第二吸附面21。
[002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吸附组件10和第二吸附组件20均单独地安装在安装座30上,并将第一吸附面11和第二吸附面21拼接成吸附面,使第一吸附组件10和第二吸附组件20在负压吸引件40的驱动下,能够以对极片进行吸附。其中,第一吸附面11用于对极片的涂布区进行吸附,第二吸附面21用于对极片的极耳区进行吸附。并且,第一吸附面11和第一吸附构件12的形状分别与极片的涂布区和极耳区相适配。
[0030]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吸附组件20能够升降地安装在安装座30上,以调整第二吸附面21与第一吸附面11之间的垂直距离,使第一吸附面11与第一吸附构件12形成台阶面,进而使第一吸附组件10和第二吸附组件20同时贴合对不同厚度的涂布区与极耳区的吸附,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极片转运机构,用于转运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转运机构包括:第一吸附组件,设有对应吸附所述极片的涂布区的第一吸附面;第二吸附组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一吸附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吸附组件设有用于吸附所述极片的极耳区的第二吸附面,所述第二吸附面的形状与所述极耳区的形状相适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转运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转运机构还包括安装座,所述第一吸附组件固定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二吸附组件升降设置于安装座上,以调整所述第二吸附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吸附面的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片转运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吸附构件,所述第二吸附组件至少包括第二吸附构件,所述第一吸附构件上设置有第一吸附通孔,所述第二吸附构件上设置有第二吸附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片转运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通孔和所述第二吸附通孔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所述第一吸附构件上的所述第一吸附通孔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二吸附构件上的所述第二吸附通孔的密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片转运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吸附通孔的直径。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片转运机构,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燕修柴鑫陈立伟
申请(专利权)人:海目星激光智能装备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