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反应生成设备,包括电机、原料输送泵、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应容器分别竖立安装,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反应容器的下端分别设有进料管,上端分别设有出料管;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原料输送泵,原料输送泵设有进料端和出料端,原料输送泵的出料端与第一反应容器的进料管之间连接有第一输送管道,第一反应容器的出料管与第二反应容器的进料管之间连接有第二输送管道,第二反应容器的出料管与第三反应容器的进料管之间连接有第三输送管道,第三反应容器的出料管连接有用于输出聚二甲基硅氧烷成品的第三输送管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反应彻底、反应效率高、体积较小。积较小。积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反应生成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硅油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反应生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是一种疏水类的有机硅物料,在药品、日化用品、食品、建筑等各领域均有应用。传统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反应生成方法是将二甲基硅氧烷DMC和六甲基二硅氧烷混合后升温,滴加入磷酸,搅拌回流除水得到硅磷酸酯终止剂;将线性体升温,加入氢氧化钾水溶液后搅拌缩聚反应,加入硅磷酸酯终止剂,继续反应得到羟基硅油;将含氢双封头加入羟基硅油,搅拌至混合均匀,升温加入磷腈催化剂,搅拌反应加入氨气终止剂,继续反应后得到含氢硅油;将含氢硅油、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铂金催化剂混合,搅拌反应得到聚二甲基硅氧烷,即二甲基硅油。这种聚二甲基硅氧烷反应生成方法会产生一些中和盐,混在硅油里面,使硅油受到污染,影响硅油质量。
[0003]随着技术的进步,一种新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反应生成方法是将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与阳离子交换树脂发生催化聚合反应,生成聚二甲基硅氧烷。这种反应生成方法能避免产生中和盐混入硅油中,使硅油无味无二次污染。在现有技术中,这种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反应生成设备通常采用单一反应釜。其存在技术问题是: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在单一反应釜中反应不够彻底,反应效率低,聚二甲基硅氧烷中往往会夹杂较多未反应的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同时,单一反应釜的体积巨大,釜体直径通常为2
‑
3m,釜体高度通常为3
‑
5m。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反应彻底、反应效率高、体积较小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反应生成设备。
[0005]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反应生成设备,包括电机、原料输送泵、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所述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分别竖立安装,所述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的下端分别设有进料管,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的上端分别设有出料管;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原料输送泵,所述原料输送泵用于泵送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原料,所述原料输送泵设有进料端和出料端,原料输送泵的出料端与第一反应容器的进料管之间连接有第一输送管道,第一反应容器的出料管与第二反应容器的进料管之间连接有第二输送管道,第二反应容器的出料管与第三反应容器的进料管之间连接有第三输送管道,第三反应容器的出料管连接有用于输出聚二甲基硅氧烷成品的第三输送管道。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之内容置有阳离子交换树脂材料,所述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分别包括筒形主体、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筒状主体的上端设有第一上连接圈,所述上盖体的下端设有第二上连接圈,
第一上连接圈与第二上连接圈相互对接,并通过若干间隔设置的螺丝锁紧固定;所述筒状主体的下端设有第一下连接圈,所述下盖体的上端设有第二下连接圈,第一下连接圈与第二下连接圈相互对接,并通过若干间隔设置的螺丝锁紧固定;所述进料管竖向设于下盖体的下端,所述出料管竖向设于上盖体的上端。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还分别包括上网板和下网板,上网板和下网板的形状分别呈圆形,所述上盖体的第二上连接圈内侧设有上卡槽,所述下盖体的第二下连接圈内侧设有下卡槽,上卡槽和下卡槽的形状分别呈环形,所述上网板的边缘部卡接于上卡槽中,所述下网板的边缘部卡接于下卡槽中,所述阳离子交换树脂材料容置于上网板与下网板之间的筒状主体之中。
[0008]优选地,所述筒形主体的外侧还贴设有保温层。
[0009]优选地,所述筒形主体的内径为377mm,高度为1500mm。
[0010]优选地,所述原料输送泵的进料端连接有进料管道,所述进料管道上设有控制球阀。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输送管道的下端设有第一常闭排料管,第一常闭排料管设有第一常闭控制阀;所述第二输送管道的下端设有第二常闭排料管,第二常闭排料管设有第二常闭控制阀;第三输送管道的下端设有第三常闭排料管,第三常闭排料管设有第三常闭控制阀。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的上端还连接有压力表。
[0013]优选地,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反应生成设备还包括设备支架,所述设备支架包括竖立于地面之上的立架和横向安装于立架之上的横架,所述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的侧部分别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横架之间通过螺丝可拆卸地相连接。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由于设置有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共三套反应容器,因此,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原料能先在第一反应容器进行第一道聚合反应,再在第二反应容器进行第二道聚合反应,最后在第三反应容器进行第三道聚合反应后输出,其反应彻底,反应效率高,反应生成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中夹杂的未反应原料较少;由于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的下端分别设有进料管,上端分别设有出料管,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原料输送泵,原料输送泵的出料端通过第一输送管道连接第一反应容器的进料管,第一反应容器的出料管通过第二输送管道连接第二反应容器的进料管,第二反应容器的出料管通过第三输送管道连接第三反应容器的进料管,第三反应容器的出料管连接有用于输出聚二甲基硅氧烷成品的第三输送管道,因此,电机启动原料输送泵之后,原料能从第一反应容器下端进入第一反应容器,经第一道反应之后,再从第一反应容器的上端输出至第二反应容器的下端,经第二道反应之后,再从第二反应容器的上端输出至第三反应容器的下端,经第三道反应之后,再从第三反应容器的上端输出,这种原料输送方式,能使原料能在三套反应容器中往上移动,与反应容器内部的阳离子交换树脂材料催化聚合反应,并能防止阳离子交换树脂材料沉降于反应容器的底部,进一步提高反应效率;本技术采用三套反应容器,每一个反应容器的体积较小,在本技术优选方式中,反应容器的筒形主体内径为377mm,高度为1500mm,远小于传统单一反应
釜的体积。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或第三反应容器的纵剖视图。
[0017]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9]如图1
‑
图3所示,本技术为一种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反应生成设备,包括电机1、原料输送泵2、第一反应容器3、第二反应容器4和第三反应容器5;所述第一反应容器3、第二反应容器4和第三反应容器5分别竖立安装,所述第一反应容器3、第二反应容器4和第三反应容器5的下端分别设有进料管6,第一反应容器3、第二反应容器4和第三反应容器5的上端分别设有出料管7;所述电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反应生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原料输送泵、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所述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分别竖立安装,所述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的下端分别设有进料管,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的上端分别设有出料管;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原料输送泵,所述原料输送泵用于泵送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原料,所述原料输送泵设有进料端和出料端,原料输送泵的出料端与第一反应容器的进料管之间连接有第一输送管道,第一反应容器的出料管与第二反应容器的进料管之间连接有第二输送管道,第二反应容器的出料管与第三反应容器的进料管之间连接有第三输送管道,第三反应容器的出料管连接有用于输出聚二甲基硅氧烷成品的第三输送管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反应生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之内容置有阳离子交换树脂材料,所述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反应容器分别包括筒形主体、上盖体和下盖体;所述筒形主体的上端设有第一上连接圈,所述上盖体的下端设有第二上连接圈,第一上连接圈与第二上连接圈相互对接,并通过若干间隔设置的螺丝锁紧固定;所述筒形主体的下端设有第一下连接圈,所述下盖体的上端设有第二下连接圈,第一下连接圈与第二下连接圈相互对接,并通过若干间隔设置的螺丝锁紧固定;所述进料管竖向设于下盖体的下端,所述出料管竖向设于上盖体的上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反应生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容器、第二反应容器和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柱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源丰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