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裂岩体公路滑坡和落石的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69560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2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碎裂岩体公路滑坡和落石的治理方法,包括:获取滑坡参数以及落石参数;设定安全系数,对抗滑桩、锚索和棚洞相关参数进行设计;按照滑坡的边坡线进行切坡;在滑坡坡脚打设锚索锚孔,并下放钢绞线,灌入水泥浆,孔口预留锚索;开挖抗滑桩孔;绑扎抗滑桩钢筋笼,分别下放至抗滑桩孔孔底,并连续注入混凝土;架设挡土板;开挖立柱基础孔,安装模板,注入混凝土进行养护;施工连接柱;绑扎棚洞顶板钢筋,安装模板,注入混凝土进行养护;抗滑桩靠山侧分填筑卵石层,并预埋排水管;采用粘土覆盖至填筑坡面线,棚洞顶部填筑粘土覆盖层;修筑公路路面和排水沟。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达到防治高陡碎裂岩体滑坡和落石的目的,具有防灾减灾属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碎裂岩体公路滑坡和落石的治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碎裂岩体公路滑坡和落石的治理方法,属于山区公路、山区铁路、山区镇地、水利工程等滑坡、落石防治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0002]在山区地方一般分布大量地质灾害,其中高陡碎裂岩体滑坡和落石灾害在高寒、高海拔、高烈度区占比总量达到80%以上。伴随强降雨、强震等自然因素,将诱发新一轮的大型滑坡、落石地质灾害,主要城镇、交通干线、水利设施将遭受严重威胁。因此,开展高陡碎裂岩体滑坡和落石灾害治理工程,研发卓有成效的高陡碎裂岩体滑坡、落石治理技术是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0003]有的山区主要发育高山、中高山河谷地貌,河谷两侧发育自然斜坡,受构造活动、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两侧通常会发育不稳定斜坡和孤石,经过地质历史时期演化,将形成滑坡或落石灾害。发育于河谷两侧的不稳定斜坡受活动构造和风化作用影响,通常形成深度较大的构造卸荷带,卸荷带内岩体碎裂,破碎的岩体易于沿基覆面滑动,形成大型或特大型滑坡,对于顺层的岩质边坡更为显著。同时,受高寒、高海拔影响,斜坡表面植被难以生长,岩体裸露,在构造活动、风化作用以及降雨冲刷等作用下碎屑颗粒被带入坡底,逐渐裸露出孤石,演化成落石灾害。此外,一些山区重大工程建设频繁,公路、铁路工程日益增加,道路切坡将加剧不稳定斜坡的失稳,造成不可逆的地质灾害过程。
[0004]目前,高陡碎裂岩体滑坡和落石治理技术仍处于瓶颈期,尤其在快速高效治理方面显得尤为薄弱。迄今已针对滑坡治理研发的抗滑桩、锚固工程、排水等防治技术,以及针对落石灾害治理的被动网、拦石墙、主动网等防治技术,均无法兼顾高陡碎裂岩体滑坡和落石的同时防治。加之高陡斜坡区域坡度陡、高差大,施工空间有限,对于公路边坡,仅可在公路区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但难以支撑多个防治技术的共同施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碎裂岩体公路滑坡和落石的治理方法。本专利技术能够达到防治高陡碎裂岩体滑坡和落石的目的,具有施工便利、承载能力强、经济投入小、加固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防灾减灾属性。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碎裂岩体公路滑坡和落石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针对碎裂岩体滑坡、落石灾害,通过勘察手段获取滑坡参数以及落石参数;(2)通过滑坡和落石规模确定防治工程等级,设定安全系数,对抗滑桩、锚索和棚洞相关参数进行设计;(3)按照滑坡的边坡线进行切坡,切坡过程中应分段由滑坡左右两侧向中间施工;(4)在滑坡坡脚打设锚索锚孔,并下放钢绞线,灌入水泥浆,注浆时应从孔底向上依次注浆,孔口预留锚索;
(5)在滑坡坡脚且位于公路的内侧位置处开挖抗滑桩孔,开挖至设计深度后,清除孔底残渣,并排出孔底水;(6)绑扎抗滑桩钢筋笼,分别下放至抗滑桩孔孔底,并连续注入混凝土,注浆时应从孔底向上依次注浆;(7)架设挡土板,抗滑桩凝固完成后分层架设挡土板,挡土板与抗滑桩固定连接;(8)在滑坡坡脚且位于公路的外侧位置处开挖立柱基础孔,按照设计尺寸绑扎基础和立柱钢筋笼,安装模板,注入混凝土进行养护;(9)按照设计尺寸在抗滑桩和立柱上施工连接柱,连接柱上预留钢筋;(10)通过两个连接柱上预留的钢筋绑扎棚洞顶板钢筋,安装模板,注入混凝土进行养护;(11)抗滑桩靠山侧分填筑卵石层,并预埋排水管,排水管端部包裹土工布;(12)卵石层填筑完成后采用粘土覆盖至填筑坡面线,棚洞顶部按照设计厚度填筑粘土覆盖层;(13)按照设计参数修筑公路路面和排水沟。
[0007]所述棚洞、抗滑桩和锚索构成支挡系统,抗滑桩位于靠山侧,锚索锚固于抗滑桩上部;棚洞内部为公路,公路靠山侧设置排水沟;棚洞由棚洞顶板、立柱、基础、连接柱和粘土覆盖层组成,立柱包括靠山侧立柱和背山侧立柱,抗滑桩作为棚洞的靠山侧立柱,靠山侧立柱通过连接柱与棚洞顶板连接,背山侧立柱下部与基础连接,上部通过连接柱与棚洞顶板连接,棚洞顶板上覆粘土覆盖层。
[0008]所述棚洞顶板顺坡向倾斜5~10
°
,厚度不小于50cm,粘土覆盖层厚度不小于50cm。
[0009]所述连接柱截面为立柱截面的1.2~1.5倍,高度为50cm~150cm,立柱内设置有加强筋。
[0010]所述靠山侧立柱的桩顶高于斜坡面,背山侧立柱下部的基础面积为背山侧立柱截面的1.5~2.0倍,且基础坐落于稳定岩层中。
[0011]所述抗滑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截面为长方形或圆形,直径或边长不小于1.5m,抗滑桩包括嵌固段和悬臂段,嵌固段长度不小于总桩长的1/3,嵌固段位于稳定岩层中,对于碎裂岩体滑坡,嵌固段长度不小于3m且不小于悬臂段长度;悬臂段通过连接柱与棚洞顶板连接。
[0012]所述抗滑桩与锚索通过锚头连接,抗滑桩两侧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孔直径100mm,长度不小于3m,间距3~4m。
[0013]所述锚索由筋体、浆体和锚头组成,筋体为钢绞线,锚索总长度不小于12m,与水平向的角度为10
°
~15
°
,锚索直径不小于70mm,筋体由多根钢绞线组合而成,浆体为水泥砂浆。
[0014]所述步骤(4)中,注浆时从孔底向上依次注浆,孔口预留0.8m长锚索。
[0015]所述步骤(7)中,架设挡土板时按照2~3m高度进行分层架设,挡土板与抗滑桩采用钢筋连接。
[0016]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针对中、大型高陡碎裂岩体滑体和落石的治理工程,现有防治技术难以同时兼顾滑坡和落石的工程防治,由棚洞、抗滑桩和锚索组成的棚洞



锚支挡系统是一个变形协调的、完整的结构体,结构之间力可以互相传递,形成的支档系统可能承受较大的滑坡推
力和落石冲击力,从而用于中、大型高陡碎裂岩体滑坡和落石治理工程。
[0017](2)采用锚索和抗滑桩可治理中、大型高陡碎裂岩体滑体,锚索和抗滑桩可提供较大的抗滑力,保证滑坡的整体稳定性,同时抗滑桩作为棚洞的立柱,加之锚索锚固抗滑桩,增加了棚洞的抗冲击能力,达到防治较大落石冲击力的能力。
[0018](3)棚洞顶部铺设有粘土覆盖层和顶板,落石冲击粘土覆盖层后会分散落石冲击力并作用于顶板,顶板再将冲击力作用于靠山侧抗滑桩和背山侧立柱,然后再将冲击力作用于稳定地层,达到防治落石灾害的目的。
[0019]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适用于中、大型高陡碎裂岩体滑体和落石的治理工程,将抗滑桩、锚索和棚洞有机组合形成棚洞



锚支挡系统,以此达到防治高陡碎裂岩体滑坡和落石的目的,具有施工便利、承载能力强、经济投入小、加固效果显著等特点,具有防灾减灾属性。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支挡系统防治滑坡、落石剖面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支挡系统剖面图及立面图位置;图3为图2中的Ⅰ—Ⅰ立面图;图4为图2中的Ⅱ—Ⅱ图;图中标记为:1

支挡系统;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碎裂岩体公路滑坡和落石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针对碎裂岩体滑坡、落石灾害,通过勘察手段获取滑坡参数以及落石参数;(2)通过滑坡和落石规模确定防治工程等级,设定安全系数,对抗滑桩(18)、锚索(17)和棚洞相关参数进行设计;(3)按照滑坡的边坡线(2)进行切坡,切坡过程中应分段由滑坡左右两侧向中间施工;(4)在滑坡坡脚打设锚索锚孔,并下放钢绞线,灌入水泥浆,注浆时应从孔底向上依次注浆,孔口预留锚索(17);(5)在滑坡坡脚且位于公路的内侧位置处开挖抗滑桩孔,开挖至设计深度后,清除孔底残渣,并排出孔底水;(6)绑扎抗滑桩钢筋笼,分别下放至抗滑桩孔孔底,并连续注入混凝土,注浆时应从孔底向上依次注浆;(7)抗滑桩(18)凝固完成后分层架设挡土板(21),挡土板(21)与抗滑桩(18)固定连接;(8)在滑坡坡脚且位于公路的外侧位置处开挖立柱基础孔,按照设计尺寸绑扎基础和立柱钢筋笼,安装模板,注入混凝土进行养护;(9)按照设计尺寸在抗滑桩(18)和立柱上施工连接柱(14),连接柱(14)上预留钢筋;(10)通过两个连接柱(14)上预留的钢筋绑扎棚洞顶板(13)钢筋,安装模板,注入混凝土进行养护;(11)抗滑桩(18)靠山侧分填筑卵石层(11),并预埋排水管,排水管端部包裹土工布;(12)卵石层(11)填筑完成后采用粘土覆盖至填筑坡面线,棚洞顶部按照设计厚度填筑粘土覆盖层(12);(13)按照设计参数修筑公路路面和排水沟(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碎裂岩体公路滑坡和落石的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棚洞、抗滑桩(18)和锚索(17)构成支挡系统(1),抗滑桩(18)位于靠山侧,锚索(17)锚固于抗滑桩(18)上部;棚洞内部为公路,公路靠山侧设置排水沟(20);棚洞由棚洞顶板(13)、立柱(15)、基础(16)、连接柱(14)和粘土覆盖层(12)组成,立柱(15)包括靠山侧立柱和背山侧立柱,抗滑桩(18)作为棚洞的靠山侧立柱,靠山侧立柱通过连接柱(14)与棚洞顶板(13)连接,背山侧立柱下部与基础(16)连接,上部通过连接柱(14)与棚洞顶板(13)连接,棚洞顶板(13)上覆粘土覆盖层(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云涛谢忠胜蔡强梁炯贺伟明姜昭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