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式气带悬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8484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1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折叠式气带悬挂装置,包括连接组件,前悬臂组件及后悬臂组件,后悬臂组件一端与连接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前悬臂组件转动连接,使用时,连接组件固定于车间立柱工字钢上,气带绑扎在上层,电源线绑扎在下层,有效地解决了操作人员易被绊倒,气带电源线易被烫坏的难题,同时使布线更规整,改善了作业坏境。改善了作业坏境。改善了作业坏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折叠式气带悬挂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海洋工程设备中的切割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式气带悬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压力容器、钢结构制造中,一些大尺寸板材的下料与坡口切割,是采用半自动火焰切割机设备完成。在使用该设备时,需要通电、氧气和奥博气,会使用气带、电源线与气源和配电箱相连接。在施工过程中,气带与电源线布置在地面上,完成后续的切割工作。
[0003]以往的这种布线方式,存在以下弊端:(1)在施工过程成,施工人员会随着半自动火焰切割机移动而移动,以便随时调节火焰大小和割嘴方向,由于气带电源线是布置在地面上的,施工人员在专注于切割时,存在被绊倒的风险;(2)在切割过程中,有时会火花四溅,尤其是在穿孔阶段,容易烫坏混乱摆放的气带或电源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一种可折叠式气带悬挂装置,能够使布线更加规整。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折叠式气带悬挂装置,包括连接组件、后悬臂组件及前悬臂组件,所述后悬臂组件一端与所述连接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悬臂组件转动连接;
[0006]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上设有固定板和两连接板,两所述连接板固定于所述固定板,两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上下对正的通孔,螺栓穿过通孔,并通过螺母将螺栓固定于两所述连接板;
[0007]后悬臂组件,后悬臂组件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及后悬臂主体,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分别设于所述后悬臂主体的两端,所述第一纵梁上设有两转动件,所述螺栓穿过两所述转动件;
>[0008]前悬臂组件,所述前悬臂组件包括套筒和前悬臂主体,所述套筒设于所述前悬臂主体的一端,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二纵梁的外围,所述前悬臂组件可绕所述第二纵梁转动。
[0009]进一步的,所述前悬臂组件包括斜拉筋、横拉筋及纵拉筋,所述斜拉筋和所述横拉筋一端固定,两者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套筒的侧面,所述纵拉筋两端固定于所述斜拉筋和所述横拉筋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后悬臂主体包括横梁、第一斜梁、第二斜梁、第三斜梁、第三纵梁及第四纵梁,所述第一斜梁和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所述第三纵梁和所述第四纵梁的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斜梁和所述横梁,所述第二斜梁和所述第三斜梁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三纵梁之间和所述第三纵梁与所述第四纵梁之间。
[0011]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包括连接组件,前悬臂组件及后悬臂组件,后悬臂组件一端与连接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前悬臂组件转动连接,使用时,连接组
件固定于车间立柱工字钢上,气带绑扎在上层,电源线绑扎在下层,有效地解决了操作人员易被绊倒,气带电源线易被烫坏的难题,同时使布线更规整,改善了作业坏境。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折叠式气带悬挂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折叠式气带悬挂装置中连接组件立体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折叠式气带悬挂装置中后悬挂组件的主视图。
[0015]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可折叠式气带悬挂装置中前悬挂组件的主视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1、连接组件;2、后悬臂组件;3、前悬臂组件;11、固定板;12、连接板;13、螺栓;14、螺母;21、转动件;22、第一斜梁;23、横梁;24、第一纵梁;25、第三纵梁;26、第四纵梁;27、第二纵梁;28、第二斜梁;29、第三斜梁;31、套筒;32、斜拉筋;33、横拉筋;34、纵拉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式气带悬挂装置,结合图1至图4所示,其包括包括连接组件1、后悬臂组件2及前悬臂组件3,后悬臂组件2一端与连接组件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前悬臂组件3转动连接。
[0019]连接组件1上设有固定板11和两连接板12,两连接板12固定于固定板11,两连接板12上设有上下对正的通孔,螺栓13穿过通孔,并通过螺母14将螺栓13固定于两连接板12,螺母14设有两个,分别位于连接板12的外侧。
[0020]后悬臂组件2包括第一纵梁24、第二纵梁27及后悬臂主体,第一纵梁24和第二纵梁27分别设于后悬臂主体的两端,第一纵梁24上设有两转动件21,螺栓13穿过两转动件21,转动件21为连接螺母14,转动件21与螺栓13为转动连接,转动件21带动后悬臂组件2可绕螺栓13自由转动。
[0021]后悬臂主体包括横梁23、第一斜梁22、第二斜梁28、第三斜梁29、第三纵梁25及第四纵梁26。第一斜梁22和横梁23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纵梁24和所述第二纵梁27,第一斜梁22位于横梁23的上方。第三纵梁25和第四纵梁26的两端固定于第一斜梁22和横梁23,第三纵梁25更靠近转动件21。
[0022]第二斜梁28和第三斜梁29分别设于第一纵梁24与所述第三纵梁25之间和所述第三纵梁25与所述第四纵梁26之间。第二斜梁28倾斜设置,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三纵梁25与第一斜梁22的连接处和第二纵梁27和横梁23的连接处,第三斜梁29倾斜设置,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三纵梁25与第一斜梁22的连接处和第四纵梁26与横梁23的连接处。
[0023]前悬臂组件3包括套筒31和前悬臂主体,套筒31设于前悬臂主体的一端,套筒31套设于第二纵梁27的外围,套筒31可绕所述第二纵梁27转动,以实现前悬臂组件3和后悬臂组件2的转动连接。
[0024]前悬臂组件3包括斜拉筋32、横拉筋33及纵拉筋34,斜拉筋32和横拉筋33一端固定,两者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套筒31的侧面,纵拉筋34两端固定于斜拉筋32和横拉筋33上。
[0025]本技术一种可折叠式气带悬挂扫装置使用步骤如下:
[0026]1、选取合适的高度,将连接组件1的固定板11,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于车间立柱工字钢上;
[0027]2、将后悬臂组件2的第二纵梁27,穿入前悬臂组件3的套筒31中,然后将第二纵梁27与第一斜梁22和横梁23组对焊接,使后悬臂组件2和前悬臂组件3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0028]3、吊起前悬臂组件3和后悬臂组件2,将后悬臂组件2中的转动件21的孔心与连接组件1中的连接板12的通孔对齐,插入螺栓13,最后安装好上下的螺母14,至此完成所有部件的组装;
[0029]4、使用时,将气带绑扎在第一斜梁22和斜拉筋32上,将电源线绑扎在横梁23和横拉筋33上,连接好气源、电源、切割设备后,开始进行切割下料工作。
[003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技术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式气带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组件、后悬臂组件及前悬臂组件,所述后悬臂组件一端与所述连接组件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悬臂组件转动连接;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上设有固定板和两连接板,两所述连接板固定于所述固定板,两所述连接板上设有上下对正的通孔,螺栓穿过通孔,并通过螺母将螺栓固定于两所述连接板;后悬臂组件,后悬臂组件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及后悬臂主体,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分别设于所述后悬臂主体的两端,所述第一纵梁上设有两转动件,所述螺栓穿过两所述转动件;前悬臂组件,所述前悬臂组件包括套筒和前悬臂主体,所述套筒设于所述前悬臂主体的一端,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第二纵梁的外围,所述前悬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力明陈坤武立宪郝高正孙相国王金吉贾健闫攀峰卢续亚杨志
申请(专利权)人: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