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带移动件的装置,其具备下述结构,即,即便是以规格上限的强度碰到阶差时有可能破损的强度的移动件,也能降低所述移动件的损伤。带移动件的装置包括:基部;以及移动件,具有车轮及支撑部,所述车轮在移动时在地板面上滚动,所述支撑部在比所述车轮的上端高的位置固定于所述基部且支撑所述车轮,所述基部包括被接触部,所述被接触部设在比所述支撑部更靠移动方向后方且比所述车轮的上端高的位置,且在所述支撑部朝后方弯曲时承接所述移动件的接触。动件的接触。动件的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移动件的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带移动件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尽管是有重量的固定型的装置,但仍可能存在设置时的移动或者即便在设置后仍必须例如数年移动一次左右等的装置中,有时会配设脚轮(caster)等的移动件。
[0003]此处,在使用配设于所述装置的移动件来移动所述装置时,有可能会使移动件碰撞到地板面的阶差。并且,若因所述碰撞导致移动件的支轴等产生大的损伤,则随后的移动有可能变得困难。关于有可能使所述移动件碰撞到地板面的阶差的现象,台车等载放搬运对象物来搬运的带移动件的装置也同样存在。
[0004]作为避免此现象的方法,考虑配设更牢固的移动件。但是,此时会伴随成本增加。对于移动机会很少的装置实施伴随成本增加的对策并非上策。
[0005]日本专利特开2012
‑
38826号公报中提出了下述结构:将与移动件不同的其他部件顶住阶差,以免阶差直接碰到脚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移动件的装置,其具备下述结构,即,即便是以规格上限的强度碰到阶差时有可能破损的强度的移动件,也能降低所述移动件的损伤。
[0007]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带移动件的装置,包括:基部;以及移动件,具有车轮及支撑部,所述车轮在装置的移动时在地板面上滚动,所述支撑部在比所述车轮的上端高的位置固定于所述基部且支撑所述车轮,所述基部包括被接触部,所述被接触部设在比所述支撑部更靠移动方向后方且比所述车轮的上端高的位置,且在所述支撑部朝后方弯曲时承接所述移动件的接触。
[0008]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所述被接触部设在比移动时的所述车轮的旋转中心线更靠移动方向后方。
[0009]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案,所述被接触部设在比移动时的所述车轮的所述旋转中心线与所述车轮的移动方向后端之间的移动方向中央更靠移动方向后方。
[0010]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案,所述被接触部设在比移动时的所述车轮的移动方向后端更靠前方。
[0011]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案,所述支撑部在比所述被接触部高的位置固定在所述基部。
[0012]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案,所述支撑部在比移动时的所述车轮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车轮的移动方向前端之间的移动方向中央更靠移动方向前方,具有向所述基部固定的区域的所述移动方向的中心点。
[0013]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案,所述支撑部在比移动时的所述车轮的移动方向前端更靠后方具有所述中心点。
[0014]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案,所述被接触部被设在处于所述支撑部的弹性变形的范围内时承接所述移动件的接触的位置。
[0015]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案,所述被接触部被设在第一线与第二线的角度为10度以下的位置,所述第一线是连结所述支撑部的、所述支撑部向所述基部的固定部且所述支撑部朝后方弯曲时的所述移动方向的变形的中心点与所述被接触部的线,所述第二线是连结所述中心点与所述车轮中的接触到所述被接触部的部位的线。
[0016]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案,所述移动件在所述车轮与所述被接触部之间具有檐,所述被接触部被设在从第一角度减去第二角度所得的差值角度为10度以下的位置,所述第一角度是所述支撑部的变形前的状态下的第一线与第二线之间的角度,所述第二角度是所述支撑部朝后方弯曲且所述檐被所述被接触部与所述车轮夹着而接触到所述被接触部与所述车轮这两者的状态下的所述第一线与所述第二线之间的角度,所述第一线是连结所述支撑部的、所述支撑部向所述基部的固定部且所述支撑部朝后方弯曲时的所述移动方向的变形的中心点与所述被接触部的线,所述第二线是连结所述中心点与所述车轮中的夹着所述檐而接触到所述被接触部的部位的线。
[0017]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案,所述移动件在彼此之间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所述被接触部被设在与配置在移动方向前方的所述移动件对应的位置。
[0018]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二方案,所述移动件的至少一个是关于彼此相交的两方向的移动而位于移动方向前方的前方配置移动件,且所述被接触部被设在所述前方配置移动件的、与所述两方向两者的移动对应的位置。
[0019](效果)
[0020]根据所述第一方案,与未设置被接触部的情况相比,移动件强力碰到阶差时的、移动件的损伤得以降低。
[0021]根据所述第二方案至第四方案的各方案,与不满足所述各方案的要件的情况相比,被接触部有效地发挥作用。
[0022]根据所述第五方案至第七方案的各方案,与不满足所述各方案的要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被接触部设在高的位置。
[0023]根据所述第八方案至第十方案的各方案,与被接触部被设在支撑部发生塑性变形后承接车轮的接触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避免移动件的破损。
[0024]根据所述第十一方案,与被接触部被设在与配置在移动方向后方的移动件对应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被接触部有效地发挥作用。
[0025]根据所述第十二方案,被接触部对于朝向多个方向的移动有效地发挥作用。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例示作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移动件的装置的图。
[0027]图2是图1的(A)所示的圆R1以及图1的(B)所示的圆R2的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28]图3是表示脚轮碰撞到地板面的阶差的情况的示意图。
[0029]图4是对支轴与车轮位于朝行进方向偏离的位置时的支轴变形时的车轮的上升量进行考察的示意图。
[0030]图5是作为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带移动件的装置的、相当于图2的部分的放大
示意图。
[0031]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带移动件的装置的脚轮碰撞到地板面的阶差的情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3]图1是例示作为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移动件的装置的图。
[0034]图1的(A)表示了包括打印、扫描仪等多个功能的所谓的多功能一体机的一例。另外,此处,列举多功能一体机1来进行说明,但以下的说明并不限于多功能一体机1,而是普遍适用于带脚轮的装置的说明。此处,所谓装置,是指机械、器具、家具、箱子等,可列举包含多功能一体机等的机械、台车、脚轮、桌子等。
[0035]所述多功能一体机1对于以人力提起来移动较重,而在底面1a的四角附近配设有移动用的脚轮1b。所述脚轮1b采用了根据移动方向来改变方向的类型的脚轮,以使多功能一体机1能够朝任何方向移动。关于能够改变所述方向的结构,将参照图2来后述。
[0036]而且,所述多功能一体机1也考虑通过未图示的叉车(forklift)或者手推叉车(hand lift)而抬起来搬运,底面1a与地板面3之间被设定为张开插入叉车或者手推叉车的叉的空间的高度。
[0037]在所述多功能一体机1的情况下,形成所述底面1a的框体或者框架相当于本公开中所述的基体的一例。而且,脚轮1b相当于本公开中所述的移动件的一例。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移动件的装置,包括:基部;以及移动件,具有车轮及支撑部,所述车轮在装置的移动时在地板面上滚动,所述支撑部在比所述车轮的上端高的位置固定于所述基部且支撑所述车轮,所述基部包括被接触部,所述被接触部设在比所述支撑部更靠移动方向后方且比所述车轮的上端高的位置,且在所述支撑部朝后方弯曲时承接所述移动件的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移动件的装置,其中所述被接触部设在比移动时的所述车轮的旋转中心线更靠移动方向后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移动件的装置,其中所述被接触部设在比移动时的所述车轮的所述旋转中心线与所述车轮的移动方向后端之间的移动方向中央更靠移动方向后方。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移动件的装置,其中所述被接触部设在比移动时的所述车轮的移动方向后端更靠前方。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移动件的装置,其中所述支撑部在比所述被接触部高的位置固定在所述基部。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移动件的装置,其中所述支撑部在比移动时的所述车轮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车轮的移动方向前端之间的移动方向中央更靠移动方向前方,具有向所述基部固定的区域的所述移动方向的中心点。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移动件的装置,其中所述支撑部在比移动时的所述车轮的移动方向前端更靠后方具有所述中心点。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移动件的装置,其中所述被接触部被设在处于所述支撑部的弹性变形的范围内时承接所述移动件的接触的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远藤泰辅,篠远启吾,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商业创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