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寝具技术领域,公开缓冲解压床垫,缓冲解压床垫包括:异形棉层,异形棉层上设有沿床垫的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凹陷支撑部、第二凹陷支撑部和第三凹陷支撑部,第一凹陷支撑部、第二凹陷支撑部和第三凹陷支撑部均设置为向下方凹陷的弧形结构,且均沿床垫的宽度方向贯穿床垫,第一凹陷支撑部对应用户的胸背位置,第二凹陷支撑部对应用户的臀部位置,第一凹陷支撑部对应用户的腿部位置;以及床网内胆层,支撑于异形棉层的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缓冲解压床垫能够提高舒适性,避免用户睡眠时产生压胸、压肩等问题,适应人体曲线进行全面的负支撑缓冲解压,增强床垫的回弹性与包裹性。裹性。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缓冲解压床垫
[0001]本技术涉及寝具
,尤其涉及缓冲解压床垫。
技术介绍
[0002]当人们经过一天的劳累工作后,肌肉容易发生酸痛和疲劳,床垫的舒适度对人们的疲劳恢复至关重要。
[0003]目前的床垫在舒适度上仍然存在一些缺陷,用户在趴睡时容易压胸,侧睡容易压肩,无法适应用户的体型曲线做到全面支撑和缓冲解压,且容易出现塌陷,包裹感不足。
[0004]因此亟需缓冲解压床垫,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以上所述,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缓冲解压床垫,提高舒适性,避免用户睡眠时产生压胸、压肩等问题,适应人体曲线进行负支撑缓冲解压,增强床垫的回弹性与包裹性。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提供缓冲解压床垫,包括:
[0008]异形棉层,所述异形棉层上设有沿床垫的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凹陷支撑部、第二凹陷支撑部和第三凹陷支撑部,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所述第二凹陷支撑部和所述第三凹陷支撑部均设置为向下方凹陷的弧形结构,且均沿所述床垫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床垫,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对应用户的胸背位置,所述第二凹陷支撑部对应用户的臀部位置,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对应用户的腿部位置;以及
[0009]床网内胆层,支撑于所述异形棉层的下方。
[0010]作为缓冲解压床垫的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的圆弧宽度为20cm
‑
30cm,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的圆弧深度为2cm
‑
4cm;和/或
[0011]所述第二凹陷支撑部的圆弧宽度为35cm
‑
55cm,所述第二凹陷支撑部的圆弧深度为2cm
‑
4cm;和/或
[0012]所述第三凹陷支撑部的圆弧宽度为20cm
‑
30cm,所述第三凹陷支撑部的圆弧深度为2cm
‑
4cm。
[0013]作为缓冲解压床垫的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凹陷支撑部之间的间距为20cm
‑
30cm,所述第二凹陷支撑部与所述第三凹陷支撑部之间的间距为20cm
‑
30cm;和/或
[0014]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与床头边缘之间的距离为30cm
‑
40cm;和/或
[0015]所述第三凹陷支撑部与床尾边缘之间的距离为30cm
‑
40cm。
[0016]作为缓冲解压床垫的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缓冲解压床垫还包括透气棉层,所述透气棉层叠设于所述异形棉层的上方,所述透气棉层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上方的第一透气区、位于所述第二凹陷支撑部上方的第二透气区和位于所述第三凹陷支撑
部上方的第三透气区,所述第一透气区、所述第二透气区和所述第三透气区中均设有多个透气孔。
[0017]作为缓冲解压床垫的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透气区中设有多个第一透气孔,多个所述第一透气孔呈矩阵分布于所述第一透气区;和/或
[0018]所述第二透气区中设有多个第二透气孔,多个所述第二透气孔呈矩阵分布于所述第二透气区;和/或
[0019]所述第三透气区中设有多个第三透气孔,多个所述第三透气孔呈矩阵分布于所述第三透气区。
[0020]作为缓冲解压床垫的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透气孔和所述第三透气孔的孔径范围均为6cm
‑
10cm,所述第二透气孔的孔径范围为3cm
‑
7cm。
[0021]作为缓冲解压床垫的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相邻所述第一透气孔之间的间距为3cm
‑
5cm;和/或
[0022]相邻所述第二透气孔之间的间距为1cm
‑
3cm;和/或
[0023]相邻所述第三透气孔之间的间距为3cm
‑
5cm。
[0024]作为缓冲解压床垫的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床网内胆层包括自上而下层叠设置的上棉毡、床网和下棉毡,所述床网内设置有多个独立筒弹簧,所述床网的四周均设有黄高弹镶边结构。
[0025]作为缓冲解压床垫的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缓冲解压床垫还包括:
[0026]顶部面料层,设于所述异形棉层的上方,所述顶部面料层采用裥棉制成;以及
[0027]底部面料层,设于所述床网内胆层的下方,所述底部面料层采用裥棉制成。
[0028]作为缓冲解压床垫的一个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缓冲解压床垫还包括围条,所述围条绕设于所述异形棉层和所述床网内胆层的周部,所述围条的上侧与所述顶部面料层连接,所述围条的下侧与所述底部面料层连接,以构成用于容置所述异形棉层和所述床网内胆层的腔体。
[002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30]本技术提供的缓冲解压床垫中设置有异形棉层,异形棉层设于床网内胆层的上方,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异形棉层对应用户的胸背位置、臀部位置和腿部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凹陷支撑部、第二凹陷支撑部和第三凹陷支撑部,第一凹陷支撑部、第二凹陷支撑部和第三凹陷支撑部均设置为向下方凹陷的弧形结构,以适应人体的体型曲线设置让位区域,使得用户趴睡时不压胸,侧睡时肩部可释压,保护脊椎,适应人体曲线进行负支撑缓冲解压,而且不容易出现塌陷,增强了床垫整体的回弹性与包裹性,让用户睡得更舒适、健康。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缓冲解压床垫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不包括围边);
[0033]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异形棉层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透气棉层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中:
[0036]1、异形棉层;11、第一凹陷支撑部;12、第二凹陷支撑部;13、第三凹陷支撑部;
[0037]2、床网内胆层;
[0038]3、透气棉层;31、第一透气区;311、第一透气孔;32、第二透气区;321、第二透气孔;33、第三透气区;331、第三透气孔;
[0039]4、顶部面料层;
[0040]5、底部面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2]本实施例提供缓冲解压床垫,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缓冲解压床垫,其特征在于,包括:异形棉层(1),所述异形棉层(1)上设有沿床垫的长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凹陷支撑部(11)、第二凹陷支撑部(12)和第三凹陷支撑部(13),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11)、所述第二凹陷支撑部(12)和所述第三凹陷支撑部(13)均设置为向下方凹陷的弧形结构,且均沿所述床垫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床垫,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11)对应用户的胸背位置,所述第二凹陷支撑部(12)对应用户的臀部位置,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11)对应用户的腿部位置;以及床网内胆层(2),支撑于所述异形棉层(1)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解压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11)的圆弧宽度为20cm
‑
30cm,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11)的圆弧深度为2cm
‑
4cm;和/或所述第二凹陷支撑部(12)的圆弧宽度为35cm
‑
55cm,所述第二凹陷支撑部(12)的圆弧深度为2cm
‑
4cm;和/或所述第三凹陷支撑部(13)的圆弧宽度为20cm
‑
30cm,所述第三凹陷支撑部(13)的圆弧深度为2cm
‑
4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解压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11)与所述第二凹陷支撑部(12)之间的间距为20cm
‑
30cm,所述第二凹陷支撑部(12)与所述第三凹陷支撑部(13)之间的间距为20cm
‑
30cm;和/或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11)与床头边缘之间的距离为30cm
‑
40cm;和/或所述第三凹陷支撑部(13)与床尾边缘之间的距离为30cm
‑
40c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解压床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解压床垫还包括透气棉层(3),所述透气棉层(3)叠设于所述异形棉层(1)的上方,所述透气棉层(3)上设有位于所述第一凹陷支撑部(11)上方的第一透气区(31)、位于所述第二凹陷支撑部(12)上方的第二透气区(32)和位于所述第三凹陷支撑部(13)上方的第三透气区(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炳坤,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慕思寝室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