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发芽试验排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7401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1 2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公开了种子发芽试验排种器,包括排种板、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控制机构和电源机构,所述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和电源机构装于排种板的内部,所述控制机构装于排种板的外部,所述排种板设有若干个落种机构,若干个所述落种机构包括第一落种腔、第二落种腔和第三落种腔,所述第一移动板装嵌于落种机构的第一落种腔和第二落种腔之间,所述第二移动板装嵌于落种机构的第二落种腔和第三落种腔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整齐排列的排种孔,每个排种孔单次播种一个种子,排种孔埋入培养土的深度相同,解决播种过程中多种、少种,播种深度不一的问题,排种孔矩阵排列设置,便于统计种子的发芽率,提高工作效率。作效率。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子发芽试验排种器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机械
,特别是种子发芽试验排种器。

技术介绍

[0002]发芽率是指测试种子发芽数占测试种子总数的百分比,发芽率是检测种子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农业生产上常常依此来计算用种量。
[0003]在玉米种子发芽试验中,需要将一定量的种子播种后观察其发芽率,目前是采用人工将种子播种于培养土中,待种子发芽后统计发芽率,在此过程中由于为人工播种的原因,容易造成培养土中多种、少种及播种深度不一等问题,对试验的发芽率准确性造成影响。另外,由于种植人员操作习惯等原因,在播种过程中种子的排列杂乱,增加后续统计工作的难度,降低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种子发芽试验排种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子发芽试验排种器,包括排种板、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控制机构和电源机构,所述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和电源机构装于排种板的内部,所述控制机构装于排种板的外部,所述排种板设有若干个落种机构,若干个所述落种机构包括第一落种腔、第二落种腔和第三落种腔,所述第一落种腔设于第二落种腔的上方,所述第二落种腔设于第三落种腔的上方,所述第一移动板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移动板装嵌于落种机构的第一落种腔和第二落种腔之间,所述第二移动板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移动板装嵌于落种机构的第二落种腔和第三落种腔之间。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落种腔为漏斗形状,所述第一落种腔设于排种板的顶部,所述第一落种腔的顶部与排种板的外部连接,所述第一落种腔的底部与第一移动板的第一通孔抵接,所述第一落种腔的上部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落种腔的下部直径。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落种腔为上宽下窄的圆柱体形状,所述第二落种腔的上部与第一移动板的第一通孔抵接,所述第二落种腔的下部与第二移动板的第二通孔抵接,所述第二落种腔上部的直径与第一落种腔的下部直径和第一通孔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二落种腔只能容纳一颗种子。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落种腔为圆柱体形状,所述第三落种腔的上部与第二移动板的第二通孔抵接,所述第三落种腔的直径与第二落种腔的下部直径和第二通孔的直径相同。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三落种腔的底部设有排种孔,所述排种孔插入土壤中,若干个所述落种机构的排种孔设于同一水平面上。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移动板上的若干个第一通孔与排种板上若干个落种机构的第一落种腔和第二落种腔相配合,所述第一通孔设于第一落种腔的底部和第二落种腔的顶部之间时,第一落种腔与第二落种腔之间的通路通畅。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移动板上的若干个第二通孔与排种板上若干个落种机构的第二落种腔和第三落种腔相配合,所述第二通孔设于第二落种腔的底部和第三落种腔的顶部之间时,第二落种腔与第三落种腔之间的通路通畅。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种板内部的两侧设有第一导轨,两侧所述第一导轨之间装有第一移动板,所述第一移动板沿第一导轨方向移动。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轨下方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装于排种板内部两侧,两侧所述第二导轨之间装有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二移动板沿第二导轨方向移动。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移动板的一侧与第一气缸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板的一侧与第二气缸连接,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固定于排种板内部的一侧。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气缸包括第一气缸缸体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一端装于第一气缸缸体内部,另一端与第一移动板固定连接。
[001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气缸包括第二气缸缸体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活塞杆的一端装于第二气缸缸体内部,另一端与第二移动板固定连接。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与第一气缸控制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与第二气缸控制连接,所述控制机构与电源机构连接。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有整齐排列的排种孔,每个排种孔单次播种一个种子,排种孔埋入培养土的深度相同,解决播种过程中多种、少种,播种深度不一的问题,排种孔矩阵排列设置,便于统计种子的发芽率,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外部结构侧视图;
[0021]图3为A

A截面的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伸出状态示意图;
[0022]图4为A

A截面的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收缩状态示意图;
[0023]图5为B

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现结合附图说明与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5所示,种子发芽试验排种器,包括排种板1、第一移动板2、第二移动板3、控制机构4和电源机构5,所述第一移动板2、第二移动板3和电源机构5装于排种板1的内部,所述控制机构4装于排种板1的外部,所述排种板1设有若干个落种机构6,若干个所述落种机构6包括第一落种腔61、第二落种腔62和第三落种腔63,所述第一落种腔61设于第二落种腔62的上方,所述第二落种腔62设于第三落种腔63的上方,所述第一移动板2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21,所述第一移动板2装嵌于落种机构6的第一落种腔61和第二落种腔62之间,所述第二移动板3设有若干个第二通
孔31,所述第二移动板3装嵌于落种机构6的第二落种腔62和第三落种腔63之间。
[0025]所述第一落种61腔为漏斗形状,所述第一落种腔61设于排种板1的顶部,所述第一落种腔61的顶部与排种板1的外部连接,所述第一落种腔61的底部与第一移动板2的第一通孔21抵接,所述第一落种腔61的上部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落种腔61的下部直径。
[0026]所述第二落种腔62为上宽下窄的圆柱体形状,所述第二落种腔62的上部与第一移动板2的第一通孔21抵接,所述第二落种腔62的下部与第二移动板3的第二通孔31抵接,所述第二落种腔62上部的直径与第一落种腔61的下部直径和第一通孔21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二落种腔62只能容纳一颗种子。
[0027]所述第三落种腔63为圆柱体形状,所述第三落种腔63的上部与第二移动板3的第二通孔31抵接,所述第三落种腔63的直径与第二落种腔62的下部直径和第二通孔31的直径相同。
[0028]所述第三落种腔63的底部设有排种孔631,所述排种孔631插入土壤中,若干个所述落种机构6的排种孔631设于同一水平面上
[0029]所述第一移动板2上的若干个第一通孔21与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种子发芽试验排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排种板、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控制机构和电源机构,所述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和电源机构装于排种板的内部,所述控制机构装于排种板的外部,所述排种板设有若干个落种机构,若干个所述落种机构包括第一落种腔、第二落种腔和第三落种腔,所述第一落种腔设于第二落种腔的上方,所述第二落种腔设于第三落种腔的上方,所述第一移动板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移动板装嵌于落种机构的第一落种腔和第二落种腔之间,所述第二移动板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移动板装嵌于落种机构的第二落种腔和第三落种腔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子发芽试验排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落种腔为漏斗形状,所述第一落种腔设于排种板的顶部,所述第一落种腔的顶部与排种板的外部连接,所述第一落种腔的底部与第一移动板的第一通孔抵接,所述第一落种腔的上部直径大于所述第一落种腔的下部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种子发芽试验排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落种腔为上宽下窄的圆柱体形状,所述第二落种腔的上部与第一移动板的第一通孔抵接,所述第二落种腔的下部与第二移动板的第二通孔抵接,所述第二落种腔上部的直径与第一落种腔的下部直径和第一通孔的直径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种子发芽试验排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落种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辛铭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登海种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