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继电器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及电磁继电器,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推动部件、一个或多个动导电片,所述多个动导电片沿其宽度方向并列排布,所述动导电片的两端分别设置动触点;所述推动部件包括盖板和推动主体,盖板和推动主体连接在一起,所述动导电片活动装设于所述盖板和推动主体之间;所述盖板面向所述动导电片的一面安装有一个或多个片状压簧,所述片状压簧顶抵于所述动导电片背对所述动触点的一面,并对所述动导电片具有预压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片状压簧代替现有技术的螺旋式触点弹簧,具有装配简单、力学稳定、预压力调节简便等特点。预压力调节简便等特点。预压力调节简便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继电器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及电磁继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继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继电器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及电磁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现有技术的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磁路系统、接触系统和推动部件,磁路系统的动铁芯连接推动部件,接触系统包括两个静导电片、多个动导电片,动导电片设置在推动部件上,动铁芯通过从线圈产生的磁力而移动,使推动部件带动各动导电片运动,从而使各动导电片的两端设置的动触点分别与两个静导电片上设置的相应的静触点接触或分离,且触点在接触状态,实现多组触点回路并联。上述继电器采用触点弹簧对动导电片施加预压力,实现触点超行程。然而,由于触点弹簧为螺旋式弹簧,因而存在以下不足:螺旋式弹簧预压装配时装配难度较大;螺旋式弹簧要有较大的初始预压力,同时又要匹配反力,选型要求就比较高,且必须特殊定制,加工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继电器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及电磁继电器,其采用片状压簧代替螺旋式触点弹簧实现触点超行程。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继电器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包括推动部件、一个或多个动导电片,所述多个动导电片沿其宽度方向并列排布,所述动导电片的两端分别设置动触点;所述推动部件包括盖板和推动主体,盖板和推动主体连接在一起,所述动导电片活动装设于所述盖板和推动主体之间;所述盖板面向所述动导电片的一面安装有一个或多个片状压簧,所述片状压簧顶抵于所述动导电片背对所述动触点的一面,并对所述动导电片具有预压力。
[0005]进一步的,所述片状压簧与所述动导电片一一对应,所述片状压簧为轴对称结构,所述片状压簧的中部连接于所述盖板,所述片状压簧的两端沿所述动导电片的长度方向排布,并分别与所述动导电片滑动配合,且滑动方向与所述动导电片的长度方向一致。
[0006]进一步的,所述片状压簧的两端与所述动导电片滑动配合的部位分别设为折弯圆角,且所述折弯圆角的外表面与所述动导电片接触。
[0007]进一步的,所述动导电片上在各折弯圆角的两侧棱边处分别设有凹陷部,各折弯圆角的两侧棱边分别处在相应的凹陷部上,且所述凹陷部在所述滑动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折弯圆角的滑动行程;所述凹陷部为凹槽或孔。
[0008]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为金属材质,所述片状压簧铆接于所述盖板。
[0009]进一步的,所述推动主体包括绝缘块和金属部件,所述金属部件与绝缘块固定连接或嵌件注塑成型,且所述金属部件设有与所述动导电片一一对应的至少一个U型槽或至少一组U型槽,所述动导电片位于U型槽的两边之间,所述盖板连接于金属部件,并与金属部件的U型槽围成用于装设所述动导电片的限位框。
[0010]进一步的,所述金属部件包括两连接片,所述两连接片分别为金属材质,所述两连接片分别与所述绝缘块固定连接或嵌件注塑成型,且所述两连接片沿所述动导电片的宽度方向并列设置,两连接片分别一体成型有多个支杆,该多个支杆朝所述盖板的方向延伸,并沿所述连接片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两连接片的支杆一一对应,且同一个连接片上相邻的支杆之间构成所述U型槽;所述盖板与各支杆端部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两连接片分别与所述绝缘块嵌件注塑成型,且所述两连接片位于所述绝缘块中的部分分别设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通槽,所述通槽贯穿所述连接片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个面。
[0012]进一步的,所述动导电片与所述U型槽的两边对应的部位分别设有U型缺口。
[0013]本技术另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底座、磁路系统、两静导电片,磁路系统设置于所述底座,且磁路系统包括线圈组件和动铁芯,动铁芯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线圈组件中;所述两静导电片并列安装在底座上;还包括如上述本技术所述的继电器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所述动铁芯连接所述推动部件,所述动导电片的两端设置的动触点分别与所述两静导电片上设置的相应的静触点相配合。
[00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1、本技术采用所述片状压簧这种冲压式簧片,代替现有技术的触点弹簧,具有冲压式簧片加工简单、装配简单、力学稳定、预压力调节简便等特点,从而克服了采用螺旋式触点弹簧所存在的不足。此外,所述推动主体包括所述盖板和推动主体,使片状压簧、动导电片的安装更便捷,并且,所述盖板、动导电片和片状压簧构成三层平衡结构,能确保多个触点组的间隙一致性、多个触点动作的一致性、多个触点压力的一致性等。
[0016]2、所述片状压簧的两端与所述动导电片滑动配合,能够降低片状压簧与动导电片之间的摩擦力。特别的,所述片状压簧的两端设置折弯圆角,能够进一步降低片状压簧与动导电片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所述动导电片上设有所述凹陷部,能够进一步降低片状压簧与动导电片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并减少折弯圆角的棱边与动导电片摩擦产生金属屑造成动导电片卡死。
[0017]3、所述推动主体包括所述绝缘块和金属部件,一方面能够利用绝缘块隔绝所述动铁芯和动导电片,另一方面使得动导电片与金属部件接触配合不会摩擦出塑料屑,克服了现有技术的推动部件整体为绝缘材质,导致动导电片与推动部件容易摩擦出塑料屑而造成动导电片卡死或触点接触不良。所述金属部件包括所述两连接片,使金属部件结构简单、耗材更少,加工简单。
[0018]4、所述通槽的设置,使得两个连接片注塑完成后仍能保持相对平行,保证推动部件的尺寸一致性和两连接片的嵌件强度,让一体注塑成型更为稳定。
[0019]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一种继电器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及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的主视图;
[0022]图3是本技术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0023]图4是本技术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的仰视图;
[0024]图5是本技术的片状压簧与盖板的组合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的推动主体的分解示意图;
[0026]图7是本技术的推动主体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0027]图8是本技术的推动主体与动导电片的组合示意图;
[0028]图9是图8的俯视图;
[0029]图10是本技术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示意图;
[0030]图11是本技术的接触系统和磁路系统在组合状态与底座的分解示意图;
[0031]图12是本技术的电磁继电器的俯视图(不含外壳);
[0032]图13是图12的A
‑
A剖视图;
[0033]图14是图12的B
‑
B剖视图;
[0034]图15是本技术的复原簧片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包括推动部件、一个或多个动导电片,所述多个动导电片沿其宽度方向并列排布,所述动导电片的两端分别设置动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件包括盖板和推动主体,盖板和推动主体连接在一起,所述动导电片活动装设于所述盖板和推动主体之间;所述盖板面向所述动导电片的一面安装有一个或多个片状压簧,所述片状压簧顶抵于所述动导电片背对所述动触点的一面,并对所述动导电片具有预压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压簧与所述动导电片一一对应,所述片状压簧为轴对称结构,所述片状压簧的中部连接于所述盖板,所述片状压簧的两端沿所述动导电片的长度方向排布,并分别与所述动导电片滑动配合,且滑动方向与所述动导电片的长度方向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片状压簧的两端与所述动导电片滑动配合的部位分别设为折弯圆角,且所述折弯圆角的外表面与所述动导电片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导电片上在各折弯圆角的两侧棱边处分别设有凹陷部,各折弯圆角的两侧棱边分别处在相应的凹陷部上,且所述凹陷部在所述滑动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等于所述折弯圆角的滑动行程;所述凹陷部为凹槽或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为金属材质,所述片状压簧铆接于所述盖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的推动部件与动导电片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主体包括绝缘块和金属部件,所述金属部件与绝缘块固定连接或嵌件注塑成型,且所述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飞飞,朱艺青,谭忠华,洪钒钢,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