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末端可进入椎间隙的椎间植骨导入器,其包括外部设置的植骨套筒,植骨套筒中部设置的内腔以及内腔中插接的钛棒,还包括限位环、弹性筒、骨粒出口、压扁机构和送料锤,所述限位环设置在植骨套筒的中部,植骨套筒的一端设置有弹性筒,弹性筒的中部设置有骨粒出口,限位环的一侧设置有压扁机构,钛棒上放置有送料锤;所述压扁机构包括圆环、限位条和压块,圆环套接在植骨套筒上,限位条对称设置在植骨套筒的外表面,圆环的一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弹性杆和第二弹性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构思巧妙,便于对椎间隙进行植骨,且植骨套筒固定效果好,不易发生滑动,有效防止骨粒泄露及套筒滑动损伤神经根的可能,适用性强。适用性强。适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末端可进入椎间隙的椎间植骨导入器
[0001]本技术涉及植骨导入器,具体为一种末端可进入椎间隙的椎间植骨导入器。
技术介绍
[0002]脊柱融合手术往往需要进行椎间植骨,常用的植骨方法为将自体骨制作成骨粒,用血管钳或者平镊夹持,放入椎间隙并压实。既往也有人专利技术椎间植骨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植骨器末端多为平口,植骨打入时植骨器容易滑动,伤及周围的神经根,或者造成骨块泄漏到椎管,压迫神经,不利于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末端可进入椎间隙的椎间植骨导入器,有效的解决了上述技术背景中提到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外部设置的植骨套筒,植骨套筒中部设置的内腔以及内腔中插接的钛棒,还包括限位环、弹性筒、骨粒出口、压扁机构和送料锤,所述限位环设置在植骨套筒的中部,植骨套筒的一端设置有弹性筒,弹性筒的中部设置有骨粒出口,限位环的一侧设置有压扁机构,钛棒上放置有送料锤;
[0005]所述压扁机构包括圆环、限位条、限位槽、第一弹性杆、第二弹性杆、连接杆和压块,圆环套接在植骨套筒上,限位条对称设置在植骨套筒的外表面,圆环的一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弹性杆和第二弹性杆,第一弹性杆和第二弹性杆一端的内侧均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压块。
[0006]优选的,所述圆环对应限位条位置处开设有限位槽。
[0007]优选的,所述限位条设置的数量为四个,且为竖向平行设置。
[0008]优选的,所述压块为长方体。
[0009]优选的,所述压块为硬质塑料材质的构件。
[0010]优选的,所述钛棒的外径略小于内腔的直径。
[0011]有益效果:本技术在将植骨套筒放置在椎间隙时,将圆环套接在植骨套筒上,此时按压第一弹性杆和第二弹性杆,第一弹性杆和第二弹性杆向内侧移动,第一弹性杆和第二弹性杆向内侧移动带动连接杆和压块向内侧移动,从而通过设置的两个压块将弹性筒夹扁,夹扁时需移动圆环在植骨套筒上的位置,限位条与限位槽的配合,防止圆环转动,使得弹性筒在夹扁后期端部具有一定的位置,此时,将夹扁后的弹性筒插接在椎间隙内即可,插入完成后,松开第一弹性杆和第二弹性杆,即可将圆环第一弹性杆、第二弹性杆、连接杆和压块取下,且弹性筒离开压块后也具有一定的复位弹力,使得弹性筒在椎间隙固定稳定,不会发生滑动,植骨时,将骨粒放置在植骨套筒内,将钛棒插入到内腔,通过送料锤对钛棒的敲击,即可将内腔内的骨粒由骨粒出口送入到需要的位置处,且骨粒还可在第一弹性杆和第二弹性杆对弹性筒夹紧时放入植骨套筒的内腔内,由于弹性筒夹紧,骨粒不会由骨粒出口排出,在弹性筒插入后即可通过钛棒进行植骨,植骨效率高。
[0012]本技术结构新颖,构思巧妙,便于对椎间隙进行植骨,且植骨套筒固定效果好,不易发生滑动,有效防止骨粒泄漏及套筒滑动损伤神经根的可能,适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4]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剖视图;
[0016]图3是本技术第一弹性杆和第二弹性杆设置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圆环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标号:1、植骨套筒;2、内腔;3、钛棒;4、限位环;5、弹性筒; 6、骨粒出口;7、压扁机构;71、圆环;72、限位条;73、限位槽;74、第一弹性杆;75、第二弹性杆;76、连接杆;77、压块;8、送料锤。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1
‑
4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0]实施例一,由图1
‑
4给出,本技术提供一种末端可进入椎间隙的椎间植骨导入器,包括外部设置的植骨套筒1,植骨套筒1中部设置的内腔2以及内腔2中插接的钛棒3,还包括限位环4、弹性筒5、骨粒出口6、压扁机构7和送料锤8,限位环4设置在植骨套筒1的中部,植骨套筒1的一端设置有弹性筒5,弹性筒5的中部设置有骨粒出口6,限位环4的一侧设置有压扁机构7,钛棒3上放置有送料锤8;
[0021]压扁机构7包括圆环71、限位条72、限位槽73、第一弹性杆74、第二弹性杆75、连接杆76和压块77,圆环71套接在植骨套筒1上,限位条72 对称设置在植骨套筒1的外表面,圆环71的一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弹性杆74 和第二弹性杆75,第一弹性杆74和第二弹性杆75一端的内侧均设置有连接杆76,连接杆76的一端设置有压块77。
[0022]圆环71对应限位条72位置处开设有限位槽73,使得圆环71在套接在植骨套筒1上时,由限位条72与限位槽73的配合,防止圆环71转动。
[0023]限位条72设置的数量为四个,且为竖向平行设置,便于限位条72的配合使用。
[0024]压块77为长方体,便于通过压块77对弹性筒5进行压扁。
[0025]压块77为硬质塑料材质的构件,使得压块77具有较高的强度。
[0026]钛棒3的外径略小于内腔2的直径,便于钛棒3插接在内腔2中对其内部的骨粒进行送骨。
[0027]工作原理:本技术在将植骨套筒1放置在椎间隙时,将圆环71套接在植骨套筒1上,此时按压第一弹性杆74和第二弹性杆75,第一弹性杆74 和第二弹性杆75向内侧移动,第一弹性杆74和第二弹性杆75向内侧移动带动连接杆76和压块77向内侧移动,从而通过设置的两个压块77将弹性筒5 夹扁,夹扁时需移动圆环71在植骨套筒1上的位置,限位条72与限位槽73 的配合,防止圆环71转动,使得弹性筒5在夹扁后期端部具有一定的位置,此时,将夹扁后的弹性筒5插接在椎间隙内即可,插入完成后,松开第一弹性杆74和第二弹性杆75,即可将圆环71第一弹性杆74、第二弹性杆75、连接杆76和压块77取下,且弹性筒5离开压
块77后也具有一定的复位弹力,使得弹性筒5在椎间隙固定稳定,不会发生滑动,植骨时,将骨粒放置在植骨套筒1内,将钛棒3插入到内腔2,通过送料锤8对钛棒3的敲击,即可将内腔2内的骨粒由骨粒出口6送入到需要的位置处,且骨粒还可在第一弹性杆74和第二弹性杆75对弹性筒5夹紧时放入植骨套筒1的内腔2内,由于弹性筒5夹紧,骨粒不会由骨粒出口6排出,在弹性筒5插入后即可通过钛棒3进行植骨,植骨效率高。
[0028]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新颖,构思巧妙,便于对椎间隙进行植骨,且植骨套筒1固定效果好,不易发生滑动,有效防止骨粒泄漏及套筒滑动损伤神经根的可能,适用性强。
[00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末端可进入椎间隙的椎间植骨导入器,包括外部设置的植骨套筒(1),植骨套筒(1)中部设置的内腔(2)以及内腔(2)中插接的钛棒(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环(4)、弹性筒(5)、骨粒出口(6)、压扁机构(7)和送料锤(8),所述限位环(4)设置在植骨套筒(1)的中部,植骨套筒(1)的一端设置有弹性筒(5),弹性筒(5)的中部设置有骨粒出口(6),限位环(4)的一侧设置有压扁机构(7),钛棒(3)上放置有送料锤(8);所述压扁机构(7)包括圆环(71)、限位条(72)、限位槽(73)、第一弹性杆(74)、第二弹性杆(75)、连接杆(76)和压块(77),圆环(71)套接在植骨套筒(1)上,限位条(72)对称设置在植骨套筒(1)的外表面,圆环(71)的一侧对称设置有第一弹性杆(74)和第二弹性杆(7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汲长蛟,段向东,孔鹏,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