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5149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8 1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其包括:一非织物层,该非织物层具二表面;一高透湿防水层,该高透湿防水层为多孔隙薄膜,其高透湿防水层贴合于该非织物层的其中一表面上;及一弹性填孔层,该弹性填孔层为亲水性聚氨酯,其弹性填孔层涂布或打印于高透湿防水层表面,且该弹性填孔层的厚度较该高透湿防水层更薄;该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的合成血液透过性可耐压力2.0 psi持续1分钟;及该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的Phi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血液及病毒阻隔的防水透湿复合不织布开发,其具备阻隔病毒、细菌、血液传染及感染悬浮口沫气胶的P3等级(CNS14798)耐弯折、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

技术介绍

[0002]传染病疫情爆发时医疗防护装备需求量短期内倍数暴增,其医疗防护装备价格也随之上涨,各国家开始注重包括防护衣和口罩等防护装备短缺问题。其中防护衣须具备高阻隔性、透湿性、防水性及轻量化的强韧膜材要求,而欧盟EN14126、美国AAMI及中国台湾CNS等标准均对病毒及细菌防疫用的防护衣有标准规范,传统P3等级(CNS14798)医疗防护衣透气度不佳,仍有待开发。
[0003]过去单层透气薄膜由于孔洞的透气路径短无法阻挡病毒阻隔,若厚度提升以加长透气路径,亦无法达到高透气性要求。现有技术仍无法达到优化效果,致使防护衣穿戴者舒适性不佳无法长时间穿戴。当流行病爆发时防护衣的需求量增大,由于医护人员需要长时间穿戴防护衣,因此新一代的防护衣于防护性需维持一定效果,而舒适性提升将是未来开发课题。
[0004]现有技术使用透气性复合薄片材料的研究,如中国台湾专利号089110815所公开,是关于具有顶片、后片及顶片与后片间的吸收核心的吸收对象。后片包括水蒸气可渗透而实质上液体不可渗透的复合薄片材料,其包括黏至水蒸气可渗透的热塑性薄膜的纺黏的不织布。不织布包括主要由可与用来黏合网的黏合剂兼容的纤维所组成的第一层以及由有些可与黏合黏着剂兼容而有些不可兼容的纤维的掺合物与热塑性薄膜所组成的第二层。另一现有技术针对透湿性薄膜研究,如中国台湾专利号102144782所公开,该透湿性薄膜,是能维持通气性、透湿性、机械强度及实用性,且耐透液性。该专利技术的透湿性薄膜是由含有:含融解波峰温度为130~150℃且密度0.940~0.970g/cm 3 的聚乙烯树脂的聚乙烯树脂组成物(A)、无机填充材(B)、及苯乙烯是弹性体(C);且相对于上述聚乙烯树脂组成物(A)与无机填充材(B)的合计100质量份,经添加上述苯乙烯是弹性体(C)1~20质量份的树脂组成物构成;其中,渗出面积未满5%。
[0005]现有技术针对一种具有抗微生物化合物的布料的制造方法研究,如中国台湾专利号105106057所揭露,该抗微生物化合物结合或附着在该布料上。该经处理的布料,该布料本身即可作为消毒材料或灭菌材料。该经处理的布料也展现耐洗涤及非浸出特性。其中所使用的浸染液包括一种或多种抗微生物剂,以及将该经处理的布料作热处理的步骤。又现有技术针对血液与病毒阻碍的复合织物涂层研究,如中国台湾专利号099118884所公开,一种复合织物,其包括一不织物,一可熔纤维的完全压延的不织物较佳;及一单片可透气的聚合物层,其在该织物的至少一边表面上且具有优良的透气性、好的抗磨性及提供对抗血液及病毒试剂二者的保护。一种复合织物,其包括在纤维状基材织物上的单片涂层,该复合物具有MVTR至少1500克/平方米/天并通过ASTM F1670血液阻碍测试与ASTM F1671病毒阻碍
测试。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需要求具备高透湿度,同时具备防止血液及病毒穿透;换句话说血液及病毒阻隔防水透湿复合不织布的表面必须要做得滴水不漏,但气体又要能够排出。本专利技术乃是一种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其包括:一非织物层,该非织物层具有两个表面,其非织物层的基重≦70g/

;一高透湿防水层,该高透湿防水层为多孔隙薄膜,其高透湿防水层的基重介于5~30 g/

,其高透湿防水层中含有粉体,其高透湿防水层中粉体重量百分比含量40~70%,牵伸倍率≦400%,高透湿防水层中粉体平均粒径介于0.5~3μm,且该粉体选用碳酸钙(CaCO3),其高透湿防水层贴合于该非织物层的其中一表面上;及一弹性填孔层,该弹性填孔层为亲水性聚氨酯(hydrophilic polyurethane),该亲水性聚氨酯选用至少一亲水性水性聚氨酯(hydrophilic waterborne polyurethane)及亲水性油性聚氨酯(hydrophilic solventborne polyurethane),其弹性填孔层涂布或打印于高透湿防水层表面,且该弹性填孔层的厚度较该高透湿防水层更薄;该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的合成血液透过性可耐压力2.0 psi 持续1分钟;及该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的Phi

X174噬菌体穿透性可耐压力2.0 psi 持续1分钟。其中,该高透湿防水层为散布该粉体后牵伸的多孔隙聚乙烯或聚丙烯薄膜。该非织物层的材质选自水针非织物、针轧非织物、纺黏非织物或熔喷非织物所组成。该非织物层内的纤维直径为0.5~40μm。该非织物层内的纤维材料为至少一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聚乙烯醇、嫘萦、棉、聚胺基甲酸酯和苯乙烯(Styrene)

乙烯(Ethylene)/丁烯(Butylene)

苯乙烯(Styrene)共聚物。该高透湿防水层为3层的共押出薄膜,其层比为1:1:1、1:2:1、1:3:1、1:4:1或1:5:1。该高透湿防水层与弹性填孔层的厚度比例为16:1.5至16:3。该高透湿防水层贴合于该非织物层的透湿度介于1500~7500 g/
㎡ꢀ
.24hr。该非织物层的基重40~100 g/

,该非织物层的透湿度达≧1500g/
㎡ꢀ
.24hr。该高透湿防水层中粉体重量百分比含量40~60%,该高透湿防水层的透湿度达≧1500 g/
㎡ꢀ
.24hr。该高透湿防水层中粉体平均粒径2μm,该高透湿防水层的透湿度达≧1500 g/

.24hr。该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透湿度达≧1500 g/

.24hr。本专利技术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包括有非织物层表面具有至少三层的共押出薄膜的高透湿防水层,再以弹性填孔层涂布或打印于高透湿防水层表面,以达到高耐水压及高透气性的抗血液及病毒功能。其结构及功能有别于现有技术。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
[0008]附图标记说明101:非织物层;201:高透湿防水层;2011:第一层的共押出薄膜;2012:第二层的共押出薄膜;2013:第三层的共押出薄膜;
20111:粉体;301:弹性填孔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亦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
[0010]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乃是一种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其包括:一非织物层101,该非织物层101具有两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非织物层,该非织物层具有两个表面,其非织物层的基重≦70g/

;一高透湿防水层,该高透湿防水层为多孔隙薄膜,其高透湿防水层的基重介于5~30 g/

,其高透湿防水层中含有粉体,其高透湿防水层中粉体重量百分比含量40~70%,牵伸倍率≦400%,高透湿防水层中粉体平均粒径介于0.5~3μm,且该粉体选用碳酸钙,其高透湿防水层贴合于该非织物层的其中一表面上;及一弹性填孔层,该弹性填孔层为亲水性聚氨酯,该亲水性聚氨酯选用至少一亲水性水性聚氨酯及亲水性油性聚氨酯,其弹性填孔层涂布或打印于高透湿防水层表面,且该弹性填孔层的厚度较该高透湿防水层更薄;该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的合成血液透过性可耐压力2.0 psi 持续1分钟;及该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的Phi

X174噬菌体穿透性可耐压力2.0 psi 持续1分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其特征在于:该高透湿防水层为散布该粉体后牵伸的多孔隙聚乙烯或聚丙烯薄膜。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其特征在于:该非织物层的材质选自水针非织物、针轧非织物、纺黏非织物或熔喷非织物所组成。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血液及病毒的防护衣用非织物,其特征在于:该非织物层内的纤维直径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甫骏廖炳森蔡亚彤王聪嘉王秋迪
申请(专利权)人:卫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