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属于制冷设备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冷模块及蓄冷模组;蓄冷模块包括:壳体,其内部盛放有蓄冷材料;灌装口,贯穿设置在壳体的一侧壁上,且灌装口上设有密封件;加强筒,沿其轴线方向依次贯穿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壁;凸台,凸出设置在壳体的至少一个外侧面上,能够对壳体进行支撑隔离作用。本申请的蓄冷模块及蓄冷模组,通过在壳体的密闭内腔内设置蓄冷材料,可以实现蓄冷模块或模组直接安装设置于冷库或者冷链设备内部用于蓄冷,从而利用夜间低谷电或者余电将电能转换为冷能进行存储,在峰电期间将冷能释放,降低运行费用,对电网起到移峰填谷的作用。起到移峰填谷的作用。起到移峰填谷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冷模块及蓄冷模组
[0001]本申请属于制冷设备设计
,具体涉及一种蓄冷模块及蓄冷模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冷藏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冷库和冷链是低温冷藏业发展的基础,它可以将食品保鲜和低温存储,以调节市场供需关系,因此,冷库和冷链的建设和发展与民生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
[0003]冷库和冷链一般是采用电驱动制冷设备以供冷库制冷控温,是工业企业中的耗电大户之一,因此,它的后期运行费用高昂,国家为了提高电网安全,出台了峰谷电价政策,鼓励各行业加大对谷电的利用,减少使用峰电,为降低冷库的运行费用提供了契机。
[0004]为此,需要设计一种可以利用夜间低谷电或者余电期间电力进行充冷的蓄冷设备,并且其可以安装或者放置在冷库内部,从而在其它用电期间释放冷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蓄冷模块及蓄冷模组。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蓄冷模块,包括:
[0007]壳体,其具有用于盛放蓄冷材料的密闭内腔;
[0008]灌装口,其贯穿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壁上,并与所述密闭内腔连通,且所述灌装口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密封件;
[0009]加强筒,所述加强筒沿其轴线方向依次贯穿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壁,并与该两个侧壁在接触位置进行密封固定;
[0010]凸台,其凸出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至少一个外侧面上;
[0011]其中,所述壳体和所述凸台的形状、每个外侧面上所述凸台的数量以及所述凸台在所述壳体上的布置位置,被配置成:
[0012]当所述壳体以其中一侧的凸台朝下的方式放置在一水平面上时,所述凸台能够对所述壳体进行支撑,并使得所述壳体上除凸台外的其他部分未与该水平面接触;以及
[0013]当至少两个所述壳体竖直叠放,且相邻两个所述壳体之间至少间隔一个凸台时,相邻两个所述壳体之间除凸台外的其他部分均未相互接触。
[0014]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的蓄冷模块还包括:
[0015]间隔筒,所述间隔筒沿其轴线方向依次贯穿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壁,并与该两个侧壁在接触位置进行密封固定,另外,所述间隔筒轴向的至少一端端面凸出对应侧的所述壳体侧壁的外壁面,其中,凸出的部分形成所述凸台。
[0016]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当所述壳体上的间隔筒数量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间隔筒的轴线相互平行。
[0017]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壳体外形呈矩形板状,其中:
[0018]所述凸台是设置在面积较大的顶板和/或底板上,当顶板和底板均设置有凸台时,两侧的凸台数量和位置相同;以及
[0019]当对应壁板上的所述凸台数量为一个时,其位于该壁板的中心位置;以及
[0020]当对应壁板上的所述凸台数量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凸台均位于沿该壁板宽度方向的中点位置,同时,至少两个凸台沿该壁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以及
[0021]所述加强筒是依次垂直贯穿所述顶板和底板进行设置,且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筒均匀分布在所述凸台周围;以及
[0022]所述灌装口是设置在与所述顶板或底板相垂直的其中一块侧壁板上。
[0023]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间隔筒是依次垂直贯穿所述顶板和底板进行设置,其轴向两端端面凸出对应侧的顶板或底板的部分,形成对应侧的凸台。
[0024]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具有所述灌装口、所述加强筒、所述间隔筒以及由所述间隔筒形成的凸台的所述壳体,为一体成型构件。
[0025]第二方面,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蓄冷模组,包括:
[0026]至少两个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蓄冷模块,至少两个所述蓄冷模块是采用竖直方向进行叠放,且在相邻两个所述蓄冷模块的两个壳体之间至少间隔一个凸台,另外,所述蓄冷模块的壳体上设置有间隔筒,所述间隔筒的数量为一个或相互平行的至少两个,其中,所述凸台由对应的间隔筒轴向的至少一端端面凸出对应侧壳体侧壁而形成;
[0027]固定杆,其数量与每个所述蓄冷模块上间隔筒的数量相同,每根所述固定杆沿竖直方向依次穿过两个所述蓄冷模块的壳体上位于同一位置处的间隔筒后,将两个所述蓄冷模块进行串联,并在最外侧通过固定件对位于它们之间的至少两个所述蓄冷模块进行固定。
[0028]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蓄冷模组还包括:
[0029]保护件,所述保护件平行设置在所述固定杆的一侧,且所述保护件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杆与对应侧的固定杆进行固定,所述保护件用于从一侧对位于所述固定杆上的至少两个所述蓄冷模块进行防碰撞保护。
[0030]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保护件包括一矩形框,所述矩形框由位于同一平面的多根横梁和竖梁相互连接构成,其中,当所述矩形框的横梁是沿与固定杆平行的方向设置时,是所述矩形框两端的竖梁分别与所述固定杆的对应端通过连接杆进行固定连接,另外,当所述固定杆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每根所述固定杆端部分别通过一根的连接杆连接至对应侧的所述竖梁,且位于同一端的至少两根连接杆相互平行。
[0031]根据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固定杆为空心结构杆。
[0032]本申请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33]1)本申请的蓄冷模块及蓄冷模组,包括具有密闭内腔以及灌装口的壳体,通过在密闭内腔蓄冷材料,可以实现蓄冷模块或模组直接安装设置于冷库或者冷链设备内部用于蓄冷,从而利用夜间低谷电或者余电将电能转换为冷能进行存储,在峰电期间将冷能释放,降低运行费用,对电网起到移峰填谷的作用;
[0034]2)本申请的蓄冷模块及蓄冷模组中,通过凸台结构是设计,能够避免后期安装时单独安装间隔结构,既节约了材料,又可提高效率;
[0035]3)本申请的蓄冷模块及蓄冷模组中,通过加强筒的设计,可以提高蓄冷模块及模
组的结构强度,防止由于挤压、蓄冷材料相变发生体积变化导致的蓄冷模块及模组变形或破损;
[0036]4)本申请的蓄冷模组中,通过凸台结构的设计,可以增大与固定杆的接触面积,提高蓄冷模块的承重能力,从而大大降低蓄冷模块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变形或者破损的风险;
[0037]5)本申请的蓄冷模组中,通过保护件的设计,可有效防止蓄冷模块碰撞,降低其使用过程中的变形或者破损的风险。
附图说明
[0038]图1是本申请蓄冷模块的其中一种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
[0039]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蓄冷模块的结构侧视图;
[0040]图3是图1中A
‑
A剖视图;
[0041]图4本申请蓄冷模块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侧视图;
[0042]图5中5a和5b分别表示图2和图4两种实施例中两个蓄冷模块的两种布置方式;
[0043]图6是本申请冷模组的其中一种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冷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1),其具有用于盛放蓄冷材料(102)的密闭内腔;灌装口(103),其贯穿设置在所述壳体(101)的一侧壁上,并与所述密闭内腔连通,且所述灌装口(103)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密封件(104);加强筒(105),所述加强筒(105)沿其轴线方向依次贯穿所述壳体(101)的相对的两个侧壁,并与该两个侧壁在接触位置进行密封固定;凸台(106),其凸出设置在所述壳体(101)的至少一个外侧面上;其中,所述壳体(101)和所述凸台(106)的形状、每个外侧面上所述凸台(106)的数量以及所述凸台(106)在所述壳体(101)上的布置位置,被配置成:当所述壳体(101)以其中一侧的凸台(106)朝下的方式放置在一水平面上时,所述凸台(106)能够对所述壳体(101)进行支撑,并使得所述壳体(101)上除凸台(106)外的其他部分未与该水平面接触;以及当至少两个所述壳体(101)竖直叠放,且相邻两个所述壳体(101)之间至少间隔一个凸台(106)时,相邻两个所述壳体(101)之间除凸台(106)外的其他部分均未相互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间隔筒(107),所述间隔筒(107)沿其轴线方向依次贯穿所述壳体(101)的相对的两个侧壁,并与该两个侧壁在接触位置进行密封固定,另外,所述间隔筒(107)轴向的至少一端端面凸出对应侧的所述壳体(101)侧壁的外壁面,其中,凸出的部分形成所述凸台(10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冷模块,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壳体(101)上的间隔筒(107)数量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间隔筒(107)的轴线相互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冷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1)外形呈矩形板状,其中:所述凸台(106)是设置在面积较大的顶板和/或底板上,当顶板和底板均设置有凸台(106)时,两侧的凸台(106)数量和位置相同;以及当对应壁板上的所述凸台(106)数量为一个时,其位于该壁板的中心位置;以及当对应壁板上的所述凸台(106)数量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凸台(106)均位于沿该壁板宽度方向的中点位置,同时,至少两个凸台(106)沿该壁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以及所述加强筒(105)是依次垂直贯穿所述顶板和底板进行设置,且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筒(105)均匀分布在所述凸台(106)周围;以及所述灌装口(103)是设置在与所述顶板或底板相垂直的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智勇,张榜,赖伟聪,龙凯,崔小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爱能森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