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控制开关模块的防雾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3904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防雾膜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控制开关模块的防雾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体积小巧的光电耦合器U1和双向可控硅Q1构成的控制开关模块,有效地减少了电路元件的体积,从而使产品轻薄化;控制开关模块还增加了转接引线,通过转接引线,市电的零线也经由控制开关模块再到发热体,发热体因此只需要连接控制开关模块即可,不再需要直接连接市电,也就不会出现发热体的电源输入端一个脚连接控制开关模块,一个脚又要连接市电,市电的火线与零线均连接控制开关模块,发热体的火线接线端和零线接线端均连接控制开关控制模块,接线逻辑清晰明了,接线方式也更简单,不容易出错。不容易出错。不容易出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控制开关模块的防雾膜


[0001]本技术涉及防雾膜,尤其涉及一种带控制开关模块的防雾膜。

技术介绍

[0002]在卫生间浴室等生活环境中,在人们进行淋浴或者使用热水洗漱时,浴室镜很容易起雾,影响人们对浴室镜的使用。为了达到除雾效果,目前的做法是在镜子的背面设置发热体,如防雾膜,加热镜面从而达到除雾效果。
[0003]现有的防雾膜中的发热体多数是通过低压触摸开关连接继电器进行开关控制,继电器通常设有触点引脚和线圈引脚,线圈引脚连接继电器的线圈,用于输入控制电压,触点引脚外接发热体,控制电压从线圈引脚输入继电器的线圈,发生电磁感应使连接触点引脚的触点闭合,从而让两个引脚之间导通形成通路。
[0004]然而,装配继电器与发热体时,线圈引脚与输入控制电压的控制器导线连接,两个相应的触点引脚,一个与市电的火线连接,另一个与发热体的火线接线端连接,再将发热体的零线接线端与市电零线连接,现有的继电器接线方式比较复杂,接线逻辑也比较混乱,容易出错。而且,继电器的体积一般比较大,随着现在产品轻薄化、器件小型化的趋势,现有的这种组装而成的继电器模组的体积大的弊端渐渐显现出来。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控制开关模块的防雾膜,其接线方式比较简单,接线逻辑清晰明了,在与发热体装配时不容易出错,体积较小。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带控制开关模块的防雾膜,包括用于对镜面加热除雾的发热体,还包括控制开关模块,控制开关模块包括光电耦合器U1、双向可控硅Q1和转接引线,光电耦合器U1两个输入端用于接收开关控制信号,光电耦合器U1第一输出端连接双向可控硅Q1的第一端子并形成第一触点引脚,光电耦合器U1第二输出端连接双向可控硅Q1的控制端,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电阻R3连接双向可控硅Q1的第二端子并形成第二触点引脚,转接引线第一端与第一触点引脚组成用于连接市电的第一组接线点,转接引线第二端与第二触点引脚组成用于连接发热体的第二组接线点,第一触点引脚用于连接市电的火线,转接引线第一端用于连接市电的零线,第二触点引脚连接发热体的火线接线端,转接引线第二端连接发热体的零线接线端。
[0007]其中,还包括并联连接发热体的通电提示支路。
[0008]其中,所述通电提示支路包括串接的单向二极管D1、电阻R5和LED灯。
[0009]其中,控制开关模块为集成电路模块。
[0010]其中,控制开关模块集成在防雾膜内。
[0011]其中,还包括外壳,外壳包覆控制开关模块。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采用体积小巧的光电耦合器U1和双向可控硅Q1构成的控制开关模块,有效地减少了电路元件的体积,从而使产品轻薄化;控制开关模
块还增加了转接引线,通过转接引线,市电的零线也经由控制开关模块再到发热体,发热体因此只需要连接控制开关模块即可,不再需要直接连接市电,也就不会出现发热体的电源输入端一个脚连接控制开关模块,一个脚又要连接市电,市电的火线与零线均连接控制开关模块,发热体的火线接线端和零线接线端均连接控制开关控制模块,接线逻辑清晰明了,接线方式也更简单,不容易出错。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带控制开关模块的防雾膜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0015]本技术的一种带控制开关模块的防雾膜,如图1所示,包括用于对镜面加热除雾的发热体5和控制开关模块3,控制开关模块3包括光电耦合器U1、双向可控硅Q1、转接引线8、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和电容C1,光电耦合器U1的引脚1经电阻R1连接电压控制端的正极,光电耦合器U1的引脚2连接电压控制端的负极,光电耦合器U1的引脚1和引脚2用于接收开关控制信号,光电耦合器U1的引脚6经电阻R2连接双向可控硅Q1的第一端子,光电耦合器U1的引脚4连接双向可控硅Q1的控制端,光电耦合器U1的引脚4通过电阻R3连接双向可控硅Q1的第二端子,在双向可控硅Q1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并联连接由电阻R4和电容C1组成串联支路,双向可控硅Q1的第一端子为第一触点引脚9,双向可控硅Q1的第二端子为第二触点引脚10,转接引线8的第一端11与第一触点引脚9组成用于连接市电的第一组接线点,转接引线8的第二端12与第二触点引脚10组成用于连接发热体的第二组接线点,第一触点引脚9用于连接市电的火线L,转接引线8的第一端11用于连接市电的零线N,第二触点引脚10用于连接发热体5的火线L接线端,转接引线8的第二端12用于连接发热体5的零线N接线端。
[0016]采用体积小巧的光电耦合器U1和双向可控硅Q1构成的控制开关模块3,有效地减少了电路元件的体积,从而使产品轻薄化;控制开关模块3还增加了转接引线8,通过转接引线8,市电的零线N也经由控制开关模块3再到发热体5,发热体5因此只需要连接控制开关模块3即可,不再需要直接连接市电,也就不会出现发热体5的电源输入端一个脚连接控制开关模块3,一个脚又要连接市电,市电的火线L与零线N均连接控制开关模块3,发热体5的火线L接线端和零线N接线端均连接控制开关控制模块3,接线逻辑清晰明了,接线方式也更简单,不容易出错。
[0017]本技术防雾膜的电路工作原理为:当电压控制端无12V电压输入时,光电耦合器U1不导通,从而使双向可控硅Q1不导通,发热体5断电从而不工作;当电压控制端有12V电压输入时,光电耦合器U1导通,从而使双向可控硅Q1导通,发热体5通电从而进入工作状态。
[0018]为了提示发热体5的工作状态,有通电提示支路7并联连接发热体5,通电提示支路7包括串接的单向二极管D1、电阻R5和LED灯,当发热体5通电时,通电提示支路7有电流流通,从而为LED灯点亮,提示发热体5处于工作状态。
[0019]为了减少电器元件体积和简化接线步骤,控制开关模块3为集成电路模块,集成电路模块大大地减少了电器元件的体积,为进一步使产品轻薄化,控制开关模块3集成在防雾
膜内。
[0020]为了增加控制开关模块3的密封性,改善防水防尘效果,控制开关模块3包覆有外壳。
[0021]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控制开关模块的防雾膜,包括用于对镜面加热除雾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开关模块,控制开关模块包括光电耦合器U1、双向可控硅Q1和转接引线,光电耦合器U1两个输入端用于接收开关控制信号,光电耦合器U1第一输出端连接双向可控硅Q1的第一端子并形成第一触点引脚,光电耦合器U1第二输出端连接双向可控硅Q1的控制端,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输出端通过电阻R3连接双向可控硅Q1的第二端子并形成第二触点引脚,转接引线第一端与第一触点引脚组成用于连接市电的第一组接线点,转接引线第二端与第二触点引脚组成用于连接发热体的第二组接线点,第一触点引脚用于连接市电的火线,转接引线第一端用于连接市电的零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翔鸿刘兆基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中协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