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2756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烹饪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灶框组件应用于燃气灶装置中,包括:灶边框、主隔板单元、分隔板单元和风机,灶边框围设形成有安装空间,灶边框上设置有气流进口和气流出口;主隔板单元将安装空间沿前后分隔为冷却区和隔离区,冷却区位于隔离区的前侧,隔离区用于安装燃烧器;分隔板单元将冷却区沿左右方向分隔为进风区和出风区,进风区用于安装电器件;风机安装于分隔板单元上,且风机的进风口及气流进口均与进风区连通,气流出口及风机的出风口与出风区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能够提高灶框内电器件的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延长电器件的使用寿命。延长电器件的使用寿命。延长电器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


[0001]本技术涉及烹饪设备
,尤其涉及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

技术介绍

[0002]集成灶是一种集吸油烟机、集成灶、消毒柜、储藏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厨房电器,其因抽烟抽吸效果好、集成性高及节省厨房占地空间等优点而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0003]集成灶的燃烧器及消毒柜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由于集成灶内部设置有较多电器件,若热量堆聚在集成灶内部而无法排出,则导致集成灶内部温度较高,影响电器件的使用安全性和工作精度,且电器件在高温环境下易老化,影响电器件的使用寿命。
[0004]因此,亟需一种灶框组件、燃气灶装置及集成灶,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要提供一种灶框组件,其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燃气灶的内部温度环境较高导致的电器件运行精度低且易老化的问题,提高灶框组件内部隔热和散热性能。
[0006]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要提供一种燃气灶装置,以提高燃气灶内部散热和隔热性能,提高燃气灶装置内部电器件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0007]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三是要提供一种集成灶,以提高集成灶内部散热和隔热性能,提高集成灶内部电器件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0008]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0009]灶框组件,应用于燃气灶装置中,包括:
[0010]灶边框,其上端用于安装灶面板,所述灶边框围设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灶边框上设置有气流进口和气流出口;
[0011]隔板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的主隔板单元和分隔板单元,所述主隔板单元将所述安装空间沿前后分隔为冷却区和隔离区,所述冷却区位于所述隔离区的前侧,所述隔离区用于安装燃烧器,所述分隔板单元将所述冷却区沿左右方向分隔为进风区和出风区,所述进风区用于安装电器件;
[0012]风机,安装于所述分隔板单元上,且所述风机的进风口及所述气流进口均与所述进风区连通,所述气流出口及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出风区连通。
[0013]本技术所述的灶框组件,与
技术介绍
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主隔板单元,由于隔离区位于燃烧器正下方,且电器件安装于冷却区内,使得燃烧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能够被主隔板单元部分隔绝而无法传递至冷却区中,由此能够降低热量传递至冷却区中的量,避免冷却区环境温度过高;通过设置分隔板单元将冷却区分隔为进风区和出风区,且将风机设置在进风区和出风区之间,进风区用于安装电器件,则外部冷空气进入到进风区中后,通过风机的吹送,流动至出风区中,由此将电器件散热的热量带入到出风区后排出,降低进风区内的温度,有效保证灶框组件内部的电器件能够处于合适的温度环境
内,降低电器件受高温的影响概率,提高电器件的使用精度,延长电器件的使用寿命;再者,由于电器件安装至进风区内,外部冷空气进入到冷却区内后首先与电器件接触,带走电器件的热量,能够有效增强外部冷空气对电器件的冷却降温效果。
[0014]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隔板单元上开设有管穿孔,所述管穿孔用于穿设燃烧器的连接管路,所述管穿孔与所述出风区连通。该种设置,能够在避免主隔板单元与管路干涉的同时,增大主隔板单元的高度,从而提高隔离区和冷却区的热隔离效果。
[0015]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隔板单元包括沿所述左右方向相连的进风隔板和出风隔板,所述分隔板单元与所述进风隔板连接,所述进风隔板、所述分隔板单元及所述灶边框合围形成所述进风区,所述出风隔板、所述分隔板单元及所述灶边框合围形成所述出风区,所述出风隔板上开设有所述管穿孔。
[0016]通过将进风隔板和出风隔板分体设置,能够方便根据燃气管及相应管路的布置设置出风隔板的结构,从而能够有效简化主隔板单元的加工,降低主隔板单元的加工难度;同时,该种设置,也能够缩短单个进风隔板和出风隔板的长度,避免因主隔板单元2长度过长而导致的结构强度较低的问题。
[0017]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分隔板单元与所述进风隔板一体弯折成型。即分隔板单元由进风隔板的末端弯折形成,以简化隔板组件的加工,同时,提高分隔板单元与主隔板单元连接处的连接牢固性,且减小连接处的缝隙。
[0018]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隔板包括上下拼接设置的下隔板和上隔板,所述上隔板的一端与所述进风隔板连接;
[0019]所述下隔板的上端开设上开口的下弧形槽,所述上隔板的下端开设有下开口的上弧形槽,所述下弧形槽与所述上弧形槽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上弧形槽和所述下弧形槽合围形成所述管穿孔。
[0020]该种设置,使得在燃气管安装时,可先将上隔板从下隔板上卸下,然后将燃气管放入对应的下弧形槽中,燃气管安装到位后,将上隔板与下隔板连接,将燃气管卡紧。有效简化燃气管的安装,提高组装效率。
[0021]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下隔板的上端和所述上隔板的下端中的一个垂直弯折有安装折边部,另一个沿竖直方向凸设有竖插板部,所述安装折边部上开设有竖插孔,所述竖插板部插设于所述竖插孔中;
[0022]和/或,所述下隔板的上侧开设有定位槽,所述上隔板插设于所述定位槽中并与所述定位槽的槽底及槽壁抵接。
[0023]定位槽的设置,能够更好地实现下安装隔板部与上安装隔板部的安装定位,提高装配效率,且有效避免上隔板与第二连接板部及尾隔板部干涉。
[0024]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下隔板包括下安装隔板部和尾隔板部,所述下安装隔板部呈开口朝向所述灶边框的前框部的扩口U型结构,所述下安装隔板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风隔板及所述尾隔板部连接,所述扩口U型结构的至少相对两个侧边均开设有所下弧形槽;
[0025]所述上隔板的形状与所述下安装隔板部适配,且所述上隔板与所述下安装隔板部上下拼接。
[0026]上述设置,使得仅具有管穿孔的部分呈上下分体式结构,能够有效简化上隔板的
结构设置,能够减短上隔板的长度,使得上隔板仅需要与下隔板配合,无需与进风隔板及灶边框配合,提高上隔板和下隔板的加工和组装效率;同时,扩口U型结构的下安装隔板部的结构设置,也有利于增大下安装隔板部与前框部合围形成的空间,有利于为燃气管和燃气阀的安装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也更好地适配两个燃烧器的燃气管的不同管路布置方向,提高燃气管的安装便利性。
[0027]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组件还包括导向隔板,所述导向隔板位于所述出风区内并与所述灶边框的前框部间隔设置,且所述导向隔板的一端与所述分隔板单元连接,所述导向隔板的第二端沿远离所述分隔板单元的方向向靠近所述主隔板单元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位于所述主隔板单元和所述导向隔板之间。由此能够通过导向隔板的设置引导风机的出风向靠近出风隔板的方向流动,即向靠近燃气管和燃气阀的方向流动,提高对燃气管和燃气阀的散热性能。
[0028]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0029]燃气灶装置,包括脉冲点火器、主控板和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灶框组件,应用于燃气灶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包括:灶边框(1),其上端用于安装灶面板(500),所述灶边框(1)围设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灶边框(1)上设置有气流进口(1131)和气流出口(1132);隔板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的主隔板单元(2)和分隔板单元(3),所述主隔板单元(2)将所述安装空间沿前后分隔为冷却区和隔离区(101),所述冷却区位于所述隔离区(101)的前侧,所述隔离区(101)用于安装燃烧器(201),所述分隔板单元(3)将所述冷却区沿左右方向分隔为进风区(102)和出风区(103),所述进风区(102)用于安装电器件;风机(5),安装于所述分隔板单元(3)上,且所述风机(5)的进风口及所述气流进口(1131)均与所述进风区(102)连通,所述气流出口(1132)及所述风机(5)的出风口与所述出风区(103)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隔板单元(2)上开设有管穿孔(223),所述管穿孔(223)用于穿设燃烧器(201)的连接管路,所述管穿孔(223)与所述出风区(103)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隔板单元(2)包括沿所述左右方向相连的进风隔板(21)和出风隔板(22),所述分隔板单元(3)与所述进风隔板(21)连接,所述进风隔板(21)、所述分隔板单元(3)及所述灶边框(1)合围形成所述进风区(102),所述出风隔板(22)、所述分隔板单元(3)及所述灶边框(1)合围形成所述出风区(103),所述出风隔板(22)上开设有所述管穿孔(22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灶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单元(3)与所述进风隔板(21)一体弯折成型。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灶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隔板(22)包括上下拼接设置的下隔板(221)和上隔板(222),所述下隔板(221)的一端与所述进风隔板(21)连接;所述下隔板(221)的上端开设上开口的下弧形槽(2217),所述上隔板(222)的下端开设有下开口的上弧形槽(2224),所述下弧形槽(2217)与所述上弧形槽(2224)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上弧形槽(2224)和所述下弧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楚鹏黎有为陈安资苏炜健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万和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