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2492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包括接触层、位于接触层上的间隔织物层和将间隔织物层覆盖住的覆盖层;所述接触层上设有贯穿的渗液通孔;所述间隔织物层是由对渗液不可吸收的化纤材料以及对渗液可吸收的细菌纤维素混纺形成的间隔织物坯布,顶面和底面由对渗液不可吸收的化纤材料与间隔织物坯布一同纺织形成;所述覆盖层具有对应间隔织物层的中间区域和围绕中间区域布设的边缘区域,所述覆盖层的边缘区域贴合在接触层上;以及负压孔,所述负压孔贯穿覆盖层和间隔织物;其解决了现有创面管理敷料层数较多、厚度较大、可塑性不够、使用范围受限而导致治疗效果不好的问题。使用范围受限而导致治疗效果不好的问题。使用范围受限而导致治疗效果不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

技术介绍

[0002]负压创面治疗法是将负压吸引装置与特殊的创面管理敷料连接后,将敷料贴于创面处,使创面达到负压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有效促进创面愈合的疗法。负压创面疗法可以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0003]目前用于负压创面治疗的创面管理敷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配合负压瓶或罐的传统的创面管理敷料,另一种是较新型的自身携带吸收材料,无需配合负压瓶或罐使用的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前者作为传统负压治疗系统,在治疗上存在治疗装置庞大而昂贵、使用繁琐耗时和相对不卫生的问题。后者产品都由4

6层材料组成,其中大多产品将敷料中的传输液体的传输层和吸收液体的吸收层设计成两成,分别发挥不同功能,这增加了产品重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同时在吸收液体后,吸收层随着液体的吸收体积变大,高度变高,导致敷料变的更厚更重,敷料的增厚将增大敷料脱落的可能性。如CN211300663U公开了一种管理受损组织渗液的医用装置,包括装接在一起的基底层、传导层、储液层和排气层,且基底层、传导层、储液层、排气层具有按序连接在一起的部分;所述储液层和排气层构成储液排气部分,所述储液排气部分设有贯穿设置的负压孔;所述基底层上设有贯穿的渗液通孔。这种敷料在负压治疗上,吸收液体后敷料脱落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而且敷料层数较多,厚度较大,越不利于负压治疗时负压的传导,进而影响患处的负压效果,影响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以解决现有创面管理敷料层数较多、厚度较大、可塑性不够、使用范围受限(如关节,转角处使用则易脱落,敷料与伤口接触的面积变小)而导致治疗效果不好的问题。
[0005]具体方案如下:
[0006]一种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包括接触层、位于接触层上的间隔织物层和将间隔织物层覆盖住的覆盖层;
[0007]所述接触层上设有贯穿的渗液通孔;
[0008]所述间隔织物层是兼具传输蒸汽、吸收渗液、支撑敷料结构和储存渗液四位一体的多功能层,其是由对渗液不可吸收的化纤材料以及对渗液可吸收的细菌纤维素混纺形成的间隔织物坯布,所述间隔织物坯布具有远离创面的顶面和靠近创面的底面,所述顶面和底面由对渗液不可吸收的化纤材料与间隔织物坯布一同纺织形成;
[0009]所述覆盖层具有对应间隔织物层的中间区域和围绕中间区域布设的边缘区域,所述覆盖层的边缘区域贴合在接触层上;
[0010]以及负压孔,所述负压孔贯穿覆盖层和间隔织物。
[0011]进一步的,所述间隔织物坯布的顶面、底面均具有网眼。
[0012]进一步的,所述间隔织物坯布顶面、底面上的网眼为菱形或正多边形,每一网眼的面积为4mm2‑
25mm2。
[0013]进一步的,所述接触层为带孔胶状的硅凝胶层,硅凝胶层上的孔隙作为渗液通孔。
[0014]进一步的,所述硅凝胶层上的孔隙尺寸包括有小孔径的小孔和大孔径的大孔,两种孔径的大、小孔交叉排布。
[0015]进一步的,所述小孔的孔径为1

1.5mm,所述大孔的孔径为2

3mm。
[0016]进一步的,所述覆盖层的中间区域上具有由相对两侧是三角形构成的菱形的立体凸起。
[0017]进一步的,所述三角形的边长为3

8mm。
[0018]进一步的,所述覆盖层由聚氨酯膜和医用压敏胶组成,医用压敏胶布设聚氨酯膜对应边缘区域的边缘上,所述覆盖层的边缘通过医用压敏胶贴合在接触层上。
[0019]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提供的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中间的间隔织物层集传输蒸汽、吸收渗液、支持敷料结构、储存渗液四位一体的为多功能层,使得该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只有三层结构,使得产品厚度大大减小,增加患者的使用舒适度,同时减少了负压传导的阻力,且负压孔直达接触层,也避免了敷料中间层所带来的阻力,使得负压泵在相同电力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更长时间,同时由于阻力的减少,负压在装置上的均匀性也增加了,而实现创面的每一处地方都可以实现相同程度的负压以致创面更快的愈合。
附图说明
[0020]图1示出了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的剖面示意图。
[0021]图2示出了接触层的示意图。
[0022]图3示出了间隔织物层的剖面示意图。
[0023]图4示出了间隔织物层顶面或者底面的示意图。
[0024]图5示出了覆盖层的示意图。
[0025]图6示出了覆盖层中间区域上的立体凸起的示意图。
[0026]图7示出了各织物不同形态下的水蒸气透过率对比图。
[0027]图8示出了不同敷料吸收层吸收能力对比图。
[0028]图9示出了不同敷料在相同条件下的电源使用时长对比图。
[0029]图10示出了电源使用时长模拟渗液吸收实验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31]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2]参考图1

图5,本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包括接触层1、位于接触层1上的间隔织物层2和将间隔织物层2覆盖住的覆盖层3,以及负压孔4,负压孔4贯穿
覆盖层3和间隔织物2。
[0033]其中,参考图2,接触层是接触伤口的一层材料,接触层上设有贯穿的渗液通孔。接触层优选采用由医用硅凝胶材料制成的硅凝胶层,硅凝胶层是一层带孔胶状层,硅凝胶层上的孔隙作为渗液通孔。更优选的,硅凝胶层上的孔隙尺寸包括有小孔径的小孔12和大孔径的大孔11,小孔的孔径为1

1.5mm,大孔的孔径为2

3mm,两种孔径的大、小孔交叉排布,这样设置使得具有高粘性的覆盖层和粘性温和的接触层形成相互中和的状态,使其不仅满足对皮肤不损伤的要求,粘性也足够强,减少了传统便携式负压渗液管理装置中使用到的边缘加固的条状胶带。
[0034]相对于现有便携式负压渗液管理装置,现有渗液管理装置的吸收渗液的吸收层在传输蒸汽的传输层上面,吸收渗液的吸收层不能接触到伤口,在快速蒸发渗液的情况下,伤口将变得干燥,这违背了湿性伤口愈合理论。本实施例的接触层接触伤口,但接触层是带孔隙的,而间隔织物层2还含盖了吸收渗液的功能,同时也能部分接触到伤口,以此保持伤口的一定的湿度,以在负压治疗的同时,也在一定湿度条件下促进伤口愈合。
[0035]参考图3,间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接触层、位于接触层上的间隔织物层和将间隔织物层覆盖住的覆盖层;所述接触层上设有贯穿的渗液通孔;所述间隔织物层是兼具传输蒸汽、吸收渗液、支撑敷料结构和储存渗液四位一体的多功能层,其是由对渗液不可吸收的化纤材料以及对渗液可吸收的细菌纤维素混纺形成的间隔织物坯布,所述间隔织物坯布具有远离创面的顶面和靠近创面的底面,所述顶面和底面由对渗液不可吸收的化纤材料与间隔织物坯布一同纺织形成;所述覆盖层具有对应间隔织物层的中间区域和围绕中间区域布设的边缘区域,所述覆盖层的边缘区域贴合在接触层上;以及负压孔,所述负压孔贯穿覆盖层和间隔织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织物坯布的顶面、底面均具有网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织物坯布顶面、底面上的网眼为菱形或正多边形,每一网眼的面积为4mm2‑
25mm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雄曾达白洁林意华
申请(专利权)人:萨科厦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