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61722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光学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满足:|f(12)/f(67)|≤0.5;f(12)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67)为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上述光学系统,能够满足小型化设计的需求。能够满足小型化设计的需求。能够满足小型化设计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摄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中配置有取像模组从而实现摄像功能。取像模组多包括光学系统和感光元件,光学系统用于接收并调节光线,从而使得光线在感光元件上成像。光学系统在电子设备中占据一定的空间,影响着电子设备的体积。同时,人们对电子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电子设备具备良好的摄像功能,还希望电子设备能够进行小型化设计,从而减小电子设备的体积,方便携带及使用。然而,目前的光学系统尺寸还有待减小,否则运用于电子设备中时难以满足电子设备小型化设计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光学系统难以满足电子设备小型化设计的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0004]一种光学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0005]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06]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007]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
[0008]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
[0009]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10]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001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12]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13]|f12/f67|≤0.5;
[0014]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67为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
[0015]上述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及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的面型,有利于与光轴呈大角度的入射光线进入光学系统并得到有效会聚,从而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的系统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配合第二透镜物侧面的凸面面型,有利于第一透镜会聚的光线平滑传递至后方透镜,并初步校正物方透镜的像差,以免产生大量难以校正的像差,增加后方透镜的校正负担。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的面型能够配合物方透镜进一步会聚入射光线,以缩短光学系统的总长。第五透镜的屈折力和物侧面面型能够进一步平衡物方各透镜在会聚入射光线时所带来的难以校正的
像差。第六透镜的正屈折力与物侧面的凸面面型有利于抵消物方透镜产生的像差。第七透镜提供负屈折力,与第六透镜的正屈折力搭配,正负屈折力透镜搭配可相互抵消彼此产生的像差,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凸面面型与第七透镜的像侧面凹面面型相配合,有利于校正光学系统的离轴慧差和像散。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相应面型相互配合,有利于光线在各透镜之间平缓过渡,防止其中的光学面对光线造成过度偏折。
[0016]在拥有上述屈折力及面型设计的条件下进一步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合理设置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以及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的比值,从而有利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收集更大角度范围的光线,并有利于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有效会聚中心及附近视场的边缘光线,进而使得光学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的系统总长,满足电子设备小型化设计的需求;另外,第六透镜与第七透镜整体还能够有效校正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产生的像差,从而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18]|(R51

R52)/(R51+R52)|≤100;
[0019]其中,R51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52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对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的面型进行合理配置,使得第五透镜的面型不会过于平缓或过度弯曲,从而有利于第五透镜校正光学系统的像差,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超出条件式范围,第五透镜的面型将会过于平缓,将导致光线偏折度过小,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像差校正,或者第五透镜面型将过于弯曲导致透镜成型难度增大,增加光学系统的制造成本。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1]|(R21

R22)/(R21+R22)|≤30;
[0022]其中,R21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2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对第二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的面型进行合理配置,使得第二透镜的面型不会过于平缓或过度弯曲,从而有利于第二透镜校正光学系统的像差,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超出条件式范围,第二透镜的面型将会过于平缓,将导致光线偏折度过小,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像差校正,或者第二透镜面型将过于弯曲导致透镜成型难度增大,增加光学系统的制造成本。
[00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4]|f/f2+f/f4|≤1.5;
[0025]其中,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对第二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学系统中的屈折力进行合理配置,有利于平衡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整体产生的球差,从而提升光学系统整体的解像力,同时也有利于校正光学系统边缘视场的像差;另外,第二透镜和第四透镜作为中置透镜,合理的屈折力分配,可为光学系统的物侧透镜和像侧透镜提供足够的光束传递空间,从而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的系统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即满足关系式,可提升光学系统的解像力,使得光学系统在进行小型化设计的同时还能够具备良好的成像质量。
[00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27]15≤|f2/SAG22|≤135;
[0028]其中,f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SAG2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最大有效
孔径处的矢高,即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孔径处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满足上述条件式时,能够对第二透镜的屈折力以及第二透镜的像侧面面型进行合理配置,有利于校正光学系统的色差和球差,从而提升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同时,第二透镜的面型不会过于平缓,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汇聚光线的能力,从而有利于缩短光学系统的系统总长,实现小型化设计。
[002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
[0030]50≤|f5/SAG52|≤740;
[0031]其中,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SAG52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最大有效孔径处的矢高,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孔径处于光轴方向上的距离。满足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七透镜,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以下条件式:|f12/f67|≤0.5;其中,f12为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67为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的组合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R51

R52)/(R51+R52)|≤100;其中,R51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52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R21

R22)/(R21+R22)|≤30;其中,R21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2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式:|f/f2+f/f4|≤1.5;其中,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彬彬邹海荣李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