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烟废气净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1260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8 1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油烟废气净化装置,属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领域。所述油烟废气净化装置包括待净化的油烟废气依次穿过的进气口、电凝并部件、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静态吸附板和出气口。所述电凝并部件配置成使得油烟废气中的第一油烟颗粒物荷电凝并团聚形成第二油烟颗粒物。在待净化油烟废气经过所述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时放电电极上的负高压直流电使得电极附近的待净化油烟废气被电离产生负电荷从而第二油烟颗粒物荷负电并且进一步团聚形成第三油烟颗粒物,同时放电电极处于旋转状态中从而把第三油烟颗粒物甩到所述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的壳体壁上。所述静态吸附板配置成捕集剩余的被荷负电的第三油烟颗粒物。粒物。粒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烟废气净化装置


[0001]本技术的实施例涉及大气污染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的油烟废气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不论是工业上还是餐饮业上产生的油烟废气已经明显影响了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现有的油烟净化装置虽然采用了电凝并和电晕放电的技术,但是由于油烟废气中的油烟颗粒会随着使用时间不断沉积到电凝并和电晕放电的相关部件,从而导致处理效率明显降低,甚至需要定期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至少部分实现自清洁的高效净化油烟的油烟废气净化装置。
[0004]采用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提供离心力和电场力,油烟颗粒物在经过动态绞笼式(卧式)电晕放电部件时,由于负高压直流电源对其中的放电电极供电使得放电电极附近的气体(油烟废气)被电离产生大量负电荷,油烟废气中的大粒径油烟颗粒物在负直流电晕作用下荷负电;与此同时,由于动态绞笼(卧式)电晕放电部件中放电电极处于高速旋转状态,因此可以产生离心力,油烟废气中的大粒径油烟颗粒物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到电晕放电部件的圆筒壁表面,然后汇集在集油槽中经放油阀排出。
[000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油烟废气净化装置,所述油烟废气净化装置包括待净化的油烟废气依次穿过的进气口、电凝并部件、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静态吸附板和出气口,
[0006]其中所述电凝并部件配置成使得油烟废气中的第一油烟颗粒物荷电凝并团聚形成第二油烟颗粒物,第二油烟颗粒物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一油烟颗粒物的粒径;
[0007]在包含第二油烟颗粒物的待净化油烟废气经过所述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时所述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的放电电极上的负高压直流电使得放电电极附近的待净化油烟废气被电离产生负电荷从而第二油烟颗粒物荷负电并且进一步团聚形成第三油烟颗粒物,同时放电电极处于旋转状态中从而把第三油烟颗粒物甩到所述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的壳体壁上;
[0008]所述静态吸附板配置成捕集剩余的被荷负电的第三油烟颗粒物。
[0009]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所作的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技术有全面的理解。
附图说明
[0010]本技术将参照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0011]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油烟废气净化装置的横截面示意图;
[0012]图2是图1所示的油烟废气净化装置中的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的示意图;
[0013]图3是图1所示的油烟废气净化装置中的静态吸附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技术的总体专利技术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技术的一种限制。
[0015]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
[0016]本文所述的动态的含义是指相应的装置或部件中的某一部分是可以旋转的或转动的,而不是始终静止不动的。
[0017]参见图1,一个实施例中的油烟废气净化装置100包括进气口10、电凝并部件20、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30、静态吸附板40、出气口 50、壳体60、集油槽70、放油阀80和支撑腿90。可以理解,待净化的油烟废气先从进气口10进入,然后依次穿过电凝并部件20、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30、静态吸附板40并最终从出气口50流出。
[0018]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集油槽70、放油阀80 和支撑腿90,也就是还可以采用直接排放油烟颗粒物的方式而不使用集油槽70和放油阀80。另外如图所示,壳体60设置成大体筒状,而相应地设置多个支撑腿90。可替代地,将壳体60设置成正方体或长方体等形状时,可以省去设置支撑腿。
[0019]进气口10和出气口50均设置成截头锥形结构。进气口10和出气口 50设置在壳体60的两端,例如图1中的左端和右端。
[0020]电凝并部件20、电晕放电部件30和静态吸附板40优选地设置在壳体60的主体中,从而便于支撑和收集油烟颗粒物。
[0021]集油槽70设置在壳体60的底部。放油阀80设置在集油槽70上,例如位于集油槽70的底部。支撑腿90设置在壳体60的底部,例如位于放油阀80的外周并环绕放油阀80。
[0022]在使用中,待净化的油烟颗粒物(本文中简称为第一油烟颗粒物) 的粒径介于0.01

2μm之间,该油烟废气中的第一油烟颗粒物在经过电凝并部件20时,该第一油烟颗粒物荷电凝并团聚形成第二油烟颗粒物,该第二油烟颗粒物的粒径大于第一油烟颗粒物的粒径。
[0023]具体地,电凝并部件20包括多根沿着壳体60从上至下交错排列的导体丝,相邻的两排导体丝分别接在交流高压电源高压极和接地极上。
[0024]由于交流高压电源波形是正负交错的,因此电凝并部件20会产生规律交替的电场变化。当带电油烟颗粒物经过时,由于变化电场的交替作用,正负带电颗粒会进行运动,从而进行碰撞和凝并,小颗粒物会凝并成大颗粒物。
[0025]电凝并部件20中的导体丝可以选择由钨丝、钢丝或芒刺等制成,形状可以为锯齿、针尖、尖刺、蒺藜状刺绳或丝网等。
[0026]参见图2,该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30包括中心轴31、叶片框架32和多个放电电
极33,每个所述放电电极33的一端连接在中心轴31 上,而另一端连接在叶片框架32上,从而整体上形成为类似绞笼的形状。从图示的横截面可以看到,每个叶片框架32内可以设置5根放电电极 33,当然也可以设置更多或更少数量的放电电极33。
[0027]所述叶片框架32镂空,所述放电电极33呈螺旋状在叶片框架镂空区域中间隔排列。也就是,整体上放电电极33呈现出螺旋状的形状。
[0028]放电电极33可以采用芒刺、钨丝、钼丝或不锈钢丝等材料,放电电极33呈现瓦楞状,宽度介于5

15mm。
[0029]放电电极33相对于中心轴31的轴线侧向倾斜呈一预定角度,放电电极相对于中心轴31的轴线倾斜设置,具体地10

80度(例如30

60 度),或者100

170度(例如120

150度)。
[0030]中心轴31由电机驱动以实现旋转,由此带动放电电极33旋转,中心轴31内设有通电管,负高压直流电源为放电电极33供电,放电电极 33优选材料为芒刺,因为使用芒刺作为放电电极材料,起晕电压低,放电点密集分布在芒刺材料各处。芒刺电极可以由猪鬃、尼龙丝、钢丝和铜丝中的至少一种制成;中心轴31可以由铁丝和不锈钢丝中的至少一种制成,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烟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烟废气净化装置包括待净化的油烟废气依次穿过的进气口、电凝并部件、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静态吸附板和出气口,其中所述电凝并部件配置成使得油烟废气中的第一油烟颗粒物荷电凝并团聚形成第二油烟颗粒物,第二油烟颗粒物的粒径大于所述第一油烟颗粒物的粒径;在包含第二油烟颗粒物的待净化油烟废气经过所述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时所述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的放电电极上的负高压直流电使得放电电极附近的待净化油烟废气被电离产生负电荷从而第二油烟颗粒物荷负电并且进一步团聚形成第三油烟颗粒物,同时放电电极处于旋转状态中从而把第三油烟颗粒物甩到所述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的壳体壁上;所述静态吸附板配置成捕集剩余的被荷负电的第三油烟颗粒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烟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凝并部件包括多根交错排列的导体丝,相邻的两排导体丝分别接在交流高压电源高压极和接地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烟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由钨丝、钢丝或芒刺制成的导体丝的形状为锯齿、针尖、尖刺、蒺藜状刺绳或丝网。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油烟废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绞笼式电晕放电部件包括中心轴、叶片框架和多个放电电极,所述放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博张星迟玉斌彭源吴金鑫于海波戴杰张记锁李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科利亚环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