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特长隧道通风的方法,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包括S1预留洞开设、S2部件固定装配、S3间歇通风、S4高功率通风和S5废气排出,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用抽气箱进行抽吸位点的变化来进行多类型通风以及排气,能使通入管无需设置枝干状副管来进行辅助通风,这使得通入管埋设在竖井内的成本以及便利性可得到有效提升,另外隔板将通入管分为左右两个独立空间,其左端空气通气,右端空间排气,这使得排风装置在进行有害排气排放的过程中使用单根通入管即可实现,抽气箱工作,能将通入管内的空气通过对接管送入至集气箱内,随后通风管将新鲜空气通过出风口送入隧道内,通过采用抽气箱高功率抽气,能保证隧道内忙碌工作时有足够的通风量。的通风量。的通风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高特长隧道通风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隧道施工
,具体为一种提高特长隧道通风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长隧道以及特长隧道的数量逐渐增多,而长隧道以及特长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通风也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难题,常规压入式通风、巷道式通风的通风距离较长,风量、风速损失较大,较难满足长隧道的要求,故而如今长隧道中,采用打通隧道道顶与山体的竖井式通风成为特长隧道的主要方式。
[0003]如申请号:201811097079.9,一种高瓦斯特长隧道施工通风方法,根据施工进度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通风;第一阶段:在通风竖井贯通前,隧道两端进、出口工区及隧道中部斜井工区均采用压入式通风方式;第二阶段在通风竖井贯通后,隧道两端进、出口工区通风方式不变,并根据施工进度在洞内增设射流风机加强回风;隧道中部斜井工区采用自竖井吸入式通风,自斜井排风的创新通风方式,并根据斜井工区两端工作面的施工进度,在洞内增设射流风机,使污风经射流风机接续自斜井排出。本专利技术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工区两种通风模式合理配合,不但改善了通风效果,而且能大幅降低施工成本。同时通过设置风电闭锁和瓦电闭锁系统,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0004]类似于上述申请的特长隧道通风方法目前还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竖井通风管道需要在其外端配合大量枝干型分支管道才能有效进行通风,但枝干型的管道在埋设在竖井内的难度整体较高,并且需要挖设较大直径的竖井才能有效埋设,这会对隧道的结构稳定性造成影响,此外如今的特长隧道通风方法通风范围较小,这导致特长隧道内挖设的竖井数量会提升,这会进一步增大通风成本。
[0005]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出一种提高特长隧道通风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特长隧道通风的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提高特长隧道通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预留洞开设:在山体外开设直达隧道道顶的竖井,并在隧道道顶内侧开设安置槽;S2、部件固定装配:将通入管插入竖井中,使通入管的顶端露在山体外,并使通入管的末端伸入至安置槽内,将电机固定在安置槽的内壁上,再将抽气箱外部两端的对接座对准通入管的末端以及对接管进行对接,完成以上操作后,将支撑板与安置槽的底端内壁固定,完成抽气箱与通入管的对接,将集气箱固定在支撑板的底端,并使集气箱与对接管完成对接,将通风管插
入集气箱外部两端,并使通风管与隧道道顶进行固定;S3、间歇通风:入风风机工作,将隧道外的空气吹入至通入管的内部,同时抽气箱工作,通过对接管将集气箱内部的空气抽空,使集气箱形成真空,集气箱内部空气抽完后,抽气箱停止工作,并使通入管与对接管进行连通,此时对接管外的阀门开启,通入管内的空气会因气压差涌入集气箱内部,随后通风管外的阀门开启,集气箱内的新鲜空气会进入通风管内,并通过出风口进入隧道内;S4、高功率通风;电机带动抽气箱进行旋转,使抽气箱的抽吸两口的位置进行对调,入风风机工作,将隧道外的空气吹入至通入管的内部,此时抽气箱工作,能将通入管内的空气通过对接管送入至集气箱内,随后通风管将新鲜空气通过出风口送入隧道内;S5、废气排出:电机带动抽气箱进行旋转,使抽气箱的抽气口位置朝向对接管,同时抽气箱使对接管与排气管进行连通,抽气箱工作,能使隧道内的废气通过出风口吸入至通风管内,并通过集气箱进入至对接管内,随后废气能通过排气管排入至通入管内,并从排气口排出。
[0008]所述S1步骤中,开设的竖井与安置槽之间相互连通。
[0009]所述S2步骤中,对接座与通入管、对接管的过程中,电推杆工作带动延伸管在固定管内位移,使对接座延伸并与通入管、对接管完成对接。
[0010]所述S2步骤中,电机与抽气箱集成为一体,且电机通过锁定螺栓固定在安置槽的内壁上。
[0011]所述S3步骤中,抽气箱对集气箱抽气时,通风管外的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0012]所述S3步骤中,集气箱向通风管通风的过程中,集气箱外端各个位点通风管外的阀门会按顺序间歇式开闭。
[0013]所述S4步骤中,电机带动抽气箱旋转前,电推杆工作带动延伸管在固定管内位移,使对接座与通入管、对接管分离。
[0014]所述S4步骤中,集气箱向各个位点的通风管送风时,所有通风管外的阀门均处于开启状态。
[0015]所述S4步骤中,抽气箱旋转时,轴承转座能通过旋转将抽气箱旋转时的扭矩抵消,使排气管始终处于固定位点。
[0016]所述S5步骤中,隔板将通入管分为左右两个独立空间,左端空气通气,右端空间排气。
[001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高特长隧道通风的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入风风机工作,将隧道外的空气吹入至通入管的内部,同时抽气箱工作,通过对接管将集气箱内部的空气抽空,使集气箱形成真空,集气箱内部空气抽完后,抽气箱停止工作,并使通入管与对接管进行连通,此时对接管外的阀门开启,通入管内的空气会因气压差涌入集气箱内部,随后通风管外的阀门开启,集气箱内的新鲜空气会进入通风管内,并通过出风口进入隧道内,间歇通风可在隧道内工作量较少,无需大量通风时使用,这能极大的降低通风装置使用时的能耗,另外通过采用使集气箱真空开启后的虹吸作用来加速通入管内的空气流通,能有效保证间歇通风时外界空气的涌入量。
[0018]2、本专利技术集气箱向通风管通风的过程中,集气箱外端各个位点通风管外的阀门会按顺序间歇式开闭,这使得集气箱单次只会向单根通风管注入空气,集气箱外端每根通风管的长度均不相同,且每根通风管表面开设的出风点位点也不相同,这使得通风管能以集气箱为中心,将空气传播至隧道内较远范围的空间中,这能有效扩大空气散布范围,另外一次性只向单根通风管注气,也能有效保证气压能将空气传播至较远的位置。
[0019]3、本专利技术电推杆工作带动延伸管在固定管内位移,使对接座与通入管、对接管分离,此时电机带动抽气箱进行旋转,使抽气箱的抽吸两口的位置进行对调,入风风机工作,将隧道外的空气吹入至通入管的内部,此时抽气箱工作,能将通入管内的空气通过对接管送入至集气箱内,随后通风管将新鲜空气通过出风口送入隧道内,通过采用抽气箱高功率抽气,能保证隧道内忙碌工作时有足够的通风量。
[0020]4、本专利技术电机带动抽气箱进行旋转,使抽气箱的抽气口位置朝向对接管,同时抽气箱使对接管与排气管进行连通,抽气箱工作,能使隧道内的废气通过出风口吸入至通风管内,并通过集气箱进入至对接管内,随后废气能通过排气管排入至通入管内,并从排气口排出,这让隧道施工释放大量有害气体时,通风装置能有效将有害气体进行吸收并排出,而得益于通风装置的较大通风范围,这也使有害气体的吸取范围得到扩大。
[0021]5、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抽气箱进行抽吸位点的变化来进行多类型通风以及排气,能使通入管无需设置枝干状副管来进行辅助通风,这使得通入管埋设在竖井内的成本以及便利性可得到有效提升,另外隔板将通入管分为左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特长隧道通风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预留洞开设:在山体外开设直达隧道道顶的竖井,并在隧道道顶内侧开设安置槽;S2、部件固定装配:将通入管插入竖井中,使通入管的顶端露在山体外,并使通入管的末端伸入至安置槽内,将电机固定在安置槽的内壁上,再将抽气箱外部两端的对接座对准通入管的末端以及对接管进行对接,完成以上操作后,将支撑板与安置槽的底端内壁固定,完成抽气箱与通入管的对接,将集气箱固定在支撑板的底端,并使集气箱与对接管完成对接,将通风管插入集气箱外部两端,并使通风管与隧道道顶进行固定;S3、间歇通风:入风风机工作,将隧道外的空气吹入至通入管的内部,同时抽气箱工作,通过对接管将集气箱内部的空气抽空,使集气箱形成真空,集气箱内部空气抽完后,抽气箱停止工作,并使通入管与对接管进行连通,此时对接管外的阀门开启,通入管内的空气会因气压差涌入集气箱内部,随后通风管外的阀门开启,集气箱内的新鲜空气会进入通风管内,并通过出风口进入隧道内;S4、高功率通风;电机带动抽气箱进行旋转,使抽气箱的抽吸两口的位置进行对调,入风风机工作,将隧道外的空气吹入至通入管的内部,此时抽气箱工作,能将通入管内的空气通过对接管送入至集气箱内,随后通风管将新鲜空气通过出风口送入隧道内;S5、废气排出:电机带动抽气箱进行旋转,使抽气箱的抽气口位置朝向对接管,同时抽气箱使对接管与排气管进行连通,抽气箱工作,能使隧道内的废气通过出风口吸入至通风管内,并通过集气箱进入至对接管内,随后废气能通过排气管排入至通入管内,并从排气口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冀明,王青宇,吕利,刘海宽,甄晓霞,雷飙,李军,韩永友,窦永丽,陈元继,朱敬,王伟民,王新宇,支海军,郑文芳,高建军,韩宇,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