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60396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8: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包括:当移动壁障与汽车侧面发生碰撞时,获取汽车整车模型,并将整车模型划分为碰撞变形部分和非碰撞变形部分;将非碰撞变形部分划分为汽车简化部分和非碰撞侧的汽车轮胎,并获取汽车简化部分的质心位置;在质心位置处构建质点,并将质点分别连接碰撞变形部分和非碰撞侧的汽车轮胎,得到简化汽车模型;根据简化汽车模型和移动壁障,生成汽车侧面碰撞简化模型。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简化汽车的结构和划分区域的方式对汽车侧面碰撞模型进行了简化,提高了建模速度;在简化模型中保留了整车在碰撞中的变形部分,在降低模型仿真时间的同时,能够准确地模拟整车与移动壁障的碰撞接触响应过程。撞接触响应过程。撞接触响应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耐撞性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汽车耐撞性是汽车被动安全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汽车耐撞性的仿真主要用于模拟整车碰撞试验中车体的变形情况,汽车侧面碰撞仿真模型主要由整车、移动壁障等组成。目前,汽车侧面碰撞的建模方法主要为: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整车侧面碰撞仿真模型。利用这种方法建立汽车侧面碰撞模型的缺点是:整车的建模需要完整的整车数据,由于整车数据特征复杂,筋条多,因此汽车侧面碰撞模型建模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导致耐撞性优化的仿真工作滞后,跟不上项目开发的节拍。同时模型的网格尺寸小,网格数量很多,致使整个汽车侧面碰撞模型计算时间长,不利于汽车耐撞性的快速优化。
[0003]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0005]本专利技术的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S1、当移动壁障与目标汽车的侧面发生碰撞时,获取碰撞后的目标汽车的第一整车模型,并将所述第一整车模型划分为碰撞侧的原始碰撞变形部分和非碰撞侧的原始非碰撞变形部分;
[0007]S2、基于所述目标汽车的结构,将所述原始非碰撞变形部分划分为预设汽车简化部分和所述非碰撞侧的汽车轮胎,并获取所述预设汽车简化部分的质心位置;
[0008]S3、在所述质心位置处构建与所述预设汽车简化部分的质量相同的目标质点,并将所述目标质点分别连接所述原始碰撞变形部分和所述非碰撞侧的汽车轮胎,得到所述目标汽车的简化汽车模型;
[0009]S4、根据所述简化汽车模型和所述移动壁障,生成所述目标汽车与所述移动壁障在侧面发生碰撞时的汽车侧面碰撞简化模型。
[0010]本专利技术的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方法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本专利技术的方法通过简化汽车的结构和划分区域的方式对汽车侧面碰撞模型进行了简化,提高了建模速度;在简化的整车模型中保留了整车在碰撞中的变形部分,在降低模型仿真时间的同时,能够准确地模拟整车与移动壁障的碰撞接触响应过程。
[001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方法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3]进一步,所述将所述目标质点分别连接所述原始碰撞变形部分和所述非碰撞侧的汽车轮胎,包括:
[0014]基于刚性连接方式,将所述目标质点分别与所述原始碰撞变形部分和所述非碰撞
侧的汽车轮胎连接。
[0015]进一步,还包括:
[0016]S5、根据汽车侧面碰撞完整模型所生成的所述目标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第一仿真结果和所述汽车侧面碰撞简化模型所生成的所述目标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第二仿真结果,对所述汽车侧面碰撞简化模型进行迭代优化,直至满足预设优化条件时,得到优化后的汽车侧面碰撞简化模型。
[0017]进一步,第一仿真结果包括:第一B柱侵入速度曲线和第一B柱侵入位移曲线;所述第二仿真结果包括:第二B柱侵入速度曲线和第二B柱侵入位移曲线;所述S5包括:
[0018]S51、获取所述目标汽车根据所述汽车侧面碰撞完整模型所生成的碰撞过程中的所述第一B柱侵入速度曲线和所述第一B柱侵入位移曲线,并获取所述目标汽车根据所述汽车侧面简化碰撞模型所生成的碰撞过程中的所述第二B柱侵入速度曲线和所述第二B柱侵入位移曲线;
[0019]S52、判断所述第一B柱侵入速度曲线中的第一侵入速度峰值与所述第二B柱侵入速度曲线中的第二侵入速度峰值之间的差值是否小于第一阈值,得到第一判断结果;判断所述第一B柱侵入速度曲线的变化趋势与所述第二B柱侵入速度曲线的变化趋势是否相同,得到第二判断结果;判断所述第一B柱侵入位移曲线中的第一位移峰值与所述第二B柱侵入位移曲线中的第二位移峰值之间的差值是否小于第二阈值,得到第三判断结果;判断所述第一B柱侵入位移曲线的变化趋势与所述第二B柱侵入位移曲线的变化趋势是否相同,得到第四判断结果;
[0020]S53、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为否或所述第二判断结果为否或所述第三判断结果为否或所述第四判断结果为否时,调整所述原始碰撞变形部分和所述原始非碰撞变形部分的划分比例,并返回执行S1,直至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为是、所述第二判断结果为是、所述第三判断结果为是且所述第四判断结果为是时,得到所述优化后的汽车侧面简化碰撞模型。
[0021]本专利技术的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系统的技术方案如下:
[0022]包括:获取模块、第一处理模块、第二处理模块和生成模块;
[0023]所述获取模块用于:当移动壁障与目标汽车的侧面发生碰撞时,获取碰撞后的目标汽车的第一整车模型,并将所述第一整车模型划分为碰撞侧的原始碰撞变形部分和非碰撞侧的原始非碰撞变形部分;
[0024]所述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汽车的结构,将所述原始非碰撞变形部分划分为预设汽车简化部分和所述非碰撞侧的汽车轮胎,并获取所述预设汽车简化部分的质心位置;
[0025]所述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质心位置处构建与所述预设汽车简化部分的质量相同的目标质点,并将所述目标质点分别连接所述原始碰撞变形部分和所述非碰撞侧的汽车轮胎,得到所述目标汽车的简化汽车模型;
[0026]所述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简化汽车模型和所述移动壁障,生成所述目标汽车与所述移动壁障在侧面发生碰撞时的汽车侧面碰撞简化模型。
[0027]本专利技术的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系统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8]本专利技术的系统通过简化汽车的结构和划分区域的方式对汽车侧面碰撞模型进行了简化,提高了建模速度;在简化的整车模型中保留了整车在碰撞中的变形部分,在降低模
型仿真时间的同时,能够准确地模拟整车与移动壁障的碰撞接触响应过程。
[002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系统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30]进一步,所述第二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0031]基于刚性连接方式,将所述目标质点分别与所述原始碰撞变形部分和所述非碰撞侧的汽车轮胎连接。
[0032]进一步,还包括:优化模块;
[0033]所述优化模块用于:根据汽车侧面碰撞完整模型所生成的所述目标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第一仿真结果和所述汽车侧面碰撞简化模型所生成的所述目标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第二仿真结果,对所述汽车侧面碰撞简化模型进行迭代优化,直至满足预设优化条件时,得到优化后的汽车侧面碰撞简化模型。
[0034]进一步,第一仿真结果包括:第一B柱侵入速度曲线和第一B柱侵入位移曲线;所述第二仿真结果包括:第二B柱侵入速度曲线和第二B柱侵入位移曲线;所述优化模块包括:第一优化模块、第二优化模块和第三优化模块;
[0035]所述第一优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汽车根据所述汽车侧面碰撞完整模型所生成的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当移动壁障与目标汽车的侧面发生碰撞时,获取碰撞后的目标汽车的第一整车模型,并将所述第一整车模型划分为碰撞侧的原始碰撞变形部分和非碰撞侧的原始非碰撞变形部分;S2、基于所述目标汽车的结构,将所述原始非碰撞变形部分划分为预设汽车简化部分和所述非碰撞侧的汽车轮胎,并获取所述预设汽车简化部分的质心位置;S3、在所述质心位置处构建与所述预设汽车简化部分的质量相同的目标质点,并将所述目标质点分别连接所述原始碰撞变形部分和所述非碰撞侧的汽车轮胎,得到所述目标汽车的简化汽车模型;S4、根据所述简化汽车模型和所述移动壁障,生成所述目标汽车与所述移动壁障在侧面发生碰撞时的汽车侧面碰撞简化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目标质点分别连接所述原始碰撞变形部分和所述非碰撞侧的汽车轮胎,包括:基于刚性连接方式,将所述目标质点分别与所述原始碰撞变形部分和所述非碰撞侧的汽车轮胎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S5、根据汽车侧面碰撞完整模型所生成的所述目标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第一仿真结果和所述汽车侧面碰撞简化模型所生成的所述目标汽车在碰撞过程中的第二仿真结果,对所述汽车侧面碰撞简化模型进行迭代优化,直至满足预设优化条件时,得到优化后的汽车侧面碰撞简化模型。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仿真结果包括:第一B柱侵入速度曲线和第一B柱侵入位移曲线;所述第二仿真结果包括:第二B柱侵入速度曲线和第二B柱侵入位移曲线;所述S5包括:S51、获取所述目标汽车根据所述汽车侧面碰撞完整模型所生成的碰撞过程中的所述第一B柱侵入速度曲线和所述第一B柱侵入位移曲线,并获取所述目标汽车根据所述汽车侧面简化碰撞模型所生成的碰撞过程中的所述第二B柱侵入速度曲线和所述第二B柱侵入位移曲线;S52、判断所述第一B柱侵入速度曲线中的第一侵入速度峰值与所述第二B柱侵入速度曲线中的第二侵入速度峰值之间的差值是否小于第一阈值,得到第一判断结果;判断所述第一B柱侵入速度曲线的变化趋势与所述第二B柱侵入速度曲线的变化趋势是否相同,得到第二判断结果;判断所述第一B柱侵入位移曲线中的第一位移峰值与所述第二B柱侵入位移曲线中的第二位移峰值之间的差值是否小于第二阈值,得到第三判断结果;判断所述第一B柱侵入位移曲线的变化趋势与所述第二B柱侵入位移曲线的变化趋势是否相同,得到第四判断结果;S53、当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为否或所述第二判断结果为否或所述第三判断结果为否或所述第四判断结果为否时,调整所述原始碰撞变形部分和所述原始非碰撞变形部分的划分比例,并返回执行S1,直至所述第一判断结果为是、所述第二判断结果为是、所述第三判断结果为是且所述第四判断结果为是时,得到所述优化后的汽车侧面简化碰撞模型。5.一种汽车侧面碰撞简化建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模块、第一处理模块、第二
处理模块和生成模块;所述获取模块用于:当移动壁障与目标汽车的侧面发生碰撞时,获取碰撞后的目标汽车的第一整车模型,并将所述第一整车模型划分为碰撞侧的原始碰撞变形部分和非碰撞侧的原始非碰撞变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锐刘娜刘翔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