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压器的整流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0279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8:19
一种多变压器的整流电路,包括至少1个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至少1个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和至少1个导流模块。所述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导流模块协同工作,为直流母线或负载提供电能,适用于多交流输入源的应用场合。不但结构多样,而且导流模块中的电感和二极管串联支路数目可变,有利于增强所述多变压器的整流电路的可调节性。利于增强所述多变压器的整流电路的可调节性。利于增强所述多变压器的整流电路的可调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变压器的整流电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整流电路,尤其涉及一种包含多个变压器的整流电路。

技术介绍

[0002]整流电路是一种能将交流电(AC)转换成直流电(DC)的电路,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
[0003]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交流电源呈现出多样性,除了传统的火力、水力、核能发电机组,还包括风力、光热、潮汐、氢能发电机组等。因此,整流电路也需要具有同时利用多种交流电源的能力。
[0004]目前,常见的典型整流电路多为单输入单输出的结构。为同时利用多种交流电源,多数方案采用“单相多重”策略来构建复合的整流电路。即,取多个相同且独立的单输入单输出的子整流电路,将这些子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保持独立但输出端并联。虽然“单相多重”的复合整流电路构造简单、工作原理易于理解,但是从整体看电路还未实现简化、对多个交流电源的利用也未充分。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多变压器的整流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多变压器的整流电路能够简化电路并对多个交流电源充分利用。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多变压器的整流电路,包括至少1个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至少1个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和至少1个导流模块。
[0007]所述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包括1个变压器:
[0008]所述变压器,其原边绕组的两个端口与交流电源相连,其副边绕组的两个端口为中间端口,其副边绕组的中间抽头与直流母线的负端或负载的一端相连。所述中间端口可与导流模块相连。
[0009]所述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包括1个变压器:
[0010]所述变压器,其原边绕组的两个端口与交流电源相连,其副边绕组的两个端口为中间端口,其副边绕组的中间抽头与直流母线的正端或负载的另一端相连。所述中间端口可与导流模块相连。
[0011]所述导流模块包括至少1个电感和二极管串联支路,所述电感和二极管串联支路的一端连接于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的任一中间端口,所述电感和二极管串联支路的另一端连接于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的任一中间端口,电流方向为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

电感和二极管串联支路

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导流模块中电感和二极管串联支路的数目可变。电感和二极管串联支路中二极管的作用是防止环流。
[0012]作为优选,所述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还有另一种结构,包括1个变压器和2个二极管:
[0013]所述变压器,其原边绕组的两个端口与交流电源相连,其副边绕组的两个端口以
及中间抽头为中间端口;
[0014]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均与直流母线的负端或负载的一端相连,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变压器副边绕组的一端相连,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变压器副边绕组的另一端相连。
[0015]作为优选,所述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还包括另一种结构,包括1个变压器和2个二极管:
[0016]所述变压器,其原边绕组的两个端口与交流电源相连,其副边绕组的两个端口以及中间抽头为中间端口;
[0017]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均与直流母线的正端或负载的另一端相连,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变压器副边绕组的一端相连,第二二极的阳极与所述变压器副边绕组的另一端相连。
[0018]所述多变压器的整流电路的最基本单元为“1个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1个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1个导流模块”。不计导流模块,仅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和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的组合,最基本单元就存在4种基本结构。若计导流模块,那么最基本单元的基本结构将演变出更多种类。
[0019]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实现“多个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多个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多个导流模块”的复合结构,包括1个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连接多个导流模块、1个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连接多个导流模块、不同基本结构的组合。
[0020]上述任一二极管可以被可控开关器件(例如同步整流MOSFET)所替代。
[0021]所述交流电源可以是两电平及以上的多电平交流电源,包括正弦交流电源;可以同源,也可以不同源。
[002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与现有“单相多重”的复合整流电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多变压器的整流电路的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和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均不能独立工作,它们都需要和导流模块协同工作,联合地将多个交流电源的电能进行变换,可形成的基本结构和复合结构都具有多样性,尤其导流模块中电感和二极管串联支路的数目可变,可提升整个电路的可调节性。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电路图。
[0024]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输出功率特性图。
[0025]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电路图。
[0026]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输出功率特性图。
[0027]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输出电压纹波特性图。
[0028]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电路图。
[0029]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输出功率特性图。
[0030]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输出电压纹波特性图。
[0031]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应当注意,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只用于举例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以下描述中,为了便于对本专利技术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这些特定细节并非为实施本专利技术所必需。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专利技术,未对公知的电路、材料或方法做具体描述。
[0033]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实施例中”、“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均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元件。应当理解,当称元件“连接到”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0034]实施例1
[0035]参照图1,一种多变压器的整流电路包括至少1个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至少1个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和至少1个导流模块。所述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和导流模块分别具有相同的结构。
[0036]其中,1个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为A1,1个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为a1,1个导流模块为J1。
[0037]所述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A1包括变压器T
1A
。变压器T
1A
,其原边绕组的两个端口与交流电源v
AC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变压器的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变压器的整流电路包括至少1个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至少1个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和至少1个导流模块;所述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包括1个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其原边绕组的两个端口与交流电源相连,其副边绕组的两个端口为中间端口,其副边绕组的中间抽头与直流母线的负端或负载的一端相连;所述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包括1个变压器:所述变压器,其原边绕组的两个端口与交流电源相连,其副边绕组的两个端口为中间端口,其副边绕组的中间抽头与直流母线的正端或负载的另一端相连;所述导流模块包括至少1个电感和二极管串联支路,所述电感和二极管串联支路的一端连接于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的任一中间端口,所述电感和二极管串联支路的另一端连接于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的任一中间端口,电流方向为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

电感和二极管串联支路

输出端电流输出型模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变压器的整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端电流输入型模块还有另一种结构,包括1个变压器和2个二极管:所述变压器,其原边绕组的两个端口与交流电源相连,其副边绕组的两个端口以及中间抽头为中间端口;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均与直流母线的负端或负载的一端相连,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变压器副边绕组的一端相连,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变压器副边绕组的另一端相连。3.如权利要求1或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怡何丽娜王洁傅永峰杜树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