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9929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缸盖,包括:下部冷却套,其设于缸盖主体以形成供从水泵供应的冷却水流动的下部冷却流路;上部冷却套,其设于所述缸盖主体且设于与所述下部冷却套间隔开设定距离的上侧,并且形成供所述冷却水流动的上部冷却流路;以及中隔板,其设于所述下部冷却套与所述上部冷却套之间,并且连接所述下部冷却套和所述上部冷却套,并且所述冷却水流入所述下部冷却套,一部分分支而流动到所述下部冷却流路,剩余一部分分支而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流路,并且以排出至所述上部冷却套的方式以U型流动方式流动。型流动方式流动。型流动方式流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缸盖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缸盖,更详细地,涉及一种包括冷却套的缸盖。

技术介绍

[0002]通常,发动机通过燃烧喷射的燃料来产生动力。具体地,在发动机的缸体与缸盖之间形成有燃烧室。通过发动机的燃烧室内的空气与喷射的燃料的燃烧过程,燃烧室内的活塞进行往复运动。此时,通过活塞的往复运动生成发动机的动力。
[0003]在发动机的燃烧室中产生的热的一部分被缸盖、缸体、进排气阀和活塞等吸收。这些构成部件在温度过度上升时会发生热变形,或者缸内壁上的油膜被破坏而引起润滑不良现象,并且会发生由此造成的热障碍。
[0004]这种发动机的热障碍会引起诸如燃烧不良、爆震或早燃的异常燃烧,从而不仅造成活塞溶损等的重大损伤,而且还存在降低热效率,降低输出的问题。相反,发动机的过度冷却存在输出、燃料效率的恶化和缸的低温磨损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适当地控制冷却水温度。
[0005]为了解决如前所述的问题,发动机的缸盖在内部形成有一体式水套,从而以降低对应于燃烧室的预热塞(glow plug)周边或排气口、阀座周围等金属面的温度的方式使冷却水循环。
[0006]以往的冷却套由单层构成。由于单层结构的冷却套只包括单个冷却流路,因此存在冷却效率较低,且刚性也较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缸盖,所述缸盖包括具有较高的刚性,并且通过特化冷却水流动结构而具有较高的冷却效率的冷却套。
[0008]上述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缸盖,包括:下部冷却套,其设于缸盖主体以形成供从水泵供应的冷却水流动的下部冷却流路;上部冷却套,其设于所述缸盖主体且设于与所述下部冷却套间隔开设定距离的上侧,并且形成供所述冷却水流动的上部冷却流路;以及中隔板,其设于所述下部冷却套与所述上部冷却套之间,并且连接所述下部冷却套和所述上部冷却套,并且所述冷却水流入所述下部冷却套,一部分分支而流动到所述下部冷却流路,剩余一部分分支而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流路,并且以排出至所述上部冷却套的方式以U 型流动方式流动。
[0010]其中,所述下部冷却套、所述上部冷却套以及所述中隔板通过铸造成型一体地形成。
[0011]其中,在所述缸盖主体中形成有与燃烧室连接的至少一个进气孔和至少一个排气孔。
[0012]其中,在所述下部冷却套中形成有与所述进气孔连接的第一进气通道和与所述排
气孔连接的第一排气通道,并且所述下部冷却流路具有包围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形状。
[0013]其中,在所述上部冷却套中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及与所述第一排气通道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以及第二排气通道,并且所述上部冷却流路具有包围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排气通道的形状。
[0014]其中,在所述缸盖主体中形成有供预热塞贯通的至少一个喷射器孔,在所述下部冷却套中形成有与所述喷射器孔连接的第一喷射器通道,并且在所述上部冷却套中形成有与所述喷射器孔连接的第二喷射器通道。
[0015]其中,在所述下部冷却套的中央区域和所述上部冷却套的中央区域,以使在所述下部冷却流路流动的冷却水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流路的方式形成有连通通道。
[0016]其中,在所述下部冷却套的一侧形成有供冷却水流入的流入口,并且所述下部冷却套的一侧的一区域和所述上部冷却套的一侧的一区域连通地连接,使得通过所述流入口流入的所述冷却水从所述下部冷却套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套。
[0017]其中,在所述上部冷却套中,在与所述流入口对向的位置以排出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套的所述冷却水的方式形成有排出口。
[0018]其他实施例的具体事项包括在详细的描述和附图中。
[0019]本技术的缸盖具有如下效果。
[0020]第一、由于缸盖的冷却套呈包括上部冷却套和下部冷却套的双重冷却结构,并且在上部冷却套与下部冷却套之间形成有中隔板,因而具有刚性较高的优点。
[0021]第二、由于流入缸盖的冷却水分流到上部冷却流路和下部冷却流路并以U 型流动方式流动,因而具有进一步提高热传递效率,并且更快速冷却燃烧室的温度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缸盖的立体图。
[0023]图2是示出具备图1的缸盖的缸体的部分截面的立体图。
[0024]图3是示出将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上部冷却套和下部冷却套以核心部分的形态示出的立体图。
[0025]图4是示出上部冷却套、下部冷却套和中隔板的结构的剖视图。
[0026]图5是示出缸盖主体的背面的后视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缸盖,10:缸盖罩,11:油水分离器,20:缸体,30:缸盖垫片,100:缸盖主体,110:下部冷却套,111:下部冷却流路,113:流入口,115:连通通道,130:上部冷却套,131:上部冷却流路,133:排出口,150:中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以便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本技术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态实现,不限于这里描述的实施例。
[0030]需要指出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并未按实际比例图示。为了图中的清楚和方便起
见,图中所示的部分的相对尺寸和比例在其大小上被夸张或减小而示出,任意的尺寸均只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另外,对出现在两个以上的图中的相同的结构物要素或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体现相似的特征。
[0031]本技术的实施例具体地示出本技术的理想的实施例。其结果,可预期对图解的多种变形。因此,实施例不局限于图示区域的特定形态,还包括例如制造所致的形态的变形。
[0032]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缸盖进行具体的描述。
[0033]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缸盖1包括缸盖罩10、缸盖垫片30以及缸盖主体100。
[0034]所述缸盖罩10结合于所述缸盖主体100的上部。在所述缸盖罩10的内部设有油水分离器(未标示)。
[0035]所述缸盖垫片30结合于所述缸盖主体100的下部。所述缸盖垫片30设于所述缸盖主体100与所述缸体20之间以起到防止水或油等流入缸内部的作用。
[0036]所述缸盖垫片30通过螺栓B与所述缸盖主体100和所述缸体20结合。所述缸盖垫片30可以包括激光焊接限位件(未图示)。
[0037]在所述缸盖主体100中形成有与形成在所述缸体20中的燃烧室连接的至少一个进气孔(未标示)、排出在所述燃烧室中产生的废气的至少一个排气孔 (未标示)、以及供设置燃料喷射器的喷射器孔(未标示)。
[0038]所述缸盖主体100中包括下部冷却套110、上部冷却套130以及中隔板150。在具体描述每个构件之前,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下部冷却套110、所述上部冷却套130以及所述中隔板150通过铸造成型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缸盖,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部冷却套,其设于缸盖主体以形成供从水泵供应的冷却水流动的下部冷却流路;上部冷却套,其设于所述缸盖主体且设于与所述下部冷却套间隔开设定距离的上侧,并且形成供所述冷却水流动的上部冷却流路;以及中隔板,其设于所述下部冷却套与所述上部冷却套之间,并且连接所述下部冷却套和所述上部冷却套,并且所述冷却水流入所述下部冷却套,一部分分支而流动到所述下部冷却流路,剩余一部分分支而流动到所述上部冷却流路,并且以排出至所述上部冷却套的方式以U型流动方式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冷却套、所述上部冷却套以及所述中隔板通过铸造成型一体地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缸盖主体中形成有与燃烧室连接的至少一个进气孔和至少一个排气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缸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部冷却套中形成有与所述进气孔连接的第一进气通道和与所述排气孔连接的第一排气通道,并且所述下部冷却流路具有包围所述第一进气通道和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缸盖,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龟渊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斗山英维高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